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一):LINE Pay、街口支付兩虎相爭,PChome...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今年1月公布的資料顯示,臺灣民眾使用的行動支付方案前五名依序為Line Pay(25.2%)、Apple Pay(17.9%)、街口支付(10.9%)、G Pay(9.9%)以及玉山Wallet(5.2%)。
-
Paymentwall新增臺灣地區Apple Pay、Line Pay等電子支付渠道
2020年7月3日,全球領先的支付科技公司Paymentwall近日宣布在中國臺灣地區新增Apple Pay、Line Pay、JKoPay(街口支付)、EZPay(簡單付)、Taiwan Pay(臺灣Pay)支付渠道,中國大陸地區及全球各類遊戲、社交及虛擬服務類企業現在可以通過Paymentwall平臺快速開啟臺灣本地電子錢包收款,觸達更多當地年輕消費者,提高臺灣市場營收
-
儲存款項不如街口?LINE Pay一卡通過年要發紅包突圍
不過LINE Pay一卡通用戶數是成長了,但收付款金額卻沒有顯著上升,根據金管會最新公布各電子支付業者交易數據,街口支付在實質代理收付款項金額,以5.65億元穩坐龍頭,佔專營電子支付機構總額的83%,LINE一卡通消費支付金額則為4,390萬元。
-
兩巨頭瓜分臺灣行動支付市場,每2.8人就有1人用LINE Pay
10月14日消息,臺灣金管會統計,今年8月臺灣行動支付用戶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截至今年7月,行動支付累計總交易額高達2991億新臺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倍數增長,年增近156%,第3季可望突破3000億大關。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曾表示,臺灣行動支付在今年上半首度超越信用卡。
-
兩巨頭瓜分臺灣行動支付市場 每2.8人就有1人用LINE Pay
來源:DoNews文/劉文軒據臺灣金管會統計,今年8月臺灣行動支付用戶數已經突破1000萬人,截至今年7月,行動支付累計總交易額高達2991億新臺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呈現倍數增長,年增近156%,第3季可望突破
-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八仙過海 奮勇爭先根據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統計,其中,臺灣行動支付專營共有6家,包含國際連、智付寶、歐付寶、橘子支、臺灣 Pay以及街口支付,由銀行兼營的電子支付則有25家。算上來自境外和大陸的競爭,僧多粥少,「支付大戰」一觸即發。
-
從「法令」整並談臺灣電子支付競爭力
臺灣「金管會」日前決定,將整並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法制,合為一法,雖說這只是法規上的一個小小調整,對臺灣金融科技發展卻是一個正確的決策,甚至整並的速度應該要再更快。以亞洲國家及地區為例,韓國電子支付比重已經高達77%,中國大陸的行動電子支付更是高達八成;反觀臺灣地區,大約只佔二成左右。
-
臺灣電子支付要追上大陸恐比登天還難
臺灣「行政院會」30日通過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草案,希望整合行動支付與悠遊卡票證系統。這意味著未來「修法」通過,各電子支付機構未來可以相互移轉款項,也可透過電子支付工具儲存外幣。 據報導,這次通過的「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草案,要將原本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系統與悠遊卡票證系統(電子票證)二元化管理的法制統合為一,擴大電子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開放跨機構間互通金流服務,增加民眾支付的便利性,為臺灣儲值支付工具發展提供便利。
-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八仙過海奮勇爭先
如今島內有多達6家行動支付機構,加上來自境外的連我支付(LINE Pay)加入戰局,臺灣市場正掀起一波「支付大戰」!八仙過海奮勇爭先根據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統計,其中,臺灣行動支付專營共有6家,包含國際連、智付寶、歐付寶、橘子支、臺灣Pay以及街口支付,由銀行兼營的電子支付則有25家。
-
臺灣行動支付遇冷: 「無現金社會」不受歡迎
2016年底,當局宣示2017年將是「行動支付元年」,將手機付錢列入當局「亞洲矽谷」產業大政的重要項目。2017年春末夏初,Apple Pay、Samsung Pay與Android Pay等三大國際手機支付在臺登場,引起新一輪激烈競爭。當局與企業家可說是非常努力。 然而,行動支付仍然欲振乏力,老百姓只愛以現金消費。
-
臺灣行動支付 LINE Pay蟬聯龍頭
