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現狀:五年倍增計劃未達標 還差很遠!

2020-12-20 金融虎

金融虎訊 12月17日綜合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灣金管會「非現金支付」五年倍增計劃進入倒數計時,2020年底就將結束,但距離目標52%還差很遠,臺灣立法院財委會要求金管會等提解方,進行「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遲未達標,各金融機構亦屢傳系統出包與資安事件(如支付、匯款、貸款、信託等)相關因應措施」專題報告。今日,臺灣四個財經部會做專案報告「國內使用行動支付普及度問題」,確定今年已無法達標。

據了解,臺灣金管會在2015年底提出「電子化支付比例五年倍增計劃」,希望將內部「非現金支付」比率自2015年的26%提升至2020年底的52%。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臺灣非現金支付比率僅40.91%,且2020年因疫情降低人們消費動能,使民眾出境旅遊、百貨量販、住宿及餐飲等消費支出減少,且影響民眾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之交易金額,截至2020年第三季該比率下降為39.7%。但若把ATM轉帳購物交易也替換為「非現金支付」範圍,到2020年第三季該比率可達50.94%。

關於包括臺灣金管會所統計的「行動支付」服務交易金額已達到預期突破3千億元新臺幣。項目包括行動信用卡、行動金融卡、行動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機構實體通路支付服務(O2O)等,截止2020年9月底,總交易金額已達3,506億元新臺幣。

臺灣央行部分則是強調統計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引入的生活帳單和稅單逾6,600項,2020年前十月轉換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為2,010萬筆及689億元新臺幣,年增長各為150.9%及75.8%;累計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為3,493萬筆及1,358億元新臺幣。該行指出,為利於電子支付機構間、電支機構與銀行間的交易訊息互通互通,臺灣財金公司2019年1月規劃建置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臺,有效節省業者個別系統介接的建置及維護成本,提供商家及消費者便利的行動支付服務。

資安部分,臺灣財金公司除通過國際「PCI DSS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審查驗證,業務及系統持續運作等管理,也均符合國際標準,確保交易訊息來源辯識性、隱密性、替代與不可否認性。跨機構共用平臺也將併入財金公司24小時監控作業,避免單一電支機構事件,影響其他參加單位或損及客戶權益。

無法達標原因有三 擬設新目標

今日,據臺媒報導稱,臺灣財政部長蘇建榮、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及央行副總裁嚴宗大赴立法院財委會備詢做專案報告「國內使用行動支付普及度問題」。非現金消費(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劃確定失敗,立委林楚茵質詢,各部官員自己有無使用「臺灣Pay」?實際頻率為何?四人都表示有下載「臺灣Pay」在手機中。

質詢結果發現,蘇建榮最力挺「臺灣Pay」,天天用來買早餐,次數頻率最高。黃天牧則說有用「臺灣Pay」來繳稅,交易金額最多;龔明鑫直言,每年大概只用支付2次左右,但每2個月會轉帳1次。至於嚴宗大直言,大部分都使用現金,比較少使用。

黃天牧指出,「非現金支付」仍是重要的政策,會參考國際間的定義,會再檢討,繼續設立新目標,非現金支付比重的分母還是「民間消費支出」。他強調,會訂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不會太容易達到,預計2021年初會出爐。

立委林德福即指出,到去年底臺灣電支佔民間消費比率是40.91%,但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反而降到39.7%,年底無法達成52%的目標,詢問金管會問題出在哪?

黃天牧在財委會分析無法達標原因有三:一是電子支付使用的場域受限;二是民眾使用習慣;三是對資安疑慮,都或多或少影響電支使用比率。金管會將宣導正確使用方式,鼓勵民眾少用現金,同時也會要求金融機構等強化資安,降低民眾疑慮。

林德福亦指出,現在詐騙集團以木馬程式植入手機,可以盜取帳密、鎖通訊、截簡訊通知、完成盜刷,根本不用人工打電話等;黃天牧表示,金管會將跟相關部會一起努力,儘可能降低此情況,強調還是要努力提升電支比率,鼓勵民眾多使用非現金工具。

