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6月25日上午,2018年鄭州中考語文作為中招考試的首場在10:30分準時結束,今年試題難易程度如何,考生得分和失分點在哪裡?大河網特邀河南省實驗學校英才中學名師做第一時間解析。
趙亮,河南省實驗學校英才中學初三年級長、初三語文備課組長
試卷緊扣核心素養 著重能力考查
2018年河南中考語文整體構成依然是四塊: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和作文。閱讀量明顯提高,第一篇閱讀《父親的長笛》篇幅很長;書寫量變少,第二篇閱讀《重拾漢語的母語自信》的題目由4道改為3道。
試卷將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探究性和開放性集於一體。整體難度不大,但對學生答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這恰好是核心素養的體現,是否得高分由學生答題精準度高低決定,換句話說,全面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探究、歸納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如第6題,分析兩則材料一句話得出結論,以及解說漫畫的內容並說出漫畫的寓意。考生必須仔細分析材料的內容再分析之間的聯繫,才能準確概括出主要內容。再如:議論文閱讀,共3題,每題4分。第11小題,"重視漢語的母語自信的原因是什麼",分值4分,要深入閱讀文本,仔細篩選信息,才能得出準確而全面的答案,這是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考查。
整體問法常規 側重穩中有變
試題中沒有出現偏、難、怪的問法。問法都很常規,但是都有細微的變化。例如:第4題名著,任選一題作答。其中第(2)問是延續近4年的常規問法;第(1)問是看圖片解說《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的一個故事情節。又如:記敘文閱讀,第7題問法是"以長笛為線索,從父親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間的幾件事",還是整體感知的考查,但是概括角度發生改變。第9題,結合句子,揣摩我和父親的心理。不是常規的以第一人稱揣摩當時的心理活動,而是分析句子中人物的動作、神情體現人物各自什麼心理。所有的試題,都要有條理作答,如果沒分析出答題的維度,學生是很難得到滿分或高分的。
傳統美德忘不得 注重分析少套路
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在第6小題,對誠信的考查,2道小題既讓學生明白傳統美德丟不得,更以靈活的形式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3道選擇題難度較小,其餘試題表面很平常,都要結合文本仔細分析才能得出完美答案。如:第10題,考查"母親的作用"空背答題套路是不行的;文言文閱讀第18題,"悲"從何處來?不能死記硬背老師講的三、四兩段的景物描寫作用,要分析文段,自己總結概括;古詩賞析第20題,任選角度賞析"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就很靈活,修辭角度(反覆),句式角度,使用標點等角度都可以,但一定要結合句子進行分析,少答套話,落在實處。作文題目更是要仔細分析每一個字"最懂我的那個人"。"最"表程度,"懂"的具體體現,"那個"單數,"人"現實的,歷史的等,角度靈活;忽略任何一個字都可能造成偏題。
整張試卷關注生活,關注社會。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這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分析的能力。要走進文本,忽視套路,重視寫作,體味生活。讓語文學科對學生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