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人無癖,不可交",古人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讀到"人無癖,不可交"這句話時,不由得起了滿肚子的疑惑:怎麼,沒點興趣愛好,還不夠格去交朋友了?但古人既然拿它當交友的標準,說明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時過境遷,古人的交友標準擱在今天還有效嗎?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著獨特的癖好。而在社交之中出現的"毫無癖好"的人,要麼是做事滴水不漏,不肯給別人看到自己的真面目;要麼是生活渾噩,活得如一潭死水的人。而這兩種人,都不值得我們花費心思去交好。
對這兩種人進行一個深層次的分析,就能夠明白其中的緣由了。
一、不肯給別人看真面目的人,不可交
如果有一個人表現出沒有癖好的樣子,將自己的喜樂收斂起來,包裝出一個四平八穩沒有個性又無可指責的表象出來,那他究竟會出於哪種心理呢?
一是懦弱,害怕自己的喜好會使自己顯得格格不入,害怕自己的喜好會招惹出不和諧的聲音,各種瞻前顧後最終選擇不將自己的愛好告知於人。這種人缺少了血性,做事容易唯唯諾諾,又不夠誠懇,以自我為最重,甚至還會有些玻璃心。因而與之交往起來會相當的費勁,缺少朋友之間該有的爽快,因而說"不可交"。
第二種可能,則是此人心機頗深,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帶著極深的城府。他從來不給別人透他的老底,從而便於讓他根據實際需要實時的偽裝自己,左右逢源。這種人以利益為最重心,因而在人際交往之中更多的是虛情假意。與之交往,一腔真情極易被錯付,因此需要謹慎。
二、生活渾噩的人,不可交
生活,需要過得有溫度,有熱情,永遠有著向前的奔頭,把日子過得輕快爽朗。
而無論面對何物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將自己的日子過得渾噩的人,早已喪失了對生活的熱切。在這種人的眼裡,一切都是那麼的枯燥,將自己過得如潭死水,庸碌無為。寡淡的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負面情緒:壓抑、憤怒、怨恨……難得安生。
對生活萬物尚且如此冷漠,對人更是難以將真心託付。這種人的生活沒有向前的衝勁,很少有發自內心的愉悅,很難與其他人產生共情,卻容易給他人輸出大量的負能量。與這種無趣的人交往,不僅不能分享自己的苦與樂,還容易被帶入負能量圈之中,平白無故給自己的生活添加了幾筆陰暗的色調,堪稱自討苦吃。因此,與之"不可交"。
三、性情中人,最值得交往
每個人的社交精力都是有限度的。而那些大大方方將自己的興趣分享出來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值得我們去花費精力去欣賞與結識。能夠用愛好將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並且落落大方地與周邊人分享的人,自身仿佛帶著一個磁場,讓周邊的人也跟著樂呵起來。
譬如,平常喜歡養花弄草的人,在與自然的不斷交互之中,總是會呈現出輕鬆舒適的生活狀態。這類人在栽培之中對生命會有萌生出更深層次的熱愛,而內心卻更加的安逸和閒適,精神更加充沛且易於滿足。
他們會在開春時節會樂意邀好友一同欣賞鮮花蓬勃的魅力,秋收時節與好友分享瓜果,與之交往更能感受到季節更替各有魅力,萬物皆生生不息,也更能感受到精神的富足。
擇友向來是重要的人生命題。"人無癖,不可交"古人之語至今依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最終的選擇權終究還是在自己的手上。
與之交,則為渡人;不與之交,則為自渡。但是,在沒有本領之時,還是得先老老實實將自己的生活先捯飭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