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在知識獲取、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帶來了巨大變化。只有把握髮展趨勢,重視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理念;豐富學習資源,改善學習條件;加強教師培訓,創新教學方法;立足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學習;發揮學院和教師作用,才能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日益重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就要立足時代特徵,把握髮展趨勢,創新教育教學,建設一流的本科教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帶來的是教學、學習方式的改變,使知識的傳播更加迅速,讓學習的內容多元化,讓學習資源變得生動易懂,增加了學習的機會與可能,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高校、院系、教師只有把握教育發展趨勢,立足資訊時代的技術特點,不斷創新教育教學,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合格接班人。
教育信息化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巨大變化
信息化的發展,不斷滲透和深入到各個領域,信息化與教育的結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既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又對教育形成了革命性的影響。
1.知識獲取的變化
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知識獲取的途徑與數量得以豐富;形式與時效性得到了極大改善;移動網際網路又大大提升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每個學習者變成了一個知識的管理者。信息技術的支撐,讓信息與知識的呈現形式圖片化、數位化、網絡化,更加形象易懂。電子郵件與不斷發展的即時通訊技術,讓獲取的信息與知識也更加易於存儲、攜帶、傳遞、交換和使用。
2.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變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高校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形成了新的教學環境。人機互動更加普遍,網上教學更加方便,即時通訊讓師生交流更加充分,群組技術讓互學互助更加方便,便捷的APP應用讓學習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慕課(MOOCs)等在線學習平臺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習目標微觀化,學習的有效性增強。教學環境不斷信息化,多媒體技術與設備廣泛應用到教學的主要環節,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
3.開放的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形成了越來越多的電子化的、基於網絡和在線學習的開放式教學資源庫。開放的教學資源,給學校、教師、學生都帶來了變化,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發展與變革。教學資源庫的形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探究式學習也很有幫助。開放的教學資源庫,包含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大量的電子資源,也為教師更好地製作和展現教學內容提供了有利條件。
重視人才培養,創新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大學的本質屬性,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根本標準。
1.強化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地位
大學承載許多社會功能,但始終要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使命。人才培養就是要培育學生,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有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人才培養也要引導學生成才,引導學生成功地走向社會,成功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因此,必須牢牢樹立「辦學以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支持人才培養與創新,要將人才培養作為大學之本,突出本科教育在育人過程中基礎性、全局性的地位,提升學校的深厚底蘊與持續生命力。對人才培養工作最大的支持就是落實並堅持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地位,賦予人才培養工作穩固的中心地位,重視教育教學,尊重教師。與此同時,大學的教師與管理者要從思想深處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要把「上好課、培養學生」作為基本工作,特別要保持對本科生教育與培養的關注。
2.以「學」為中心促進教學理念創新
傳統的人才培養,以「教」為中心,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教什麼、怎麼教、什麼時間教、教多少」都是以教師為出發點。從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要逐步轉變為以「學」為中心,也就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圍繞「學生」這個對象進行教學,圍繞「學習」這個過程「填內容、做設計、選形式」。高校要立足社會對學生的使用需求,明確「面向需求,理論紮實,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全面提升」的教育教學目標,優化專業與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做到能力培養與理論學習並重,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教師要把握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學生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興趣驅動、需要引領;主動學習、差異化學習」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有能力」的學習者。與此同時,要從人的全面發展與成長的角度關注學生,點燃每個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與前進動力,摒棄「以分數論高低,只看學生的分數」的片面化觀點與做法。
教學理念的創新,要探索啟發式教學等新的教學設計,引入參與式、互動式、團隊式的學習方法,解決好教學過程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意願、教學方法不能有效提升學生能力等具體問題,依賴信息化的手段,變單向枯燥的「教」為互動活潑的「學」,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借鑑先進經驗,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要在深入分析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尋找可以借鑑的經驗,實現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引領。美國史丹福大學近年來對未來的教育模式進行了嶄新的再造,形成了《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提出了開環大學(Open-loop University)、自定節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軸翻轉(Axis Flip)和有使命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四個核心設計,其人才培養與創新的經驗為高校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豐富學習資源,改善學習條件
從當前高校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內容陳舊,可能既不與研究前沿接軌,又不結合實際應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儘快解決這一問題。要用好在線學習等新方式,統籌兼顧,建設好課程與學習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資源。同時,加強學習條件建設,使新的學習資源的使用更加方便。
1.統籌兼顧,建設富有特色的在線學習平臺
近年來,在線學習平臺成為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新平臺,取得了快速發展,開始為校內外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提供課程與資源。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構建了面向三類學習者,兼顧多個功能的在線課程與學習資源平臺。面向三類學習者就是充分考慮在校學生課程學習、外校學生學習名師名課、社會人員拓展知識視野的需要,並將課程做簡繁、難易、長短區分。兼顧多個功能就是使平臺能夠分角度實現在校師生與校友學習平臺、全國林業高校特色資源課程聯盟學習平臺、繼續教育在線學習平臺、社會人員培訓學習平臺、亞太森林網絡國際林業院校聯盟學習平臺的功能。
建設在線學習平臺的同時,要合理選擇課程,分類製作、分步推進,做好課程資源建設。特別是要確定合理有效的工作計劃,做好聽課人數多、受眾面廣的通識課程,名師或團隊領銜的名牌課程,富有學校專長的特色專業課等不同類型課程的開發製作工作。
2.保障應用,加強信息化教學條件建設