芯科技(文/士心)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行動支付大調查」顯示,臺灣網友在2018年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由LINE Pay蟬聯冠軍寶座。去年行動支付前5名依序為LINE Pay(22.3%)、Apple Pay(19.9%)、街口支付(19.7%)、Google Pay(9.1%)與臺灣Pay/臺灣行動支付(4.7%)。
-
臺新銀行與支付寶 街口APP接入支付寶搶行動支付商機
街口17宣布與臺新銀行、支付寶攜手合作,往後店家只要加入街口,除了能接受臺灣人使用街口支付,也可同時接受陸客慣用的支付寶。 看準陸客來臺商機,並為提供快速的行動支付服務,臺新銀行與支付寶合作,讓陸客抵達臺灣即可使用支付寶APP暢遊臺灣,為此,臺新銀行以「街口APP」作為介接支付寶的收款工具與後端管理平臺,臺新金控個金事業群執行長尚瑞強表示:「臺新銀行透過跟街口APP的合作,提供在地商戶更便利的支付方式,並做更多的導客和行銷活動,希望透過支付寶在臺灣的情境應用,讓本地的商戶及消費者了解到,現金支付已經落伍
-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遠落後於大陸,島內民眾:都怪蔡英文拖後腿
如今,行動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已經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然而在中國臺灣地區,行動支付卻發展緩慢,這也讓島內民眾不禁對大陸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羨慕不已。不久前,臺北市長柯文哲稱悠遊卡公司申請發行數字悠遊卡被「金管會」卡2年,意外掀起悠遊卡公司與「金管會」論戰。從這場論戰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出島內行動支付發展的現狀。
-
臺灣的行動支付產業,到底落後大陸多少年?
臺灣的行動支付發展到底有多慢? 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應用已在2014年爆發,但臺灣卻直到2015年才邁入「行動支付元年」。對臺灣來說,2015年將是金融3.0發展相當關鍵的一年,除了電子貨幣包之外,許多銀行也推出能用手機刷卡的「手機金融卡」,還可轉帳繳費、繳稅,而這些功能在大陸早就習以為常了。
-
Apple Pay大贏臺灣Pay 臺「金管會」:銀行有綁卡量
▲臺「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透露Apple pay跟銀行有談定綁卡量(圖/蘋果官網)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網」 Apple Pay登臺後才短短9天,綁卡量就達70萬張,比起已經上線9個多月的臺灣Pay,綁卡量僅4萬多張,差距頗大。
-
臺灣LINE Pay可綁9家銀行帳戶 支持支付、轉帳、儲值功能
LINE Pay綁定銀行帳戶進行支付、轉帳、儲值功能,預計8月22日左右完成上線,首波將有八至九家金融機構的帳戶可上線綁定,包括郵局、臺銀、中信銀、聯邦銀、北富銀、玉山銀、新光銀、高雄銀及臺新銀,金融業者指出,九家銀行帳戶扣除重複者至少1,200萬戶,預估將增200~500萬客群使用此功能。
-
臺灣行動支付大亂鬥:這麼多種Pay,誰能成為最大贏家?
本文用簡單明了的圖片、配上清晰解說的文字,分析了臺灣目前比較主流的幾種多元支付工具,讓大家可以在最簡短的時間內,了解臺灣目前的多元支付生態,掌握臺灣的眾多「Pay」現狀。 幾天前,我在茶湯會買飲料時,看到店家已可同時支持LINE Pay、街口支付。
-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現狀:五年倍增計劃未達標 還差很遠!
金融虎訊 12月17日綜合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灣金管會「非現金支付」五年倍增計劃進入倒數計時,2020年底就將結束,但距離目標52%還差很遠,臺灣立法院財委會要求金管會等提解方,進行「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遲未達標,各金融機構亦屢傳系統出包與資安事件(如支付、匯款、貸款、信託等)相關因應措施」專題報告。
-
街口支付正式進軍百貨業 宣布與微風集團合作
街口支付今日宣布與微風集團合作。街口22日宣布與微風集團正式合作,9月起開始消費者可在微風臺北車站、微風臺大醫院、與微風三總商店街各餐廳、櫃位與美食街使用街口支付,微風松高則將配合其百貨周年慶於10月20日正式啟用,此舉使街口支付成為首家跨足大型百貨業者的臺灣支付業者。街口支付繼本月初與臺灣大車隊合作後,再宣布與微風集團合作,持續擴大其支付通路與應用場景。
-
臺灣行動支付 追趕潮流 蹣跚起步
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支付寶近期發布的《2016年中國人全民帳單》顯示,4.5億消費者在過去一年的支付行為中,有七成發生在移動端。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統計指出,2016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