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躍」出地平線 「泥腿子」吃上文化飯

2020-12-20 人民網河南頻道

地坑院

一排排兩層小樓整齊劃一,一座座農家小院整潔雅致,走進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仿佛進入城市社區。來到村民楊舉義的家,門口小菜園裡生機盎然,屋內各種時新家具家電一應俱全。「要不是政府把我們的老窯洞開發成地坑院景區,我們這些『泥腿子』哪能搬上地面,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北營村是陝州地坑院景區的所在地,2012年景區開發之前,僅有274 戶 974口人的北營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 3800餘元。土裡刨不到金,許多人紛紛外出打工。溫飽問題解決了,可住房一直得不到改善。眼看著鄰村豎立起一間間平房或二層小樓,北營村人卻只能默默地守著祖祖輩輩的破窯洞。

地坑院被稱為「世界生土建築的絕妙之筆」「人類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咋能讓群眾守著千年瑰寶過窮日子?陝州區遵循「保護先行、協調開發、注重品牌、永續利用」理念,讓地坑院這個土窩窩變成聚寶盆,讓世代穴居在這裡的人們脫貧致富。

陝州區首先打造了龍頭景區,一邊搞開發、一邊搞新村建設妥善安置村民。在徵得村民同意的情況下,達成了「一戶一院,連片成排,統一建設」的共識,使農民舊宅換新家,實現全村舊貌換新顏。近年來陸續對100多座地坑院進行修復性建設,建成包括22個地坑院組成的民俗園休閒廣場、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藝苑等,嶄新的布局,考究的裝飾,22個院子主題各異,農耕院、紡織院、石磨坊、茅草涼亭、五穀豐登牆、牲畜馬車……將古陝州的農耕文明展現得淋漓盡致。將破敗的地下窯洞改成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旅遊產品,讓人們在遊覽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蜂擁而來。

一直在外打工的楊舉義瞅準商機,在景區裡盤下了一個飲品店,專賣冰糖雪梨。景區免收租金,只收點水電費,一年下來淨賺兩三萬。楊舉義的愛人在景區食堂幫工,月收入1600元,兩口子再也不用天南海北奔波,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文化飯」。

地坑院龍頭景區的火爆,帶動了鄉村遊,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和就業。景區先後解決北營村貧困戶在景區就業11戶15人,全村貧困勞動力已全部實現轉移就業,就業率達100%,人均最低年工資收入18600元。

與地坑院旅遊相對接,周邊各鄉村大力發展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現代高效農業為支撐的都市農業,油葵、百畝櫻桃、百畝油菜基地和百畝石榴基地,陝州區傳統農業和著地坑院開發的節拍,跳起古老地坑院的「現代舞」。

據測算,近年來,陝州區累計從事鄉村旅遊相關產業1100戶、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陝州地坑院開業以來,有效帶動周邊的北營村等10餘個村群眾致富,累計有800餘戶從事農家樂、運輸、手工剪紙、售賣土特產等,年人均實現增收2萬元左右。(王佩)

(責編:霍亞平、郭健)

推薦閱讀

河南:因地制宜興產業 穩定脫貧重長效  牢記總書記囑託,河南各地因地制宜,精選脫貧致富路。仲夏時節,「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深入河南基層,探訪脫貧攻堅的河南答卷……【詳細】

河南:中原糧倉的「豐收答卷」  6月的中原大地,麥浪滾滾,滿目金黃。河南修武王屯鄉東黃村的小麥超高產攻關示範點,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新品種「中麥578」高產示範方實打驗收報告出爐,平均畝產841.5公斤,冬小麥單產再創新高……【詳細】

