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進自己的那條河 心理文化

2021-02-13 林紫心理堂

遊進自己的那條河

每個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

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很愚蠢。

寒假帶女兒回學校拿東西,女兒隨口嘟囔:「我不喜歡回到這個傷心的地方。」

「哈!」我很訝異,「中學的老師不是都對你很好嗎?」

「老師都很好,但在這裡我是白痴。」

我終於懂女兒的意思,因為中學時,數理科讓她苦不堪言,算數學題常算到哭,就算盡了全力熬夜拼搏,月考成績也只能落在中段。聯考後,同仁的小孩過半上第一志願,其他也都念明星高中,就我的女兒落點PR60多,連自己學校的高中部都考不上。

我決定讓女兒念高職,同事很驚訝,連女兒都不置可否,所以我必須先說服她:「你覺得爸爸做事是不是很有信心?」

「超臭屁,超有信心。」

「但爸爸過去很沒信心,因為爸爸的數理也不好,所以考高中考了兩次,大學聯考數學考十二分,只能念私校,但因為學業的打擊,長期自我期許不足,大學念到重修科目太多,要補修到第五年才能畢業。」

「那奇怪,為什麼你現在變得自信到有點自大?」

「哈,那是因為我畢業後選擇了自己擅長的跑道。我發覺當英文老師,只考國文、英文兩科,剛好是我擅長的科目,結果怎麼考怎麼上,才知道以前中學比五科,我是白痴,但現在只比兩科,我是天才。」

「爸,我好像懂了,我不想再當白痴了。」

「所以我們不要再念五科課業都很重的高中,我們念高職好嗎?」

女兒接受了,雖然高職也有數理史地,但課程輕、難度低,女兒竟然喜歡上了數學:「爸,大人為什麼自以為是,老給我們太難的課程,然後說這是適合我們的程度?其實高職的數學不難,我反而愈讀愈有信心。」

「大概是制定課程的教授和老師,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和他們一樣會念書吧!」我只能如此自嘲。

女兒在高職如魚得水,最後考上第一志願,現在自信心十足,不僅當上系學會副會長,還敢一人站在臺前帶幾百人跳舞,和以前的退縮膽怯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爸,我很幸運是你生的,因為你知道哪一條路適合我,如果我是別人的女兒,現在還會自覺是個白痴。」那天回程在車上,女兒有感而發地說。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很愚蠢。」即使是愛因斯坦,高中時都因為背科不行而被退學,不能在德國考大學,結果只能跑到瑞士念一所「重視理解不重死背」的高中,最後世界才誕生了這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

在我所任教的高中裡,有一大半的學生因為「總分不高」,自信心低落,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某幾科的天才,所以他們指考【指考:指定科目考試,是臺灣高中生的第二次能力測驗,每年七月舉行,學生可以自行決定考哪些科目,然後依據考試分數去申請大學。】時大多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校系。然而臺灣目前高等教育的趨勢是減少指考名額,最後廢掉指考。

雖然「教育部」強調未來的「新型學測」會保留指考精神,但我們都知道現在前幾志願的學校仍採計「五科總分」,孩子們還是被制度綁架,沒有腳的被迫爬樹,沒有鰭的被迫遊泳,最後大家都痛苦地活著,缺乏自信與創造力,導致整體國力下滑。

一個國家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的人是五科全能,其他的人好好學習及發揮自己的天分即可,我和女兒,甚至是愛因斯坦都屬於後者。我們選擇不和所有的人爬同一棵樹,毅然跳進屬於自己的河流後,開始用自己的鰭去界定世界的疆域。

但那滯留在樹上的歲月,好苦。

在涵育百川的大地上,還有許多新生代搞不清楚自己肩上長出的是翅膀還是鰭,希望「被認為是萬能」的學者和老師能知道,能幫助那些有強壯背鰭的「異類」,不要再逼他們去爬樹,讓他們勇敢遊進自己的那條河吧!

