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
一排排兩層小樓整齊劃一,一座座農家小院整潔雅致,走進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仿佛進入城市社區。來到村民楊舉義的家,門口小菜園裡生機盎然,屋內各種時新家具家電一應俱全。「要不是政府把我們的老窯洞開發成地坑院景區,我們這些『泥腿子』哪能搬上地面,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北營村是陝州地坑院景區的所在地,2012年景區開發之前,僅有274 戶 974口人的北營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 3800餘元。土裡刨不到金,許多人紛紛外出打工。溫飽問題解決了,可住房一直得不到改善。眼看著鄰村豎立起一間間平房或二層小樓,北營村人卻只能默默地守著祖祖輩輩的破窯洞。
地坑院被稱為「世界生土建築的絕妙之筆」「人類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咋能讓群眾守著千年瑰寶過窮日子?陝州區遵循「保護先行、協調開發、注重品牌、永續利用」理念,讓地坑院這個土窩窩變成聚寶盆,讓世代穴居在這裡的人們脫貧致富。
陝州區首先打造了龍頭景區,一邊搞開發、一邊搞新村建設妥善安置村民。在徵得村民同意的情況下,達成了「一戶一院,連片成排,統一建設」的共識,使農民舊宅換新家,實現全村舊貌換新顏。近年來陸續對100多座地坑院進行修復性建設,建成包括22個地坑院組成的民俗園休閒廣場、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藝苑等,嶄新的布局,考究的裝飾,22個院子主題各異,農耕院、紡織院、石磨坊、茅草涼亭、五穀豐登牆、牲畜馬車……將古陝州的農耕文明展現得淋漓盡致。將破敗的地下窯洞改成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旅遊產品,讓人們在遊覽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蜂擁而來。
一直在外打工的楊舉義瞅準商機,在景區裡盤下了一個飲品店,專賣冰糖雪梨。景區免收租金,只收點水電費,一年下來淨賺兩三萬。楊舉義的愛人在景區食堂幫工,月收入1600元,兩口子再也不用天南海北奔波,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文化飯」。
地坑院龍頭景區的火爆,帶動了鄉村遊,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和就業。景區先後解決北營村貧困戶在景區就業11戶15人,全村貧困勞動力已全部實現轉移就業,就業率達100%,人均最低年工資收入18600元。
與地坑院旅遊相對接,周邊各鄉村大力發展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現代高效農業為支撐的都市農業,油葵、百畝櫻桃、百畝油菜基地和百畝石榴基地,陝州區傳統農業和著地坑院開發的節拍,跳起古老地坑院的「現代舞」。
據測算,近年來,陝州區累計從事鄉村旅遊相關產業1100戶、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8000餘元。陝州地坑院開業以來,有效帶動周邊的北營村等10餘個村群眾致富,累計有800餘戶從事農家樂、運輸、手工剪紙、售賣土特產等,年人均實現增收2萬元左右。(王佩)
(責編:霍亞平、郭健)
河南:因地制宜興產業 穩定脫貧重長效 牢記總書記囑託,河南各地因地制宜,精選脫貧致富路。仲夏時節,「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深入河南基層,探訪脫貧攻堅的河南答卷……【詳細】
河南:中原糧倉的「豐收答卷」 6月的中原大地,麥浪滾滾,滿目金黃。河南修武王屯鄉東黃村的小麥超高產攻關示範點,人群爆發出一陣歡呼——新品種「中麥578」高產示範方實打驗收報告出爐,平均畝產841.5公斤,冬小麥單產再創新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