相關焦點

  • 去地坑院吃十碗席啦
    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在飲食方面,院內特有的穿山灶,就成陝州著名的十碗席,來到陝州地坑院,就不得不品嘗一下我們陝州當地特色美食、人間至味——陝州十碗席
  • 「冬季最火活動」看美麗天鵝,品特色十大碗,探尋神秘地坑院,品鑑...
    冬日的陽光下的天鵝湖,湛藍水面和水邊金色的蘆葦,映襯著湖面上潔白的大天鵝,宛如盛開出千朵遊動著的雪蓮。她們時而成雙成對、悠閒遊弋,時而倒立翻滾、覓食飽腹,時而列隊出行、擊水追逐,時而昂首展翅、直刺藍天。
  • 務川:上萬群眾吃上「文化飯」
    原標題:務川 上萬群眾吃上「文化飯」 4月11日一早,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龍潭古寨村民申福進一家忙開了。為了讓客人體驗到仡佬族的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他準備了仡佬族豆漿粉,還叫上客人打餈粑、舂米、推磨。 在龍潭村,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20多家農家旅館都住滿了客人,村裡的一切讓遊客真切感受別樣的仡佬族風味。
  • 遊記:古老的地坑院與現代的大型燈展完美融合,我們沉醉其中
    他們還領我們上到五樓,實地觀看公用廚房。我們放下行裝,就近找到飯館吃飯。商定晚上就自己動手做飯。吃過飯,我們直奔賓館,泡溫泉開始了。造物主真是奇妙,這也真應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那句話。相隔不遠,我們那裡水溫正常,而這裡的溫泉貨真價實,熱得很。沒有涼水,所有水管中流出的都是熱水。需要涼水,也是溫泉熱水晾冷之後使用。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河南有個神奇的村落,房子在地平線以下,人們在房頂上生活!
    ,但一些不可思議的建築位於地平線之下,整個建築就像從洞裡鑽出來一樣,人住在屋頂上,那是中國河南省的一個不可思議的村子。他是河南省最經常被保存,隨時參考價值高最傳統的村莊,村莊整體的建築風格非常統一,因此,房屋的結構和部署在北京的四合院相似,但不同的是這裡的土地比地平線下,院子的周圍全是土地,人們也住在和屋頂一樣的地平線上,整體感覺像是四合院被土地包圍,它是河南省最著名的特色建築地坑院,地坑院因其神奇的建築技巧而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深坑酒店的「鼻祖」:一個隱藏在地平線下的「神秘」古村落
    深坑酒店的「鼻祖」:一個隱藏在地平線下的「神秘」古村落自古以來,中國的基建技術就遠超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比如說在世界上首個建於坑內的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個酒店,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來介紹一下深坑酒店的鼻祖
  • 為什麼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會在院子裡種一棵樹?
    地坑院在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年降水量減少,民居建築的防水功能逐漸減弱,特別是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房屋多以土牆建造,很少考慮防水排水。比如,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由於擁有深厚的黃土覆蓋層,當地居民在垂直的黃土立面上,開挖窯洞,作為居住場所,成為黃土高原特有的景觀。窯洞民居在我國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省份都有廣泛的分布。
  • 農村被人們遺棄的地坑院,牆壁上有一組英語單詞,它怎麼讀呢?
    近日我們到農村拍攝地坑院,眼前這座地坑院大概有2畝左右院子裡一共12孔窯洞,這座廢棄的地坑院看上去沒啥特別,但是牆壁上的英文單詞比較特殊。這座院子裡有12孔窯洞,唯獨這孔窯洞特別顯眼,左邊窗戶上有組英文單詞,門檻上有四個漢字「青青世界」不知道當時這戶人們寫這幾個字是什麼用意,看來這家還是有文化人。在窯洞的最右邊牆壁上還有一組英文單詞,我不知道怎麼讀?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拍攝地坑院和窯洞,關於地坑院的雨天排水問題頗受大家關心,晉南這幾天連續降雨,今天小編冒雨前往山西平陸的張店鎮,實地拍攝下雨天的地坑院,給大家看看地坑院的排水系統和下雨天地坑院裡的人們都在幹些什麼。
