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剛剛放晴又要下雨,看農村地坑院的老人們忙著幹啥

2020-12-25 黃河鄉土故事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農村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地坑院子,2018年7月初連續3天大雨過後,天空放晴2天,據當地氣象部門預報將迎來新一輪大約7天的降雨,住在地坑院子裡的人們的生活將受到影響,7月8日周日攝影師一行走進了這裡,拍下村民在大雨前的生活和應急方式,讓人為他們擔憂和害怕。

進入村子我們看到了一家人的地坑院子已經塌陷,一位7旬大媽在上邊正做著午飯,她家已經搬到了地坑上邊,雨水澆灌下這個塌陷的大坑會繼續擴大,存在著極大地安全隱患。

這位大媽在地坑院子上邊取了一捆燒火用的樹枝幹柴,她說天氣預報今天開始又要下幾天雨,我要趕緊弄點乾柴,準備這幾天燒火做飯用。

這戶人家的地坑院子裡一位大媽正在檢查排除通道,她對我們說飄落下地坑院子的雨水都會從這個帶小孔的磨盤上流進下邊的滲坑中,說著特意用小木棍捅了捅,她家的地坑院子的中間看上去很溼滑,這是前幾天的雨水造成的。

下午3時許,天空開始下雨,不一會地面已經發出亮光,密集的雨點從天空落下。一戶人家的地坑通道已經用磚頭加固,入口的地面也鋪有一層磚塊,這樣可以防止上邊雨水倒灌進地坑。

一位中年男子穿著雨衣從地坑院子上邊走過。

一家地坑院子裡這位6旬大媽正在將前幾天收集的雨水倒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流進了地面上的滲坑中。她說又要下雨了,把盆裡的髒雨水清理乾淨,這幾天還可以收集雨水,家裡家禽能喝還可以澆花草。

這位65歲的大爺正在自家的地坑院子上邊用腳踩著被太陽剛剛曬起來的「地皮」,他說雨後太陽光會把地面曬的起皮,這不又下起雨,要趕緊把它踩壓下去,否則雨水會越泡越大,這裡就會滲水嚴重,對地坑下邊造成安全隱患。