臺灣銀行局長莊琇媛進一步指出,新目標正在研擬中,會增加新的KPI,參考國際統計方式,目前國際上會使用非現金支付每人使用筆數成長、非現金支付的平均支付金額去計算,與現行計算基礎不同,未來是否納入新的指標、現行基礎是否一起放進來觀察,目前還在內部研擬中,2021年初會出來。

臺灣Pay交易額破1300億新臺幣 提前達標

不過,臺灣Pay在2017年9月推出綁定金融卡後,原先規劃2020年底累計交易金額要突破千億元,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曾於11月27日指出,目前包含轉帳、繳費、消費等的累計總交易金額已突破1,300億元新臺幣,已提前達標。

新冠肺炎阻隔人際距離,卻助長臺灣Pay的成長,今年至10月底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8%,且已經有13萬家商家,展望2021年,臺灣Pay將著重使用筆數的成長,希望與更多小型、微型商家合作,支付可小額化、便利化。

臺灣Pay期待「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案三讀,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整合之後,可以與新電支機構有更進一步的整合與合作。林國良指出,臺灣Pay希望拓展更多的小額交易,金額可能在百元以下,讓更多人方便使用,達到普惠金融。

臺灣Pay運用包含金融卡及信用卡,希望透過各類交易面向,與民眾食、衣、住、行各項生活層面充分結合。金融卡提供購物、轉帳、繳費、繳稅、提款等服務。信用卡則是與國際卡QR Code整合,提供購物、繳費、繳稅等服務,未來希望讓電子支付及電子票證業者加入「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

手機支付逾5千要簡訊通知 明年四月上路

此外,有鑑於臺灣各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過去銀行只有在刷卡逾5千時才會簡訊通知持卡人,但立委賴士葆、曾銘宗、林德福17日提案,未來行動支付逾5千、 ATM轉帳逾1萬元新臺幣也都要以「簡訊、APP或Line」等通訊軟體確認通知,預計最快2021年4月實施。

臺灣現行機制是ATM轉帳超過3萬元、信用卡刷卡逾5千元時才會通知,而行動支付都沒有通知。

臺灣立委們認為,有鑑於國內各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但目前使用ATM轉帳作業與行動支付時,使用者未獲得確實通知,以確認和提醒,實顯消費者權益與安心仍有未臻之處,臨時提案請臺灣金管會與央行會同要求銀行公會於2個月內擬定。

三家支付商搶下臺灣健保費行動支付專屬權

另值一提的是,臺灣健保署最新拍板2021年將砸下近億元新臺幣,委託東元電機製作約160萬張健保IC卡,另外新一期「行動支付繳健保費」專屬契約案,確定由街口支付、一卡通、拍付奪下,由於保費定期定額特性及保費將漲,行動支付金額明年有望衝上15~20億元,支付業者業績料將進補。

臺灣健保署2019年7月首度嘗試導入行動支付繳納健保費服務,當時即由街口支付、一卡通、拍付三家取得1.5年合約。據統計,今年前11月透過行動支付繳費筆數就超過33萬筆、金額達9億元新臺幣,有機會趕年底前衝上10億大關,而新合約自明年起2加2年(即兩年後績效佳可續約兩年)。

健保金流有多大?臺灣健保署統計,企業及個人一年應繳保費約3,841億元新臺幣,今年前11月銀行臨櫃共867萬筆、超商723萬筆、銀行約定轉帳678萬筆三種為大宗,佔比相去不遠,介於28.6%~36.6%。惟金額頗為懸殊,臨櫃2,366億、佔比破六成;其次約定轉帳1,260億、佔比32.8%;超商繳費173億、佔比4.5%,而行動支付金額僅0.2%。

臺灣健保署官員解釋,這顯示「大宗保費多找銀行繳、筆數少,小額保費多找超商或行動支付,筆數多」的趨勢。對支付業者來說,繳健保費具有定期、定額、必繳的規律性,能充分培養民眾對支付平臺的使用黏著度,替未來更多行銷商機打好基礎,故有爭取誘因。

分析稱,明年臺灣健保費率調升、支付業者點數或現金回饋不斷及無接觸支付趨勢向上,明年行動支付繳納的金額挑戰15至20億將不是夢,有望較今年翻倍成長,且放眼一年應繳保費逾3,800億金額,成長空間還很大。