  • 河南8旬老夫妻下雪天在地坑院裡做午飯,大爺連吃三大碗,吃的啥
    2020年入冬的第一場降雪,飄飄灑灑地降落在了黃土高原上,冬季蕭條荒涼的黃土地霎時間披上了厚厚的冬裝。我們在陝縣拍攝地坑院的時候,看到了我們的老熟人蔡大爺,沒等雪停就在地坑院上開始清理積雪。現在住的地坑院還是父輩們留下的老院子,由於蔡大爺喜歡種地養牲口,家裡如今還種了20多畝地,養著一頭騾子,自己還養了二十多隻土雞和兩條狗,女兒也一直說不讓她們種地養牲口了,搬過去養老,但是老兩口覺得生活在這裡隨意,養東西方便,不願意搬過去,就一直住在這一百多年的地坑院裡,過著她們自己認為很舒服的養老生活。
  • 天空剛剛放晴又要下雨,看農村地坑院的老人們忙著幹啥
    進入村子我們看到了一家人的地坑院子已經塌陷,一位7旬大媽在上邊正做著午飯,她家已經搬到了地坑上邊,雨水澆灌下這個塌陷的大坑會繼續擴大,存在著極大地安全隱患。這位大媽在地坑院子上邊取了一捆燒火用的樹枝幹柴,她說天氣預報今天開始又要下幾天雨,我要趕緊弄點乾柴,準備這幾天燒火做飯用。
  • 泥腿子老師
    摘完菱角上來的時候,腳上、腿上全是泥。原來他不僅襪子破,離開課堂,他的腿上也常沾滿泥。那次親密接觸讓我明白他不是神。記憶中的泥腿子老師,還有我的小學語文老師金福恆先生。他就是我們村的,我親眼看見他赤著腳卷著褲管挑秧,他挑秧的動作跟寫字的動作一樣好看。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王大智,好好學,將來考上大學,別忘了老師。」放學後我就問別人大學是什麼,他們都不知道。
  • 紅色的梨、地下的院、泥土捏成硯……河南陝州區,給你不一樣的夏天
    在炎炎的夏日裡,來到陝州,有個地方您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陝州地坑院。即便室外是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地坑院的窯洞裡也只有二十攝氏度左右,是絕佳的避暑場所。陝州區有地坑院12000餘座,保存最完整現存時間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 廢棄百年地坑院裡,為啥土牆上寫著英文?誰能看懂寫的啥意思?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的農村,到現在還保留著一種流傳幾千年的民居形式,地坑院。當地也稱為「天井院」、「地陰坑」等,專家稱它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不少地坑院現在還有人居住,不過大多是老年人在裡面住著,年輕人都嫌地坑院不好看也不方便。
  • 地坑院窯洞內:電影放映機小展覽,觀看露天電影是很多人美好回憶
    這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一個窯洞內的小型膠片電影機展覽。(王子瑞 攝)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景區,在一個窯洞內舉辦的這個小型膠片電影機展覽,是陝縣(現陝州區)1953年以來使用的十來款電影放映機。這臺電影機左側的幾個「拷貝」,分別是《煙雨長河》《鐵道衛士》《平津奪寶》等。傳統的膠片電影放映機,由燈箱、光學系統、傳動輸片裝置和供片盒等構成。
  • 吳寒笛:書呆子和泥腿子
    泥腿子的特點,往往是學歷不太高,也不太注意理論學習,不太注意方法論的建立。但是實幹精神比較強,膽子大,路子野,會鑽空子。但是做事往往不太嚴謹,容易踩坑。因為缺少理論學習和方法論的建立,擅長「闖」不擅長「管」,做生意往往容易遇到瓶頸做不大,而且陰溝翻船的事情時有發生。我相信讀到這裡,很多人能判斷出來自己是屬於書呆子還是泥腿子。
  • 鹹陽三原:「天下地窯第一村」 地平線下的古村落
    地坑窯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除門窗外幾乎不用建築材料。一座地窯院落大致是平地挖坑約深七八米,長寬各十多米,在坑底四周側面掘出窯洞,其中由一條斜坡道通向地面供人出入。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而走進院內,則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