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虎訊 12月17日綜合消息,據臺媒報導,臺灣金管會「非現金支付」五年倍增計劃進入倒數計時,2020年底就將結束,但距離目標52%還差很遠,臺灣立法院財委會要求金管會等提解方,進行「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遲未達標,各金融機構亦屢傳系統出包與資安事件(如支付、匯款、貸款、信託等)相關因應措施」專題報告。今日,臺灣四個財經部會做專案報告「國內使用行動支付普及度問題」,確定今年已無法達標。
據了解,臺灣金管會在2015年底提出「電子化支付比例五年倍增計劃」,希望將內部「非現金支付」比率自2015年的26%提升至2020年底的52%。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臺灣非現金支付比率僅40.91%,且2020年因疫情降低人們消費動能,使民眾出境旅遊、百貨量販、住宿及餐飲等消費支出減少,且影響民眾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之交易金額,截至2020年第三季該比率下降為39.7%。但若把ATM轉帳購物交易也替換為「非現金支付」範圍,到2020年第三季該比率可達50.94%。
關於包括臺灣金管會所統計的「行動支付」服務交易金額已達到預期突破3千億元新臺幣。項目包括行動信用卡、行動金融卡、行動電子票證、電子支付機構實體通路支付服務(O2O)等,截止2020年9月底,總交易金額已達3,506億元新臺幣。
臺灣央行部分則是強調統計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引入的生活帳單和稅單逾6,600項,2020年前十月轉換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為2,010萬筆及689億元新臺幣,年增長各為150.9%及75.8%;累計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為3,493萬筆及1,358億元新臺幣。該行指出,為利於電子支付機構間、電支機構與銀行間的交易訊息互通互通,臺灣財金公司2019年1月規劃建置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臺,有效節省業者個別系統介接的建置及維護成本,提供商家及消費者便利的行動支付服務。
資安部分,臺灣財金公司除通過國際「PCI DSS支付卡產業資料安全標準」審查驗證,業務及系統持續運作等管理,也均符合國際標準,確保交易訊息來源辯識性、隱密性、替代與不可否認性。跨機構共用平臺也將併入財金公司24小時監控作業,避免單一電支機構事件,影響其他參加單位或損及客戶權益。
無法達標原因有三 擬設新目標
今日,據臺媒報導稱,臺灣財政部長蘇建榮、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及央行副總裁嚴宗大赴立法院財委會備詢做專案報告「國內使用行動支付普及度問題」。非現金消費(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劃確定失敗,立委林楚茵質詢,各部官員自己有無使用「臺灣Pay」?實際頻率為何?四人都表示有下載「臺灣Pay」在手機中。
質詢結果發現,蘇建榮最力挺「臺灣Pay」,天天用來買早餐,次數頻率最高。黃天牧則說有用「臺灣Pay」來繳稅,交易金額最多;龔明鑫直言,每年大概只用支付2次左右,但每2個月會轉帳1次。至於嚴宗大直言,大部分都使用現金,比較少使用。
黃天牧指出,「非現金支付」仍是重要的政策,會參考國際間的定義,會再檢討,繼續設立新目標,非現金支付比重的分母還是「民間消費支出」。他強調,會訂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不會太容易達到,預計2021年初會出爐。
立委林德福即指出,到去年底臺灣電支佔民間消費比率是40.91%,但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反而降到39.7%,年底無法達成52%的目標,詢問金管會問題出在哪?