相關焦點

  •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在大陸經商的那幾年,胡亦嘉觀察到,支付寶等行動支付發展太快、太方便,他們手機跟銀行帳戶端綁一起,買東西直接扣款,省去跨行手續費的問題。「反觀臺灣,大家太習慣用信用卡,但信用卡不能轉帳、規範也多,這樣金流下不來,自然沒辦法像對岸行動支付發展得那麼順,不過,這就是臺灣有發展性的地方。」
  •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 八仙過海奮勇爭先
    臺灣「支付大戰」硝煙瀰漫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2019年預計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巨大商機面前,各方都摩拳擦掌。具體到臺灣,自從去年蘋果、三星和谷歌3大手機支付系統登臺以來,行動支付議題越來越夯。事實上,在臺灣行動支付工具尚未問世之前,大陸兩大行動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先後登島,引發不小反響。
  • 臺灣行動支付發展遠落後於大陸,島內民眾:都怪蔡英文拖後腿
    如今,行動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已經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然而在中國臺灣地區,行動支付卻發展緩慢,這也讓島內民眾不禁對大陸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羨慕不已。不久前,臺北市長柯文哲稱悠遊卡公司申請發行數字悠遊卡被「金管會」卡2年,意外掀起悠遊卡公司與「金管會」論戰。從這場論戰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出島內行動支付發展的現狀。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 爆臺灣兩大行動支付平臺公司將報團?
    兩大行動支付強項不同群信以NFC技術為基礎,最大優勢就在立即感應的交通票證,這部份剛好不是臺灣行動支付公司的強項,而臺灣行動支付主要在HCE(Host Card Emulat ion,主機卡模擬)手機信用卡,對於電信商來說、進入門檻頗高。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二):2025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90%?還有漫漫...
    行動支付的未來是何種模樣?無現金社會的到來意味著什麼?國際上真存在沒有國民在使用現金的國家和地區嗎?又,相對而言,行動支付發展較緩慢的臺灣,現況又是如何呢?國際三大Pay:Apple Pay、Samsung Pay以及Google Pay在去(2017)年相繼來臺,更在今年有了大幅的成長,臺灣行動支付看似要起飛,臺灣人的支付習慣卻仍以現金與信用卡為主流。
  • 行動支付在國外發展現狀是什麼?日韓市場什麼反應
    不同國家和地區行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水平及普及程度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除我國之外,日本、韓國、肯亞是全球行動支付發展的典型代表。日本是行動支付普及率較高的國家,行動支付產業發展程度遠遠超過美國和歐洲,已具有較成熟的商業模式。
  • 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相比大陸的行動支付他們缺少什麼?
    當我們覺得大陸的行動支付很發達很方便的時候,殊不知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其中,一些國際性的行動支付平臺有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帶有本土性質的行動支付平臺有橘子支付、街口支付、行動支付、PChome Pay、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智付寶、臺灣支付、Line Pay、Pi行動支付、GOMAJI、Yahoo奇摩等等,據臺灣有關專家說,臺灣至少有三十五加行動支付平臺。
  • 行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
    行動支付卡位戰 臺灣為何慢了半拍?事實上,行動支付在臺灣已熱議多年,但島內直至2015年5月才開始正式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第三方支付業者如歐付寶、樂點、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相繼拿到電子支付許可執照。  不過,島內有業者反應,雖然目前法令已經開放,但要真正實現行動支付還存在兩大障礙,令他們望而卻步。一是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二是儲值需用現金,無法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帳號。
  • 臺灣的行動支付產業,到底落後大陸多少年?
    行動支付商機大,大陸電商和銀行業者各出奇招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是現今大陸搜尋引擎、網絡購物、社交軟體的龍頭,既然要在電子商務領域一爭高下,未來將是三強旗下百付寶、支付寶、財付通的網絡金融平臺大戰,這股戰火一直延燒到手機的行動支付上。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較早,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習慣已經養成,更培養出一群熱愛使用營銷支付的「剁手族」。