在線學習資源與平臺等新興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條件提出了信息化方面的要求。要建設不同檔次、不同規格的錄播教室,實現課程資源製作的模板化、便捷化、智能化、標準化。要推進互動教室、演示模擬教室、翻轉教學新型教室建設,添置人文化、小型化、舒適型、活動式桌椅,配齊配優交互式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要加強校園無線網建設和維護,實現無線網在校園的全覆蓋,方便學生隨時隨處學習。要適當保留網絡條件下的電腦學習教室,充分考慮到無電腦的少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
3.注重推進,解決好在線學習推進中的有關問題
要完善網絡課程選課認證制度,積極探索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管理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共享名校、名師、名課。要在教育部有關文件的指導下,儘快制定外校課程認定辦法,建立學分互認的實施細則,及早解決平臺學習、網上學習的學分認定問題,實現學分等效認定,為學生學習外校課程、獲得相應學分創造便利條件,使學生願意更多地選聽高質量的在線課程。
加強教師培訓,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大學教學留給學生交流、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有的課程或教師甚至幾乎沒有與學生的交流,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更難於去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能力。慕課(MOOCs)等新興的在線學習平臺,海量化的在線學習資源、自主學習與深入研討相結合的翻轉課堂等新興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法將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要通過培訓和激勵,讓廣大教師對這些新方式方法產生真正的使用興趣,讓教師的教學方法跟上教育的發展趨勢,能跟上學生的接受方式。
1.做好新教師培訓
要以新進教師入職培訓為契機,做好新進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水平培訓,使教師充分掌握在線教育、互動學習、翻轉課堂等新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資源建設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作為資訊時代的高校教師,既要用網絡化、載體化、移動化、數據化的「網際網路+教學」的模式傳授知識,又要改變灌輸型的教學方式,建設「反轉式」「實踐式」「研討式」的互動課堂。
2.做好在職教師培訓
要針對在職教師的特點與具體情況,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培訓,改變教學觀念,增加對新的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對年輕教師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方面有一定特長、學習與創新意識強的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方法培訓與沙龍,開展專題培訓。對年紀較大的教師,要通過課程團隊、配備助手的方式,先克服其畏難情緒,再通過集體製作課程、課程觀摩等形式引導其逐步轉變。此外,要依託教師發展與教學促進中心、教務處等部門,經常性開展慕課(MOOCs)、翻轉課堂、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等專題的普及性培訓。
3.激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
近年來,高校圍繞教育教學開展創新,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激勵措施,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對教師製作課程資源提出了鼓勵。學校要根據自己的校情,針對資源建設、課程製作、教學方法改革、學習平臺建設出臺不同的措施與政策,激勵教師儘早創新,採取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立足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學習
好的教學,必然是基於對學生這一特定具體對象的充分了解。當今的大學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成長起來的「數字土著」,他們喜歡上網,玩QQ、微信等即時通訊,離不開移動網際網路。創新教育教學,就要立足移動互聯大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背景,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需求,加強學風建設,做好學生管理。
1.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內容
在了解學習者的基礎上,有針對地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實現課堂教學「網絡化」「泛在化」。除了課堂講授之外,探索網上研討、網上模擬、網上實驗;製作大量的短視頻、小練習、交互式測驗等網絡版學習資料,主動向選課學生推送,使第一課堂學習無處不在,既隨時可以實現,又靈活多樣,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果。
2.用信息技術豐富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兩個課堂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資訊時代,不少學生將第二課堂投向虛擬社會,用在了網絡上。要不斷探索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基於終端的「第二課堂」,提供豐富的第二課堂學習與實踐內容,把學生從遊戲、網絡、社區中逐步解放出來,吸引到「感興趣、有用處、願意學」的網上終端「第二課堂」。
3.用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學習
歷史的發展,促使高校將人才培養作為核心;高校的發展,又促使人才培養走上以學生為核心的道路,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高校和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年齡特點與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點播、積分、點讚、刷臉、遊戲、互助等網絡時代流行的方式取代傳統枯燥的教學管理方式,由「無形拒人於千裡之外」變為「將學生引向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從被動走向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此外,慕課(MOOCs)等在線學習,使面向不同學習基礎的「差異化教學」成為可能,教師要運用好難易程度不同的教學資源,滿足不同需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充分發揮學院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
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學院,學院是人才培養的具體組織者。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必須給人才培養工作賦予重要地位,並給予充分的保障,多方法、多途徑引導教師將重點放在人才培養上。
1.提升學院對人才培養的認同感
學院對人才培養的認識與定位,直接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設計能不能得到執行,以及得到什麼樣的落實。高校要以權力清單的方式明確學院辦學自主權和利益,扭轉學院重創收、重項目申報的工作局面,支持學院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徹底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人才培養上來。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學院必須深入理解和領會學校對人才培養工作的設計,必須結合學院情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培訓培養、教師教學評價等實際落實工作,要支持教師關心教學、關注學生,不斷推進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在學院層面形成人才培養引領事業發展的局面。
2.引導和鼓勵教師重視人才培養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者。要通過健全高校教師教學評價、年度考核、職稱評定等制度,充分體現和遵循教學工作是高校中心職能和高校教師根本職責的原則,引導和促進高校教師關注教學、研究教學、重視教學、熱愛教學、創新教學,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3.鼓勵基於課程的教學團隊建設
「各講所長,共上一門課」是一種優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見到更多的教師,可以聽到每位教師最精彩的講授,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可以繼承並創新應用這一頗具特色的團隊式教學方法。(作者:黃國華,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王佳,翁默斯,呂旭峰.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創業教育新圖景[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23-32.
[2]林蕙青.一流大學要辦好一流本科教育[J].新華文摘,2016(4):112-114.
[3]胡鈺.回歸大學之本[N].光明日報,2016-05-17.
[4]周波.教學學術:高校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的內生點[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47-52.
[5]閔維方.「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若干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1).
[6]黃國華.對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9).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