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小書法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專題講解,已經做了四期。同時受網友要求,也開始對孫過庭《書譜》進行分析。分析講解這些「書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後來學書者少走彎路,儘早掌握書法的要素,並能夠將這些內容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好了,開始《畫禪室隨筆》專題第五期——書法須先定「宗旨」!
董其昌說:「捉筆時須定宗旨,若泛泛塗抹,書道不成形象。」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執筆寫字時須定「宗旨」,如果隨意塗抹,也就不叫書法了。我們可以明白,下筆前有宗旨,就不會泛泛塗抹。但是,這句話中說的「宗旨」二字到底所指何物?
「宗旨」的字面意思很廣泛,但董其昌所說的宗旨絕對是「書法宗旨」,那麼什麼是「書法宗旨」呢?董其昌接著又說:「用筆使人望而知其為某書,不嫌說定法也。」哦!原來這就是書法的「宗旨」。或許有讀者還沒明白,我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你就明白了。
董其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寫出來的筆畫或者字,讓人一眼望過去,就能知道出自誰或者取法於誰,雖寫的與宗旨有異,別人也不會說沒有「定法」。說白了,就是你的書法有沒有根源。但是,這句話我們不能簡單理解成「像誰」,因為寫字要是簡單的和某人一模一樣,那書法就不叫「書法」了。
我們現在已經搞清楚了什麼是書法「宗旨」,但是,到底該怎麼做,才不是董其昌所說的「泛泛塗抹」呢?接下來,我用三個實際的例子,為大家說明這個問題。
①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書法,就符合董其昌說的「有宗旨,非泛泛塗抹」。他的書法從其父王羲之,王羲之書法就是他的宗旨。我們看他的書法,可以說筆筆皆出自其父,但又與其父不同,然而,我們又說不出哪裡不好。這便是「望而知某書,不嫌說定法也」。
②唐代書法家歐陽通書法,就符合董其昌說的「有宗旨,非泛泛塗抹」。他的學習經歷和王獻之一樣,都是從自己的父親。歐陽通的父親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歐陽詢書法就是他的宗旨。我們看下圖他的書法,雖出自其父,但又與之不同,然而,我們又說不出哪裡沒有法度。這便是「望而知某書,不嫌說定法也」。
③南宋書法家吳琚書法,就符合董其昌說的「有宗旨,非泛泛塗抹」。吳琚書法主要學習北宋米芾,董其昌就曾說:「學米者萬眾,惟吳琚絕俏。」老董還說,就連米芾的兒子虎兒(米友仁)都不及吳琚。我們現在看吳琚和米芾兩人的書法,初看極其相似,但是,細看卻又有很大不同。宗旨是米芾,但又有別米芾。這便是「望而知某書,不嫌說定法也」。
通過分析董其昌的這句「書法宗旨」,加之下面的實例說明,我們可以得知:書法當有根源,必須要有宗旨,只有擁有這些,在創作時才不會泛泛塗抹,只有這樣才能在紙上自由揮灑,而不失法度。
不知道大家從中有什麼感悟,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好了,今天就說到這,下期文章《董其昌說:書法必須泯沒這兩個字,如何理解和實施?》,敬請期待!
本文由二小書法原創,版權所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