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西湖大學新冠肺炎相關研究成果

2020-12-14 浙江新聞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3月4日上午10點左右,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此前,這兩項成果已分別於北京時間2月19日、2月21日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布,並第一時間向全社會公開。(點擊看本端科普文《西湖大學研究團隊又獲重大突破:深度解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一刻》)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物理系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Michael K. Rosen稱,周強團隊的這一生物物理學研究,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體細胞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

  看清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的關鍵,在於冠狀病毒表面的S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 蛋白的結合。如果把人體想像成一間房屋,病毒是入侵者,那麼,ACE2就是這間房屋的「門把手」。S蛋白抓住了它,從而打開人體的大門,病毒得以長驅直入。

  不單單是新冠病毒,以SARS代表的一部分冠狀病毒,都是通過ACE2入侵人體的。但以前科學家們從未看清ACE2的全貌及ACE2與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的相互作用。周強實驗室的研究,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大家「看清」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的那一刻。

  他們發現,新冠病毒的S蛋白像一座橋橫跨在ACE2表面,與SARS病毒很相似,且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與SARS病毒序列具有82%的相似性,據此或可比較新冠病毒、SARS兩種冠狀病毒與人體內細胞蛋白結合的能力。這種結合能力可能影響病毒的傳染力,當然,究竟是增強還是減弱,還需要通過其他實驗手段驗證。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與醫學藥理學、生物工程特聘教授孫仁認為,S蛋白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傳播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因此,觀察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的序列及對應結構在病毒跨物種傳播過程中、傳播後的變化,對我們了解確認傳播機制、預測傳播能力來說是一條有效路徑。

  「周強團隊的研究,在理解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病毒跨物種及物種間的傳播。而對於不同冠狀病毒的S蛋白和不同宿主的ACE2,針對其多種組合的相互作用方式進行比較研究,或許會得出更多關鍵信息。」

  科學研究是經年累月的積累

  很多人驚訝,在武漢封城之後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為何周強實驗室能這麼快取得成果?其實科學研究有著自身的規律,哪有什麼奇蹟,無非是經年累月的積累。

  過去兩年,周強團隊一直在西湖大學從事人源胺基酸轉運蛋白的研究,這是一類專門負責在人體內運輸胺基酸的蛋白質。這一過程中,他們圈定了一批重要的蛋白質為研究對象,其中就有ACE2。曾在北京親歷過SARS的周強,對那場疫情記憶深刻,SARS就是通過ACE2入侵人體的。他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對象,儘管那時對ACE2的研究並非熱門。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這一次,病毒又是以ACE2為突破口進入人體。周強很快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立即將對新型冠狀病毒與全長ACE2的結構解析提到最高優先級。與此同時,西湖大學與科研相關的冷凍電鏡中心、超算中心也行動起來,無論是在校留守還是遠程介入的,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支持研究快速推進。

  分析ACE2全長結構、獲取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獲取S蛋白與ACE2複合物、解析複合物結構……這個小而精的團隊晝夜不停地奮戰,最終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成功「復現」新型冠狀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

  年輕團隊淡然看待網友點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影響全球,公眾對相關領域科研成果的期待也前所未有。周強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發布後,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微博上的話題新聞瀏覽量以「億」為單位計,網友們的花式點讚接踵而來。

  但這個年輕的科研團隊卻很淡然。在他們看來,自己只是完成了一項「本職工作」。就像醫務工作者堅守在一線治病救人,交警堅守在公路上值勤,物管堅守在小區出入口測體溫一樣,他們堅守在科學的戰場上,打贏了一場實驗室裡的「抗疫戰」。

