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圖在歷史教材中是與課本文字部分密切配合的「圖像系統」,有「以圖代文」、「以圖釋文」的功能,成為歷史知識的載體,在歷史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讀懂歷史地圖呢?現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觀圖
觀圖是讀圖的第一步,正確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相對應的讀圖措施,以求達到明白圖的類型、內容、要點。現教材中,歷史地圖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和對外關係四大類。不同類型的地圖,又各有特點,觀圖時要採取不同的觀圖方式和側重點。
1、政治類地圖
此類地圖涵蓋了三種情形,具體如下:
A、形勢圖:應根據其反映的主題,確定觀察的重點。如:「遼、北宋、西夏形勢圖」要重點觀察各政權的(名稱、都城)的相對位置與範圍。
B、殖民擴張、領土擴張圖: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區域或侵佔的領土是觀察的重點。
C、疆域圖:重點觀察國家(政權)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及四周邊界和範圍。
2、經濟類圖
A、農作物、手工業分布圖:重點觀察典型物產分布地、手工業中心及其具體位置。
B、河流水利圖:重點觀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稱、位置及與其連接的河流。運河圖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稱,連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3、軍事類圖
主要包括戰爭形勢圖和進攻路線圖,重點觀察進攻方進攻路線及戰場、戰役的位置名稱及敵對雙方的控制區域對比變化等。
4、對外關係圖
該類圖重點觀察對外交往路線,尤其是陸路、海路交通出發點、所到達的區域、沿途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圖
析圖即對歷史地圖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以求達到準確理解,把握地圖的內涵。如果說觀圖是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的問題,那麼析圖就是為了說明「為什麼」的問題。
1、析圖要注意類同、相近知識的相互比較、相互聯繫
歷史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地圖的前後知識的聯繫性,要將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或相近範疇的地圖進行比較,挖掘歷史地圖自身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分析、判斷歷史事態發展變化的進程。在比較鑑別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例如:大運河地圖。隋朝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程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並把沿途的通都大邑連輟在一起,保證隋王朝能夠獲取最富饒地區的資源。元朝時,洛陽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時開鑿了位於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不再繞道洛陽,使大運河的行程大大縮短。通過對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階段大運河的發展變化過程。隋朝大運河通過東都洛陽,呈大彎曲狀。元朝運河不經洛陽,截彎取直。這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軍事需要而出現的,並且隨著不同時期統治者的需要而發生變化。
2、析圖要運用辨證的思維方法
在析圖的過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應既要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又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疏漏個別歷史現象。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開放的通商口岸》圖和《對外開放》圖,二者一個共同的規律:開放都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再到內地的過程,但他們的開放是兩種不同的情形的結果,前者是被動接受,後者是主動進行經濟貿易。
3、析圖要注意學科間的滲透和交叉
歷史地圖是地理在歷史中的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歷史的舞臺,利用歷史地圖從歷史知識出發,尋找與地理、政治學科的結合點、發散點、整合點,培養學生進行學科間知識綜合的能力。
例如:古代絲綢之路圖,從圖中挖掘出了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繁榮,成為中西交通大動脈。而唐宋後,該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絲綢之路衰落的歷史進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歷史的因素有:北方長期戰亂,造成了社會生產的巨大破壞,導致北民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從西漢到元朝逐漸東移、南移;隋唐後,海上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陸路交通等。同時,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絲綢之路繁榮期,塔裡木盆地人口眾多,不合理的墾殖,植被減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從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現在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特別是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影響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幾度中斷,以至衰落。
三、繪圖
動手動腦,心靈手巧。繪圖是讀圖過程中「動手操作環節」,而在教學中往往被忽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
重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圖示結構;其次要在歷史課堂上嫁接地理繪圖知識,指導學生繪簡圖、草圖、示意圖,如「方格法」繪製、彩色筆標示等基本方法。第三,繪圖要抓住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培養運用地圖分析歷史問題和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技能。
繪圖的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新的合作精神,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學生動手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知識轉移、遷移、應用的過程。
四、默圖
默圖是讀圖學習的最後環節,也是讀圖的最高境界,通過觀、析、繪圖學習後,重新回顧歷史地圖所蘊涵的知識是否全面掌握,並進行查缺補漏,然後結合實際,整合地理、政治學科知識,形成新的學科綜合性的圖象系統,通過默記、深悟,達到圖文融會貫通,達到「活圖」的目的,從而提高運用歷史知識,整合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聲明: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本公眾號推送在於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聯繫管理員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