一戶人家的地坑下邊的滲井已經塌陷,可能是長年累月的雨水滲灌後的結果吧。

這戶人家的防禦措施別出心裁,用了瓷磚和塑料布,這樣雨水就不會直接滲入地面,從上邊流進花草下的滲井中。

一戶地坑人家在天晴的2兩天,已經將地坑上邊的雜草除掉,清掃乾淨,現在下雨還能看到痕跡,這樣雨水會很順利的流走。

雨下大了,一位大媽站在地坑院子上邊喊叫著在地坑院裡玩耍的孩子,進窯洞去,孩子們調皮的站在土窯洞口做著鬼臉,擺著剪刀手。

一位7旬老人從地裡冒雨摘桃子回來,小推車裡坐著光身子的孫子。這是一組真實的地坑院雨前生活,記錄著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再也不會看到這樣的傳統地坑生活了。【想看拿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相關焦點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農村7旬老人50年前的陪嫁,1套舊桌椅3萬不賣,看啥樣
    周日的一天,攝影師一行人來到河南省豫西農村採風,雨後的農村生機盎然,田園美景美不勝收,儘管農村現在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可是當地農村地坑院子裡還住著一些老人家,常年記錄農村生活是我們民俗攝影的主題,大家依舊遵循著以前的程序,在巷道裡開始轉悠。
  • 8旬農村大爺遷新居,房內設施「標配」土洋結合,很有意思
    自己住的地方原本就在不遠處的地坑裡,別看自家的地坑院子有點落後,這在上個世紀當地農村可是個人人喜歡住的好地方,以前農村人根據地形環境建造的地坑院子建造方便,非常實用,是冬暖夏涼,四季恆溫,他家也和大家一樣建造地坑院子,全家在裡邊生活過4代人,當然自己老了也是養老的首選地方。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拍攝地坑院和窯洞,關於地坑院的雨天排水問題頗受大家關心,晉南這幾天連續降雨,今天小編冒雨前往山西平陸的張店鎮,實地拍攝下雨天的地坑院,給大家看看地坑院的排水系統和下雨天地坑院裡的人們都在幹些什麼。
  • 河南8旬老夫妻下雪天在地坑院裡做午飯,大爺連吃三大碗,吃的啥
    我們在陝縣拍攝地坑院的時候,看到了我們的老熟人蔡大爺,沒等雪停就在地坑院上開始清理積雪。蔡大爺已年近8旬,如今還和老伴沿襲著十分傳統的農耕生活,養著一頭騾子耕種著近二十畝地,居住在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地坑院裡。正在清理積雪的蔡大爺看見我們的時候,感到十分的突然,怔了一下才笑著說:下這麼的雪你們咋還過來拍照了,真是辛苦。
  • 山西農村7旬大叔,養50隻羊收入全部上交兒子,看他咋生活
    山西省晉南農村目前還保留著為數不多的特色民居——地坑院,當地農村人把它也叫作地窨院,它的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恆溫,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地坑院子也在慢慢消失,為了記錄下它的變遷,攝影師一直在這裡尋覓它的蹤跡,近日聽當地影友說在大山的深處發現了一個保存完整的地窨院子,裡邊生活著2位老人,我們便驅車前去進行了拍攝
  • 河南農村78歲老人,5歲離開山東老家,現在想回出生地看看
    近日,攝影師一行人來到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農村採風,早上9點鐘我們在一個地坑院子裡看到了一位大娘,看樣子地坑院子裡已經很久不住人了,我們很疑惑的看著大娘在下邊要去幹什麼?影友大聲地喊叫著大娘,老人家抬頭看到我們非常高興,熱情地招呼著我們下去拍拍她家的地坑院子。
  • 住了一輩的破院煥然一新,8旬大娘樂得直笑,說自己也像有錢人了
    近日,攝影師帶外地朋友來到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陝縣一個叫曲村的村子裡,遇到了幾位村裡的大娘,她們正坐在通往一家地坑院院子的門洞口,這個門洞應該是剛翻修過,用青磚把以前的土門洞又重新砌了一遍,看上去很有氣派。攝影師便問眼前幾位大娘,這是誰家的地坑院子?看上去可真有派頭!
  • 陝西農村發現1座「地窯院」,8旬老人生活了62年,看生活是啥樣
    在我國的北方農村有一種奇特的民居建築,農民們形象的把它叫做地平線下的四合院,山西人把它叫做地窨院,河南人把它叫做地坑院,陝西人更形象把它稱作「地窯」。近日攝影師有幸在關中地區的農村拍到了一對生活在地窯裡的8旬老人。圖片上這位奶奶姓王,今年80歲了,她的老伴姓劉和她同歲。
  • 農村被人們遺棄的地坑院,牆壁上有一組英語單詞,它怎麼讀呢?
    近日我們到農村拍攝地坑院,眼前這座地坑院大概有2畝左右院子裡一共12孔窯洞,這座廢棄的地坑院看上去沒啥特別,但是牆壁上的英文單詞比較特殊。
  • 時代在變化,農村留守婦女們的生活也在改變,如今她們都幹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時代在變化,農村留守婦女們的生活也在改變,如今她們都幹啥?農村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有了打工開始,留守婦女的時代就到來了,但隨著時代變化,農村不同階段的留守婦女們,在家裡度過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也是環境的變化之下,人也隨之跟著改變的結果。
