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件南宋女子時尚單衣的抽絲剝繭:從考證主人到文物修復

2020-12-15 澎湃新聞
距今800多年前的福州南宋黃昇墓葬曾出土一批隨葬品,尤以精美絕倫的絲綢衣物居多,為人們揭開了南宋貴族女性奢華生活的一角。本文以這件低調奢華的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為主線,從出土過程到考證墓主其人,到文物保護修復這一抽絲剝繭的過程,考證出了大量文物背後的信息。

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

一、南宋單衣的出土過程

在福建福州的北郊,有一座小山名叫浮倉山。在地勢低坦的閩江下遊衝積平原上,高僅38米的浮倉山顯得尤其顯眼,因為山的外形呈四方平頂,四周曾是水澤環繞,遠望猶如一座浮出水面的倉廩,也有記載說此處曾是漢代屯糧的倉庫,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浮倉山」。

古人對死後居所頗為講究,在選址營造墓葬的時候,經常青睞地勢高聳的地方,浮倉山這座小山以「孤峰突起,遠山環抱」這一地理形勝,在閩江下遊衝積平原上也算得上是一個風水寶地了,於是唐宋之後,這座小山包及周邊就有了大量的墓葬,只是世事變遷,曾經適合營墳置葬的浮倉山後來成為了福州市第七中學的所在地。

1975年10月的一天,福州七中在拓寬操場時,發現一座墓葬。福建省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人前往實地清理,考古發掘工作也得到福州七中師生的協助。據當事人回憶說,當時大家從左至右清理墓室,一共發現三具棺槨,只是左邊和中間的兩具棺槨早年被盜掘一空,陪葬品所剩無幾,僅清理出白瓷小燈盞、銅鏡等物品。當大家心裡充滿失望的時候,忽然發現最右邊的墓室未經盜擾,裡面的棺槨也保存完好。

中壙為男性墓主趙與駿,左壙為續娶李氏,右壙為原配黃昇

於是大家滿懷期待地開始清理右邊的墓室和棺槨。大家迫不及待地在現場將棺蓋打開,發現裡面填滿了東西。不少圍觀群眾看到後,奔走相告說「七中出寶貝了」,場面有些難以控制。「為了文物安全,發掘組決定將棺木運回到福建省博物館內繼續清理。」

在福建省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開始清理,這是一座女性墓葬,打開棺蓋後發現,屍體是被層層絲綢包裹著的,頭蓋覆面巾。屍體腐朽,髮髻和骨架都完好。頭髮裡插著鎏金銀釵3支、角篦4枚。頸系繡花綬帶鳳紋金墜,胸前繫心形鎏金鏤孔銀香燻。其實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霞帔,霞帔可不是隨便人可以用的,這可是朝廷命婦的裝束,也顯然,這位女性墓主非同一般。

接下來的清理,一共出土了436件隨葬器物,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這436件隨葬器物,以服飾、絲織品居多,共計354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仿佛打開了一個南宋時期的女性衣櫥,其中就包括這件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

二、墓主黃昇其人

這麼多珍貴的絲綢文物大規模集中出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家都想知道,這些絲綢的主人到底是何許人也?這位盛裝入殮的墓主是誰?為何擁有如此多的絲綢陪葬?

要想知道墓主其人,第一手材料應該來自考古。我們知道,古人在下葬的時候,經常會有墓誌,墓誌一般會對墓主的一生進行簡單概括的介紹,並給予或中肯或溢美的評價。刻在石板上的墓誌很重,也不會太值錢,盜墓賊一般不會帶走,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墓主的準確依據。

從出土的墓誌可知,浮倉山發現的是一座三壙並列的墓葬。這是一座南宋時期的夫婦合葬墓,中壙為男性墓主趙與駿,左壙為續娶李氏,右壙為原配黃昇。也就是說這是一位先生帶著他的兩位夫人的死後居所,只是先生和繼室的墓葬被嚴重盜掘,只有原配黃昇墓保存完好,為我們留下了一座南宋時期的絲綢寶庫。

黃昇墓誌

既然知道了墓主的姓名是黃昇,那麼我們再順藤摸瓜去深究一下黃昇到底是誰?從出土的墓誌,再結合相關史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黃昇的一生。