 

摘自 | 《改變》

[美] 傑弗裡·科特勒 著;鍾曉逸 譯

內容簡介

是一本關於成長和痊癒的具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集,每一章都分別探索了對改變極具深遠影響的主題。《改變》探索了享受到潛在收益、不切實際的期望、消極的信念、缺乏支持和應對機能等會阻礙我們做出改變;觸及底線、創傷、心理治療、旅行、冒險或頓悟等因素是如何誘發改變的;而壓力和恐懼又會使改變變得難以持久;通過找尋更深層次的意義、助人、化解親密關係中的衝突等才能使改變持久。

相關焦點

  • 影響文化的大河,密西西比河,那條平和慈祥母親河
    密西西比河的源頭一說到大江大河,大家總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條河的源頭究竟在哪啊?那咱們,也從這個話題開始吧。密西西比河的源頭是在一片波狀起伏的大平原上,沒錯,您沒有看錯,就是在平原上,在這片平原的一處茂密森林裡。這裡的森林,也曾遭受過無情的打擊,幸虧一些國家和州立公園的建成,才使得這些森林得以保存。
  • 《那條割裂生命的河》:在幾代人思想裂變中重審愛欲
    本書《那條割裂生命的河》描述了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斷代史。作者以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般的篇幅和「野心」,來描述割裂人生命的長河中,幾代人生死愛欲的思想裂變。《那條割裂生命的河》起筆於黃土高原上一個叫賈家灣的小鎮,隨著當地煤炭資源的不斷開採和外商的大批投資,當地人泛起的欲望如掙脫河道的河流。
  • 省文旅廳推出10條「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
    6月24日,從省文旅廳傳來消息,在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省文旅廳依託我省豐富文物古蹟和鄉村旅遊、紅色旅遊資源,精心設計推出10條「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為廣大遊客感悟三晉歷史文化、豐富節日生活提供出遊選擇。
  • 「遊山西·讀歷史」 10條旅遊線路帶你感悟三晉文化
    人民網太原6月24日電(李夢文)近日,山西省文旅廳依託全省豐富文物古蹟和鄉村旅遊、紅色旅遊資源,精心設計推出10條「遊山西·讀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為廣大遊客感悟三晉歷史文化、豐富端午節小長假生活提供出遊選擇。
  • 揚州:7條「徒步遊」線路覆蓋古城新城
    高溫結束,天氣涼爽,選擇徒步遊的外地遊客和本地市民多了許多。為方便市民和外地遊客「毅行」美麗揚州,廣陵旅遊部門特地繪製了「徒步遊地圖」,設計了7條徒步遊路線,覆蓋了揚州市區主要歷史文化景點和新建的地標性建築。
  • 上海:曾經「有股味」的那條河,如今咋樣了
    新華社記者陳飛攝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12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蘇州河:水清了,42公裡岸線也「親」了——上海曾經「有股味道」的那條河告別「黑臭」之後,濱水岸線又貫通,成為市民親水樂園》的報導。2020年,人民城市的長卷在上海「一江一河」兩岸徐徐展開。
  • 王玉蘭:那條河與樹
    夕陽把最後的餘暉潑灑到人間時,隆務河一改白天的波濤洶湧,逐漸趨於平靜優雅,此時,這條河仿佛披上了一件蟬翼般的霓裳,格外美麗。天色越來越暗,在水一方是最適合放鬆心情的地方,夕陽無限好,這樣的時刻也是一天中最有情調的時刻。
  • 時光|吳永麗:母親洗衣的那條河
    文/吳永麗我記事起就知道我家不遠處有條河。我家住東門,大人們都稱這條河為東門大河。1992年後,人們統稱整條河為府南河,其實準確的稱謂應是錦江。我知道的東門大河,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有一次漲大水,河水溢出岸,我家那條街趟起了水。那時,我還沒到讀小學一年級的年齡。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河岸住滿了住戶。無數的排水溝將生活汙水排向河裡,還有沿河餐館的汙水也流向河裡。日積月累,在我長大成年時,河水已汙穢不堪,母親早就不到河裡洗衣服了。
  • 貴州省文化旅遊100條精品線路——文化體驗遊
    【貴州省文化旅遊100條精品線路發布】這100條線路分為10大主題,涵蓋了紅色遊、科普遊、養生遊、減壓遊、美食遊、文化遊、風物遊、田園遊、城市遊、鄉愁遊。今天,將繼續推出第六期——文化體驗遊1多彩貴州文化體驗之旅遵義市(海龍屯、遵義會議會址)—貴陽市(陽明洞、青巖古鎮、貴州省博物館
  • 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升級推出「I·遊天津」52條精品旅遊線路
    為深入貫徹落實《天津市促進旅遊業發展兩年行動計劃(2019—2020年)》,高質量打造一批文化和旅遊精品線路,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市文化和旅遊局整合各區文化和旅遊資源,升級加推「I·遊天津」52條精品旅遊線路。
  • 【資訊】體驗64條歷史文化遊徑,品讀廣東歷史文化遺產