黃天牧在財委會分析無法達標原因有三:一是電子支付使用的場域受限;二是民眾使用習慣;三是對資安疑慮,都或多或少影響電支使用比率。金管會將宣導正確使用方式,鼓勵民眾少用現金,同時也會要求金融機構等強化資安,降低民眾疑慮。
林德福亦指出,現在詐騙集團以木馬程式植入手機,可以盜取帳密、鎖通訊、截簡訊通知、完成盜刷,根本不用人工打電話等;黃天牧表示,金管會將跟相關部會一起努力,儘可能降低此情況,強調還是要努力提升電支比率,鼓勵民眾多使用非現金工具。
臺灣銀行局長莊琇媛進一步指出,新目標正在研擬中,會增加新的KPI,參考國際統計方式,目前國際上會使用非現金支付每人使用筆數成長、非現金支付的平均支付金額去計算,與現行計算基礎不同,未來是否納入新的指標、現行基礎是否一起放進來觀察,目前還在內部研擬中,2021年初會出來。
臺灣Pay交易額破1300億新臺幣 提前達標
不過,臺灣Pay在2017年9月推出綁定金融卡後,原先規劃2020年底累計交易金額要突破千億元,財金公司董事長林國良曾於11月27日指出,目前包含轉帳、繳費、消費等的累計總交易金額已突破1,300億元新臺幣,已提前達標。
新冠肺炎阻隔人際距離,卻助長臺灣Pay的成長,今年至10月底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8%,且已經有13萬家商家,展望2021年,臺灣Pay將著重使用筆數的成長,希望與更多小型、微型商家合作,支付可小額化、便利化。
臺灣Pay期待「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修正案三讀,電子支付、電子票證整合之後,可以與新電支機構有更進一步的整合與合作。林國良指出,臺灣Pay希望拓展更多的小額交易,金額可能在百元以下,讓更多人方便使用,達到普惠金融。
臺灣Pay運用包含金融卡及信用卡,希望透過各類交易面向,與民眾食、衣、住、行各項生活層面充分結合。金融卡提供購物、轉帳、繳費、繳稅、提款等服務。信用卡則是與國際卡QR Code整合,提供購物、繳費、繳稅等服務,未來希望讓電子支付及電子票證業者加入「臺灣Pay QR Code共通支付標準」。
手機支付逾5千要簡訊通知 明年四月上路
此外,有鑑於臺灣各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過去銀行只有在刷卡逾5千時才會簡訊通知持卡人,但立委賴士葆、曾銘宗、林德福17日提案,未來行動支付逾5千、 ATM轉帳逾1萬元新臺幣也都要以「簡訊、APP或Line」等通訊軟體確認通知,預計最快2021年4月實施。
臺灣現行機制是ATM轉帳超過3萬元、信用卡刷卡逾5千元時才會通知,而行動支付都沒有通知。
臺灣立委們認為,有鑑於國內各型詐騙案件層出不窮,但目前使用ATM轉帳作業與行動支付時,使用者未獲得確實通知,以確認和提醒,實顯消費者權益與安心仍有未臻之處,臨時提案請臺灣金管會與央行會同要求銀行公會於2個月內擬定。
三家支付商搶下臺灣健保費行動支付專屬權
另值一提的是,臺灣健保署最新拍板2021年將砸下近億元新臺幣,委託東元電機製作約160萬張健保IC卡,另外新一期「行動支付繳健保費」專屬契約案,確定由街口支付、一卡通、拍付奪下,由於保費定期定額特性及保費將漲,行動支付金額明年有望衝上15~20億元,支付業者業績料將進補。
臺灣健保署2019年7月首度嘗試導入行動支付繳納健保費服務,當時即由街口支付、一卡通、拍付三家取得1.5年合約。據統計,今年前11月透過行動支付繳費筆數就超過33萬筆、金額達9億元新臺幣,有機會趕年底前衝上10億大關,而新合約自明年起2加2年(即兩年後績效佳可續約兩年)。
健保金流有多大?臺灣健保署統計,企業及個人一年應繳保費約3,841億元新臺幣,今年前11月銀行臨櫃共867萬筆、超商723萬筆、銀行約定轉帳678萬筆三種為大宗,佔比相去不遠,介於28.6%~36.6%。惟金額頗為懸殊,臨櫃2,366億、佔比破六成;其次約定轉帳1,260億、佔比32.8%;超商繳費173億、佔比4.5%,而行動支付金額僅0.2%。
臺灣健保署官員解釋,這顯示「大宗保費多找銀行繳、筆數少,小額保費多找超商或行動支付,筆數多」的趨勢。對支付業者來說,繳健保費具有定期、定額、必繳的規律性,能充分培養民眾對支付平臺的使用黏著度,替未來更多行銷商機打好基礎,故有爭取誘因。
分析稱,明年臺灣健保費率調升、支付業者點數或現金回饋不斷及無接觸支付趨勢向上,明年行動支付繳納的金額挑戰15至20億將不是夢,有望較今年翻倍成長,且放眼一年應繳保費逾3,800億金額,成長空間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