黃昇的經歷有點像前陣子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盛明蘭。黃昇是福州本地人,1227年出生於福州本地的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在同輩人中排行第52位,可見黃氏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在黃昇出生的三年後,她的父親黃樸中進士第一名,也是就高中狀元,因為科舉成績優異,受到朝廷重用。黃氏家族覺得黃昇為黃家帶來吉兆,因此格外寵愛。只是黃昇自己比較命薄,出生後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是由祖母潘夫人親自撫養,也是愛若掌上明珠。從墓志銘中可以得知,祖母潘夫人也出自於詩禮傳家的名門名宦,她的同族兄弟潘牥也是探花出身,潘夫人對《通鑑》能「成誦」,可知其文史修養必深,對她鍾愛且憐惜的孫女黃昇,自然關愛有加。黃昇受教良多,獲益甚深,這就是墓志銘所稱「閒(嫻)於祖母之訓」的含意。有此書香薰陶與閨門訓誡,無怪乎黃昇長大成人之後,求婚者自然視為佳偶。

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盛明蘭與祖母

後來,黃家為黃昇選的夫君果然不同一般,那就是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趙與駿,也就是說,出生名門的黃昇,當年嫁的不是一般的平頭百姓,也不是一般的富庶人家,而是皇親國戚、宗室子弟。其實,這樁相對而言比較門當戶對的婚事,是黃昇的父親黃樸和趙與駿的祖父趙師恕一手促成的,他們曾經是同窗共讀,後來又同朝為官,相交甚厚。

黃昇進入趙家門後,恪守祖母訓誡與婦人守則,表現出大家閨秀的淑女風範。可惜壽命不永,於淳祐三年(1243年)逝世,享年17歲。6年後,其夫趙與駿也去世,享年27歲,他們最終都歸葬福州北郊的浮倉山。

黃昇,可以稱得上是南宋時期的「白富美」,出生名門,嫁入豪門,但是只有短短的17年,這位南宋時期的白富美的一生其實挺命運多舛的。也許正是因為母家和夫家對其的嗟嘆,所以在黃昇辭世的時候,隨葬了大量精美的絲綢,以表哀思。

三、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的價值

如果我們從不同角度去解讀這件南宋女子的時尚單衣,一定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

1.女性服飾

宋不像唐以胖為美,加上宋代女子開始纏足,女子的體態變得柔弱,女子妝束顯得纖細。我們知道,南宋女子的內衣是抹胸,然後根據不同的場合會穿著不同形制的外衣,比較隆重的正式場合會穿著很大袖子的外衣,一般日常家具會穿著窄袖直身的外衣。

以往我們在文獻中得知,南宋時期獨具特色的外衣叫做褙子。這件南宋單衣,從其形制上看就是褙子,應該是黃昇日常家居服。過去對南宋服飾的研究,主要依賴於文獻、繪畫、雕塑,就像到宋畫裡面去找南宋女子裝束,雖然直觀,但是總是欠缺一些,黃昇墓出土的大量絲綢服飾,就是最鮮活最直接的實物資料,細細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這些服飾的款式、裁剪、穿戴使用等細節。

書畫中穿著褙子的南宋女性形象

2.印繪技法

這件單衣在衣緣處有一條長長的花邊,這些花樣不是織出來的,也不是繡出來的,而是印出來的,這種在絲綢上印出花樣的裝飾技法其實在三皇五帝的年代就已經出現,到了宋代又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宋代獨具魅力的裝飾藝術。

印金彩繪花邊

其實這種印花技術的原理挺簡單的,就像蓋郵戳一樣,想在絲綢上印一朵紅色牡丹,就刻一個牡丹的戳子,蘸上紅色的顏料,當然顏料要研磨得夠細,加上一定的膠結材料,等幹後,一朵紅色牡丹花就會出現在絲綢面料上。

這種技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所以我們看黃昇墓出土服飾上的花邊,圖案很少有重複的。在黃昇墓裡,還出土了12件未曾使用的花邊,可以想像一下,在當時的市場上,已經有專門的店鋪在銷售這種花邊,這些店鋪裡面一定有能工巧匠,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和客戶需求,印製出各式各樣的花邊。顧客只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購買,然後縫綴到衣服上即可。

花邊紋樣

這件衣服的花邊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裝飾有黃金,顯得格外豪華。我們知道,南宋一直處於一個政局不穩的狀態,連年徵戰造成國庫空虛,所以朝廷一直提倡簡樸厲行節約,但是民間對黃金一如既往地崇拜,據稱宋代最為流行的服飾上加金的技法主要有十八種,足以顯示普通民眾對黃金織物的狂熱。由於用金過於泛濫,於是朝廷要頒布法令加以禁止,《宋史-輿服志》中記載不許民間以「銷金、泥金、真珠裝綴衣服」,但是黃昇屬於朝廷命婦,自然另當別論,依然可以過著「金枝玉葉」的驕奢生活。