    ,講好廣東故事——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體驗日」主題活動將於6月13日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同步啟動。 2019年,廣東省啟動「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的創建工作。該項工作通過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把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A級景區等文化和旅遊資源串珠成鏈,整合歸納成可供遊客體驗,具有景觀特徵、文化內涵和交通功能的旅遊線路,是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成果。
  • 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心理治療之路》對國人「尋根」的啟發
    河合隼雄本人崇尚西方科學的,理性主義,甚至他大學本科主修數學系,在想助人的願望下踏入了心理學,同時有機會出國進修。然而幾番波折,他前往了榮格學院。在那裡他開始思考作為「日本人」的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出國前對本國文化強烈拒絕之後開始了重新審視,他逐漸承受自己骨子裡就是個東方人。
  • 張繼鋼說,每個人都有一條河,你心中的那條河是什麼樣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是張繼鋼的黃河我在這河上已經漂泊了近萬年,原先的名字叫獨木舟,這河叫黃河,據說他已留了一百多萬年了,我的主人叫中國。首先看見了水,去親近水,然後整個他們不知道,反正就覺得自己就是那麼一種生活狀態。然後忽然間有一種啟蒙一樣的懵懂,所有人的眼睛抬頭再看遠方,然後我就去問演員,我說你們看見了什麼?演員就說我看見了家鄉,那個時候我看見了河對岸,那個時候我看見了房屋,也看見了一個姑娘,我說好像還都不對。我說你們大概應該是三個看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 《那條河》定檔9月7日 譜寫淠史杭工程禮讚
    近日,由導演張銳執導的電影《那條河》正式宣布定檔於9月7日,並曝光了定檔預告和海報。預告片中主演張楊果而、王慶祥、遲蓬、徐囡楠、宋歌等悉數出鏡。  《那條河》是國內首部關注「淠史杭」工程修建的電影。該片通過青年廬劇演員許小葦喪母后尋父的故事,講述了淠史杭工程修建的艱辛歷程,展現了老區人民大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是一部紅色主題的主旋律電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影片中的淠史杭精神既是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文藝化表現,也是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的具體體現。
  • 散文丨父親的那座山,母親的那條河
    父親的那座山,母親的那條河文/顧洪峰時光的列車,伴我走過了五十六個滄桑歲月,有甘甜有苦澀,有悲歡也有離合,已到天命之年的我,經過歲月的沉澱,有了一些人生感悟。……父親走了,母親健在,我要把對父親的那份愛,全部給予我的母親,讓母親晚年的生活,過得舒舒服服,快樂快樂。
  • 太原北沙河,河還是那條河,但路已經不是那條「路」
    隨著太原市九河治理工程的完美謝幕,與其它八河一樣,目前的北沙河及其兩岸的快速路已經成了城市一景。圖片中,藍天白雲下的北沙河快速路,無限的向遠方延伸。但三年前的北沙河兩岸,曾經的「模樣」你們還記得嗎。北沙河快速路2017年初開工,2018年下半年通車。圖片中就是新建路以西部分。
  •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
    唐蕃古道遊:倒淌河的傳說,文成公主的淚匯成了倒淌的河宗喀巴的傳說——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像彌勒洲。一山之隔,日月山以東,漢族民間千百年來的說法是:唐皇帝李世民為了溝通藏漢兩族的關係,促進文化交流,將年輕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達日月山時,回首不見長安,西望一片蒼涼,念家鄉,思父母,悲慟不止,流淚西行,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
  • 全球最美的15條河,中國僅一條入選
    乘船從桂林至陽朔遊灕江,這一帶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兩岸的山峰偉岸挺拔,形態萬千,每一處都是一幅中國水墨畫。 從河馬到大型貓科動物,再到狡猾的尼羅鱷等野生生物,大都可以在下贊比西河吉普車狩獵之旅或划艇遊中看到。
  • 中山3條線路入選首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
    本報訊 記者獲悉,5月11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首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共64條線路。中山市有3條線路入選,分別為孫中山故裡歷史文化遊徑、中山華僑商業歷史文化遊徑、中山珠江縱隊革命歷史文化遊徑,涉及全市32個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
  • 河合隼雄 守住聆聽者的本分
    河合隼雄 (1928-2007),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著有《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愛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