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總想與三五知己圍在熱騰騰的火鍋前大快朵頤。火鍋雖暖身,但吃多了也容易上火。這時,不妨來個冬瓜盅,在冬瓜裡打火鍋,既享受清甜,又不易引發燥熱。
位於高明區荷城街道星河路的津鮮食館,便是以冬瓜盅為主打菜。其以冬瓜作「容器」,放入各種食材,蒸好後再食用。這種烹飪方法既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又使冬瓜的清香融入到食材中。
鮮甜
清湯鍋底有玄機
作為常見的食材之一,冬瓜十分百搭。清代詩人袁枚曾在《隨園食單》提到:「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窩、魚肉、鰻、鱔、火腿皆可。」而在津鮮食館,接地氣的冬瓜搖身一變成了精緻誘人的冬瓜盅。
津鮮食館負責人梁雪容介紹,要做出美味的冬瓜盅,作為原材料的冬瓜十分重要。幾乎每周,她和丈夫都會前往老家高明楊梅挑選冬瓜,這裡盛產的黑皮冬瓜,皮硬肉厚、耐煮,瓜肉綿密清香,口感爽甜鮮嫩。「一個老身大冬瓜,有『白霜』披的那種才好,肉不會過軟或過硬,最能吸味。」
除了本身的口感外,每個重約50斤的黑皮冬瓜,用來做傳統的特色冬瓜盅也是最適合不過的。「一個黑皮冬瓜可以做出3~4個冬瓜盅,囤夠20來個黑皮冬瓜就能滿足店鋪兩天需求。」梁雪容說。
冬瓜盅及其使用的材料。/佛山日報記者薛家瑜攝
作為廣東的馳名美食之一,冬瓜盅始於清朝,以久燉瓜不塌、沸煮湯不濁而久負盛名。如何讓冬瓜盅久燉不塌,就十分考驗師傅對原只大冬瓜的處理。
廚房裡,只見廚師先將冬瓜的頭尾去掉,選用中間部分製作。他將冬瓜切成20釐米厚的三片,用尖頭刀把冬瓜中間挖空,去掉瓜瓤,再用刀在切口邊緣切出小三角齒輪狀花邊,做成盅形,豎著放入火鍋裡。為了使菜品更精緻,廚師還會在冬瓜皮上仔細地用刀雕出花來。
看似簡單的冬瓜盅,其做法卻頗有講究。由於冬瓜味道較淡,要想勾出它的清新甜味,需用上鮮味較重的湯底。梁雪容介紹,一般鍋內和盅內都會注入清水,而盅內的清水中則放有紅棗、枸杞、龍眼肉、薏米、陳皮、蝦米、珧柱等八寶料,經慢火燉熟後才上桌。
在慢熬的過程中,厚實的冬瓜肉開始變得柔軟,豐富的營養成分滲透到八寶料中,八寶料的鮮味又滲透到冬瓜肉裡,各種滋味交相輝映。食用時可先用湯勺刮下側壁的冬瓜,讓湯汁內充滿細糯的冬瓜肉蓉。
改良
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在津鮮食館,不難發現這裡每一桌客人都會點上一煲冬瓜盅。揭開「冬瓜鍋蓋」,氤氳的熱氣夾雜著冬瓜的甘香飄散開來。
打開大眾點評,會發現津鮮食館的冬瓜盅排名高明前列。梁雪容告訴記者,夏天他們的冬瓜盅賣得特別火,一天最多能賣出40煲冬瓜盅。
「做餐飲的確不易!」梁雪容說,此前她和丈夫在餐飲行業已有20多年,自己又是個「吃客」,和高明的老廚師們一直相談甚歡,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掌握了不少廚藝之道。
冬瓜盅使用的材料。/佛山日報記者薛家瑜攝
2011年底,梁雪容在荷城街道開了第一家飯店,將對美食的喜愛濃縮在這家店鋪裡。「小時候父母一到大暑天氣就經常煲冬瓜鴨給我們吃,這也讓我們對冬瓜有著濃厚的情懷。」梁雪容說,自己開飯店的初衷是想要發揚和傳承高明的美食文化,找回童年記憶中的味道。
最初,店鋪主打家常菜式,生意比較冷清。一次偶然的機會,梁雪容和朋友到南海桂城品嘗了當地的冬瓜盅後,便對那口清甜的味道念念不忘,不斷請教老廚師,並對冬瓜盅加以改良,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梁雪容對於自己的手藝很有自信,冬瓜盅推出後,如她預料的那般,一天算下來最多要做40多煲冬瓜盅。如今,津鮮食館的生意十分紅火,有旅遊公司帶團過來旅遊,便會到津鮮食館預訂冬瓜盅,讓遊客品嘗地道的高明美食。吃的人多了,小店的名氣便逐漸打響,現在珠三角地區經常有人打電話來提前訂位。
原標題:一煲冬瓜盅 滿口盡鮮甜
荷城街道津鮮食館改良冬瓜盅做法,吸引各地食客前來嘗鮮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馮慧雯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