其實泥金工藝到現在依然存在。早在2009年,我們曾經在江浙一帶對此進行調研,發現把金箔磨成金泥還是一個挺有意思的過程。這種採用泥金裝飾絲綢的工藝,後來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一直沿用至今。

將金箔變成金泥

3.審美意趣

南宋時期,宋明理學盛行,黃昇的父親和趙與駿的祖父都是朱熹的追隨者,表現在黃昇衣物上,風格大多為清淡自然與端嚴莊重,呈現出一種低調的奢華。這件單衣上面的裝飾紋樣,充分體現了南宋上層社會的審美取向。我們可以看到,這件衣服通體樸素,花邊的裝飾也是採用植物紋樣,這和唐代那種雍容華貴的大花形成強烈對比。

除了花邊上的裝飾圖案是以植物為主之外,黃昇墓出土絲綢面料上也有大朵的花卉。與唐代花卉紋樣的雍容華貴、程式化相比,南宋花卉紋樣顯得尤為寫實生動,這時的南宋花卉紋樣被稱之為「折枝花」或者「生色花」,仿佛人們到園子裡折一支花,移植到絲綢面料上,依舊活色生香。

折枝花紋樣

其實這種改變是有一定生活基礎的,以往人們面對植物,一般是從藥用的角度去關注,到了宋代,植物開始以另一種面貌出現,那就是觀賞性花卉植物,宋代有記載的花卉植物已經高達360餘種,種植技術比唐代有了大大進步,不僅文人士大夫,連普通百姓也把養花、賞花當作時尚,宋代花鳥畫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藝術形式。

4.織造工藝

兩宋時期是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時期,在紡織業中最為典型的流行品種就是紗羅,在黃昇墓出土的絲綢文物中,紗羅都佔據絕對的優勢,這件南宋單衣也是紗羅質地。

其實,別看紗羅輕薄通透,其實織造難度是非常大的,就像陸遊詩句中所說「舉止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在南宋時期,這種輕薄的紗羅是貴族競相追逐的時髦衣著。要想織成這樣的高級品種,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繅絲、並絲、捻絲、絡緯的每一道工序都顯得極為複雜。這件單衣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當時福建地區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等整個工藝體系已經獲得了全面發展。

紗羅

5.福建特色

福建雖然很早就有了絲綢生產,但是一直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自南宋以來,隨著政權的南移,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也逐漸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中下遊流域,向東南拓展,福建一直遠離戰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此背景下,福建的蠶桑絲織業也逐漸發展並成熟,成為南方地區的重要絲綢產區,也不足為奇。

當時,福建已經有了很多名特優產品,一直行銷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成為眾人追捧的優質產品。黃昇墓出土的絲綢,數量眾多,品種齊全,其中有很大部分來自本地生產的。

6.海上貿易

黃昇的親人在當時都是勳貴,而正是因為其親人的地位,才讓她擁有了豐厚精美的隨葬品。尤其是其父黃樸,與同門的趙師恕相比,雖為狀元,政績文採皆不如後者,但其在端平年間(1234年—1236年)知泉州並提舉市舶司,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現在的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

自南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生產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福建沿海地區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隨著造船技術的不斷提高,中國船舶的體積和抗風浪能力逐漸具備了遠航的條件,而東南亞諸國也紛紛與中原王朝建立起外交關係,羅馬與中國更是實現了直接通航,南海絲路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唐代時由於「安史之亂」及吐蕃佔領河西等軍事戰爭的破壞,沙漠綠洲絲綢之路的絲綢貿易規模逐漸縮小,使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空前的發展期,在宋代以後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絲織品作為巨額出口貨物,為「海上絲綢之路」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泉州在當時已經成為對外通商的國際性貿易港之一,黃昇的父親掌管泉州地方政府併兼管對外貿易通商大權,可謂肥差,提舉市舶司的身份為他女兒黃昇的厚葬「提供」了物質基礎。

四、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這件質地輕薄的單衣,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我們知道,南方地區的地下水位比較高,黃昇墓雖然地處浮倉山上,但是還是避免不了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屍體分解物、細菌等微生物的侵蝕,自1975年出土之後,它的保存狀況不容樂觀。所以自出土後的近半個世紀以來,這件見證過南宋繁華的紗羅單衣,一直處於病危的狀態,喪失了基本的機械強度,可以說是一觸即破,甚至一碰就會碎成粉末。所以只能靜靜地沉睡在庫房裡,庫保員幾乎不敢觸碰,更無法對公眾進行展示。