  • 遊記:古老的地坑院與現代的大型燈展完美融合,我們沉醉其中
    回到賓館,大姐們已經做好了小米粥,粥裡還有棗片、蘋果,美味可口。我們分坐兩桌,說說笑笑,吃得很舒服,很開心。孩子們吃的肚子圓鼓鼓的,直呼:「太好吃了!」 這個房間裡,姐妹六個打雙升,依座位分成兩方,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玩得不亦樂乎,忘記了時間。旁邊房間裡,兄弟仨就著花生米等下酒菜邊吃邊聊,天南地北,興味盎然。
  • 廢棄百年地坑院裡,為啥土牆上寫著英文?誰能看懂寫的啥意思?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的農村,到現在還保留著一種流傳幾千年的民居形式,地坑院。當地也稱為「天井院」、「地陰坑」等,專家稱它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不少地坑院現在還有人居住,不過大多是老年人在裡面住著,年輕人都嫌地坑院不好看也不方便。
  • 農村俗語: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幹土,說的啥意思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清明要晴,穀雨要雨,意思就是說在清明和穀雨這兩個節氣這一天,清明是晴朗的天氣比較好,而穀雨呢,則是正好相反,穀雨前後幾天,如果是下了一場透雨,那麼也叫預示著今年是一個雨水比較多的年份,雨水的豐沛自然也是一個豐收之年,也是一個好年景的說法,農村有這麼一句農諺,叫做:穀雨前後一場雨,好似狀元中了舉,雖然是帶有極強的誇張比喻,但側面也說明了,這場雨該有多麼的重要,在穀雨前後幾天下雨
  • 38年前400元買的地坑院,如今竟值28萬,8旬夫妻樂得直說時代好
    這時,下面站在地坑院邊的大爺對我們說,今天天氣也不好,預報說有雨呢,就是有收麥子的今天也不收了。我們順著路走下去,到大爺跟前問,看你這地坑院應該是也被徵了吧,院牆都沒了。大爺回答說,是啊,我這院在鐵路沿線五十米以內,按規定已經被徵了地,鐵路一開工就把院牆推了,前面還有幾分地,也都被徵走了。
  • 7旬老人把小牛當孩子養,奶瓶餵奶輪流值班,看看啥情況
    近日,山西省晉南地區連續降雨3天,天空剛剛放晴,影友外出過路一個黃土溝發現裡邊隱藏著一戶人家,雞鳴犬吠,偶爾還傳出幾聲牛叫聲,我們便走進了這戶人家一探究竟。黃土大溝的小院裡,一位7旬的老人坐在土門口抽著旱菸,我們向老人家問過好,便拉呱起來聊起了天,老人看上去情緒不高似乎有啥心事,影友詢問大叔有啥不開心的事情,他嘆了口氣說道:「家裡母牛最近下了頭小牛,讓人不省心,比招呼孩子還麻煩。」
  • 地坑院「躍」出地平線 「泥腿子」吃上文化飯
    「要不是政府把我們的老窯洞開發成地坑院景區,我們這些『泥腿子』哪能搬上地面,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北營村是陝州地坑院景區的所在地,2012年景區開發之前,僅有274 戶 974口人的北營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 3800餘元。土裡刨不到金,許多人紛紛外出打工。溫飽問題解決了,可住房一直得不到改善。眼看著鄰村豎立起一間間平房或二層小樓,北營村人卻只能默默地守著祖祖輩輩的破窯洞。
  • 農村60年的老院子,暑天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咋回事
    當地影友老師對這一得非常熟悉,中午11點鐘她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山村,來到一個地坑人家,我們站在上邊聽她介紹說,現在住人的地坑老院子已經寥寥無幾,農民們現在經濟條件好了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都建起了新房子,地坑土院已經被廢棄,只有一些特殊情況的老人還住在裡邊。
  • 今年小滿前1天是農曆4月16日,農村流傳的這些知道嗎?啥意思
    村中王大爺老望著天空,憂愁的念叨,老輩人還說:四月小滿地中出「小碗」;「小滿滿,雨水冒田坎」,眼下再過三天四月就是過半了,可是地中並不見「碗」,看來是要應「小滿不滿,幹斷田坎」的老話咯!這大爺說的地中出「小碗」,小碗」什麼呢?小滿,古人云:「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
  • 農村60年代的老院子,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怎麼回事
    農村60年代的老院子,抱著火爐吃西瓜睡覺還要蓋被子,怎麼回事?現在已經快7月份,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不少北方地區已經達到30多度,儘管山區比平原溫度要低,但是依舊悶熱,沿著小路一邊欣賞山區風光一邊搜尋著隱藏在大山中的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