  而這一份份堅守,正是我們能夠戰勝疫情的希望與信心所在。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揭秘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
    西湖大學供圖美國東部時間3月4日,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研究論文。他們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通訊作者為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
  •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排名全球第二
    工人日報客戶端6月28日電 近日,國際著名科研數據服務機構「數字科學」(Digital Science)發布報告統計:截至6月1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關於新冠肺炎科研論文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麻省總醫院。
  • 西湖大學郭天南團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清存在獨特分子變化
    我國科學家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又有新發現。科技日報記者5月31日從西湖大學了解到,最近,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研究員帶領的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與合作團隊一起對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質和代謝物分子進行了系統檢測。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 國際機構發布統計報告:中南醫院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排名全球第二
    湖北日報訊(通訊員李晗)近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國際著名科研數據服務機構「數字科學」(Digital Science)發布的報告統計中,位於「國際期刊發表關於新冠肺炎科研論文」排行榜全球第二。該院多篇論文注重核心治病能力前沿學術研究,揭示了新冠肺炎規律性特徵,具有臨床治療指導意義。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發布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損傷肺泡仍可再生
    1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了解到,該所湯楠教授領導的團隊近日發布的成果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受損傷的肺泡仍然有再生的能力。該研究有助於人類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預後情況。因此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要重視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然而,對於肺損傷尤其是肺部纖維化之後,肺部能否自我恢復,長期以來醫學界尚未得到確切答案。然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湯楠教授團隊近日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具備再生能力。
  • 《細胞》在線發表華中大研究結果 為抗擊新冠再添依據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與合作團隊(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1月9號在《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rgan Proteomic Landscape of COVID-19 Autopsies」的最新研究論文
  • 理學院副教授張葳葳研究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圖文)
    在高壓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Unexpected stable stoichiometries of sodium chlorides(鈉氯間反常計量比化合物)」。這是我校物理系教師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在該雜誌發表高水平論文。文章打破基礎化學傳統的八電子規則,開創科學研究新領域。  該文由我校理學院物理系張葳葳副教授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地學系材料設計中心, 先進計算科學研究所Artem R.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每日甘肅網12月21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武永明)12月20日,科學界頂級刊物——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夏河首次發現的丹尼索瓦人遺骸研究入選。
  •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發生了什麼?西湖大學破解真相
    就在2天前,該團隊剛剛在bioRxiv上發表了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兩篇預印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通訊作者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這是西湖大學承擔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攻關項目」取得的重要成果,得到浙江省、杭州市相關部門和西湖區的大力支持。
  • 《科學》發表上海科技大學重大研究成果—新聞—科學網
    揭示光能+廉價稀土金屬=室溫甲烷綠色轉化新途徑
  • 新觀點!《科學》發表學者對新冠肺炎命名建議:參照SARS稱為CORS
    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平穩期,但國外的新增病例也引起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許多國外媒體和部分學術論文稱這次疫情為「武漢肺炎」,該名稱對武漢及國家形象的負面影響引發了爭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發表官方命名,但是對新冠肺炎及其致病病毒的英文命名目前在學術界仍存爭議。
  • 湖南大學兩本科生改寫向心力定律,成果在歐洲物理雜誌發表
    湖南大學兩本科生改寫向心力定律,成果在歐洲物理雜誌發表 謝櫻/新華社 2016-12-03 15:52 來源:澎湃新聞
  • 西湖大學發表HAT家族人源胺基酸轉運複合物研究成果
    北京時間4月16日凌晨,西湖大學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了人源胺基酸轉運蛋白複合物b0,+AT-rBAT的最新研究成果,揭開了胱氨酸尿症發病的分子機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博士後鄢仁鴻博士、清華大學博士生李雅寧、黃晶實驗室博士後施儀博士為本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學研究員周強與黃晶為通訊作者。
  • 2019年中國學者在Nature及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大爆發
    2019年即將結束,中國學者總共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180項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5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18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位居這100家科研機構前十的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北京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
  • 名院周報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最新研究
    科技⊙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4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趙揚玉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 70.670)在線以correspondence形式發表了題為
  •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成果發表: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成果發表:消退恐懼記憶的新策略 發布時間:2016-12-09 11:03:22.0中國日報網              12月8日,禹永春向記者們講解為消除恐懼記憶可能可以採用的新策略。
  • 物理學系季威研究組在《科學》子刊發表重要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與南京大學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許建斌教授,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戚亞冰教授等組成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二維C8-BTBT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的本徵載流子傳輸與電學接觸特性,通過對界面的優化,在二維有機薄膜電晶體遷移率和界面接觸電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目前已知最高性能的二維有機薄膜電晶體
  • 徐州醫科大學在Microbiome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徐州醫科大學江蘇省免疫與代謝重點實驗室鄭葵陽教授、於英華教授團隊,在β-glucan經由腸-腦軸改善西式飲食誘導認知損傷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β-glucan attenua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via the gut-brain axis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為題,於2020年10月2日發表於Microbiome雜誌(中科院分區:生物學一區,5年IF:12.16;Top期刊;CiteScore: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 ...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中國科技網:我科學家揭示瓜類作物演化歷史和果實大小新機製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黃瓜、甜瓜、西瓜、葫蘆、冬瓜、南瓜、絲瓜等瓜類作物都屬於葫蘆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其產品器官都是果實,但果實的形態和風味豐富多樣,冬瓜的果實長度甚至可長達1米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