修復前的南宋單衣

我們說人會衰老死亡,其實絲綢文物也會存在同樣的問題。其實,這件紫褐色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已經患上了很嚴重的疾病,急需治療。這種病害就是脆弱糟朽,這不僅是所有絲綢文物不可避免的通病,也可以說是難以治癒的癌症。這是因為絲綢的原材料都是桑蠶絲,桑蠶絲屬於蛋白類纖維,是非常嬌貴的,經不住歲月的侵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化。

我們面對這樣一件亟待保護的南宋服飾時,就像一群醫生面對一位重症患者,切忌病急亂投醫,要首先進行前期診斷,制定治療方案,經過專家論證後才能實施後續治療。通過分子層面的診斷,發現構成絲綢文物的基本單元是胺基酸,在過去800年裡,胺基酸不斷流失,造成絲綢文物不斷變得脆弱糟朽。打個比方,絲綢文物就像一座高樓大廈,是由一塊一塊磚頭堆砌起來的,隨著歲月侵蝕,這些磚頭一塊一塊地破損脫落,假以時日,磚頭大量脫落缺失的後果,就是大廈的轟然倒塌。對於絲綢而言,這一塊塊磚頭就是一個個胺基酸。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依託單位,過去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解決脆弱糟朽絲綢文物的加固難題。經過十餘年的研究,我們發明了一種糟朽絲綢文物的加固技術,終於可以比較有底氣地對這件沉睡於庫房四十多年的南宋服飾進行保護修復了。

這個技術就是「基於絲肽-胺基酸的脆弱絲織品接枝加固技術」,名稱很長也很拗口,但是說白了,就是用新絲來加固舊絲,最樸素的加固原理就是「缺什麼補什麼」,既然絲綢文物是因為胺基酸的缺失而變得脆弱糟朽,那麼我們就用加入新的胺基酸使其強身健體,在一定程度上返老還童,重歸健康態。這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絲綢文物保護中最為棘手的加固難題,因此獲得了「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

《基於絲肽-胺基酸的脆弱絲織品接枝加固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獲獎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室裡,我們採用這個加固技術成功地喚醒了這件彌足珍貴的南宋絲綢服飾。經過保護修復的單衣,已經完全擺脫了脆弱糟朽這種重症的折磨,變得柔軟,不再一觸即碎。

修復中的南宋單衣修復中的南宋單衣

在過去的近800年時光裡,這件紫褐色印金彩繪花邊單衣歷經滄桑,目睹黃昇短暫但富貴的一生,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這是前世。也經歷了一波三折的今生——出土時的劇變,病害纏身地沉睡於庫房,到進入實驗室接受治療。目前這件南宋單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的治療下已經安全出院,容光煥發地陳列於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廳,每天向觀眾講述800年前的南宋時期「白富美」的花樣人生,以及背後折射出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