  • 行動支付入臺記
    「取經」101大廈是最早接入微信支付的。去年春節前後,接入微信時,整個大樓被微信支付的綠色鋪滿。其實,按照原計劃,101大廈想在2015年底就接入,但因為宣傳物料製作周期、培訓店員、POS機整合等工作耗費一段時間。這些準備工作做完正好趕上春節。去年春節去臺灣的內地遊客,是最早用上微信支付的。
  • 中國行動支付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
    《中國行動支付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對行動支付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行動支付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行動支付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行動支付技術標準、行動支付市場規模、行動支付行業潛在問題與行動支付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評估行動支付行業投資價值、行動支付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行動支付行業投資決策者和行動支付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依據
  • 【盤點】泰國行動支付現狀及主要玩家
    Line Pay是一個移動錢包,允許客戶進行在線和在商店掃碼支付,還可以相互轉帳。用戶可以在Line Pay應用程式中註冊個人信息和綁定信用卡或借記卡,設置七位數密碼。  2015年,Line Pay在泰國推出,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使用該服務的國家。泰國Line Pay已經獲得了泰國銀行的電子支付許可。
  • 臺媒:大陸路不通面值小假幣多發展行動支付是無奈之舉
    【PConline 資訊】臺灣大學生到大陸參加交流,體驗到行動支付的便利性,進而覺得自己像臺灣來的鄉巴佬。於是一位臺灣作者分析此事發布文章分析得出結論:因為大陸道路不通暢,錢幣面額太小(最高100)還甚多假幣,實在沒辦法才發展行動支付。
  • 臺灣行動支付遇冷: 「無現金社會」不受歡迎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陣喊話,莊嚴宣示以行動支付(即內地的「行動支付」)打造「無現金社會」,「讓民眾帶著一支手機就能走遍臺灣」。然而,民眾反應冷淡,就是不願用手機付錢,從7-11便利超商、家樂福超市,到高檔牛排館,顧客十有八九在結帳時掏現鈔數零錢。用慣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內地觀光客,對臺灣民眾遲遲不願意使用手機付錢的怪狀經常大惑不解。
  • 特寫:微信支付在臺灣地區的現狀
    不少當地的零售業從業者都表示,大陸遊客來到臺灣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於購物;而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開始詢問行動支付的事宜。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一些陸客到店內挑選好東西,準備付款時,都會問我們接不接受微信支付,我只能說暫時還不支持。」回憶起一年多前的情景時,西門町內一家便利店的店長說,自己當時對微信支付基本還沒有概念。
  • 大陸行動支付便捷,是因為大陸基礎設施不如臺灣
    今日臺網友表示:大陸太落後了才用手機支付,基礎設施太差。那麼從行動支付上看,到底是大陸先進了,還是臺灣先進了呢?便捷的行動支付關於臺灣為什麼不流行行動支付,主要是因為臺灣便捷的便利店和超商系統,臺灣擁有9000家便利店和319家超商,分布在臺灣的每個縣市,臺灣即使的最偏遠的小鎮都能找到便利商店
  • 【改革·印記】從行動支付看兩岸經濟發展變化
    【改革·印記】從行動支付看兩岸經濟發展變化 2017年10月31日 08:34:26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包括高鐵和行動支付在內的「新發明」則成了這些外國朋友最為心儀的東西。  無獨有偶,筆者身邊認識的臺灣朋友,也對行動支付非常感興趣。在臺灣,他們把行動支付稱之為「行動支付」。初次來大陸的臺灣人,通常會習慣性的掏出現金來支付,甭管是在飯店吃飯,還是買路邊的小商品、小吃,都是如此。
  • 2025年臺灣行動支付率達90%?網友:大陸都刷臉支付了
    2025年達到90%,還為此提出了3項措施:舉辦各項活動做倡導;修訂、鬆綁相關規定,建置對行動支付友善的生態環境;搭配信息安全產業與之相輔相成。賴清德還進一步解釋了下做這個決定的原因,說是「行政院」看到了未來的國際趨勢,也意識到了臺灣未來的發展需要,所以呢制定了這個目標。還說這將有助帶動臺灣的行動支付、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運算與大數據等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以後啊臺灣不僅能靠這個在經濟上屹立不搖,還能加強國際競爭力。
  • 臺灣最大移動運營商中華電信試行NFC-SIM卡手機支付
    臺灣最大移動運營商中華電信,周一公布啟動NFC手機錢包試行項目,計劃測試NFC-SIM卡上的2種支付程序,採用一套3個高端安卓機型。    該試行項目將引入EasyCard電子錢包和萬事達PayPass信用卡程序,用於公交收費和小型零售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