陳列中的南宋單衣

(作者系中國絲綢博物館黨總支副書記、技術部主任,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本文發表略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福州出土宋代墓葬,墓主人為妙齡女子,下葬前身穿「透視裝」
    1975年10月份,福州市新店浮倉山北坡發現了一座南宋時期古墓。這座古墓並沒有太多的珍貴陪葬品,卻有10箱女性衣物。考古專家結合墓志銘以及福州當地縣誌給出合理判斷,該墓墓主人應該是一位妙齡女子,應該是南宋沿海一帶上流貴族。
  • 福建學校發現南宋古墓,墓主人竟穿354件衣服,幫脫衣服累壞專家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來自北方的金兵南下,侵佔了宋朝大半個統治領域,當時只有四川、福建和兩廣之地未受侵擾,尤其是福建發展最為迅猛,很多江浙贛三省上至富貴人家,下至平民百姓,全家紛紛逃到福建,造成福建人口急劇上升,經濟繁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後期,最能反映南宋時期繁盛的狀況
  • 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探訪浙江省博物館技術保護部這一「文物醫院」。樓署紅修復的南宋官窯仿青銅陶卣殘片,左側為修復後的。 童笑雨 攝樓署紅是浙江省博物館陶瓷修復師,在這一崗位上,她已默默耕耘了近20個年頭,修復了陶器、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青花瓷、彩繪泥塑等150餘件文物。
  • 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看網友們挑選出的「中國最美」
    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藝術,就是追求美的感悟,悠悠華夏五千年,孕育出豐富的智慧結晶,才有了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絕美文物。 在社區平臺裡經常會有網友提問,一件文物究竟能美到什麼程度?上百萬網友都分享過自己的回答,今天就精選出中國那些顏值巔峰的文物,精絕豔豔,讓人一見傾心!
  • 南宋17歲「名媛」墓現世,出土數百件「貼身衣物」,最輕才16.7克
    事實上研究歷史是要有真憑實據的,文物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專家曾在一座南宋的少婦墓中發掘出了數百件衣物,不僅材質考究且造型精美,讓人意外的是最輕的衣服僅十餘克重,可見宋朝紡織業之發達。
  • 走進文物修復工作室,揭開雲居寺珍貴經書經板重生之路
    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的明代紙經和清代龍藏木經板吸引了無數觀眾。殘缺修復前殘缺修復後是誰能讓「沉睡」了幾十年的208卷明代紙經和203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從蟲蛀、裂隙、糟朽、變形、發黴,到煥然一新……記者走進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室,揭開了這批文物背後長達4年的重生之路。
  • 只因背後蘊藏大秘密,一件普通白玉杯被列為永久禁止出國文物
    上世紀70年代,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象崗山上,發現了震驚中外的南越王大墓,據專家考證,墓主人乃南越王國第2代王趙胡。考古隊員從該處大墓找到了2200多件西漢時期珍貴文物,其中有一件白玉杯更是被國務院列為——永久禁止出國的國寶文物。不為別的,正是因為這件白玉杯背後蘊藏大秘密。
  • 陝西文物修復大師 穿越時空對話稀世珍寶
    16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護修復師宋俊榮就是這樣,安靜地坐在修復臺前,與一件件稀世珍寶「對話」。她用一雙巧手還原青銅器千年原貌4月18日10時,宋俊榮一如往常般坐在修復臺前,修復一件前不久出自宜川蟲坪塬遺址的銅戈。顯微鏡下,宋俊榮用手中的三稜刮刀一點點清除銅戈上的鏽蝕。
  • 「確定這是南宋的,不是剛送的?」這些逆天文物,讓我相信了「穿越」是真的!
    本文授權轉載於:耳朵裡的博物館(ID:erduolidebowuguan)關注耳朵裡的博物館,和百萬家庭深度看展覽大朋友小朋友們好,我是朵朵~ 最近,一件來自南宋的水晶璧火了👇南宋的水晶就罷了,但你注意到這根繩子了嗎?這編織繩居然也是南宋的原配!近千年歷史,竟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 文物修復其實是「多方會診」!文物「醫生」揭秘兵馬俑修復的故事
    可你知道嗎,它們之所以能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為「文物醫生」也有妙手回春的能力!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埋在地下兩千多年的秦俑又「復活」了。現在呈現在你眼前的文物,在出土之前,其實都是殘缺的,要把它組合完整,難度不小。文物的修復,其實就是和古人「對話」。
  • 解讀南宋戧金漆器:最早的摺扇圖出自溫州工匠
    這兩項中國之最,都出自國寶級文物——溫州南宋戧金庭園仕女圖銀扣蓮瓣形朱漆奩。而它與另三件戧金漆器都出土於江蘇武進。戧金漆器,只見古籍裡記載,未見實物,元末陶宗儀《輟耕錄》和明代曹昭《格古要論》等曾對元代戧金漆器有過描述,故此前學界普遍認為戧金漆器到元代才出現。所謂戧金,是指在朱漆或黑漆漆地表面用針或刀鏤刻出纖細線槽,並在線槽中貼以金箔,再細加研磨,從而形成金線紋飾。
  • 南宋御街 | 流動的歷史,鮮活的記憶
    羊湯飯店據史料考證,杭州的羊湯飯店始於南宋,盛於元朝。元時大批阿拉伯商人來到杭州,當時的崇新門(清泰門前稱)內薦橋以西及三元坊、羊壩頭,成為他們的聚集區,出現了供應牛羊肉菜餚、小吃和食品的店家。魯迅先生任教於浙江師範學堂時,曾多次光顧萬隆,定居上海後,還經常託人到萬隆買火腿。2000年,該建築作為四拐角近代建築之一被杭州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北京賈氏家族三代人修復文物 參與修復司母戊鼎
    入城儀式結束後,中共華北局城工部地下工作者張榮廣帶著賈玉波到北平市軍管會報到,他的忐忑迎刃而解。他被分配到前門區糧食供銷社檢驗糧食質量,成了「琉璃廠人人羨慕的軍管會幹部」。  從武器到司母戊鼎  1959年9月,已是北京市糧食局檢驗科科長的賈玉波,接到了參加歷史博物館文物修復的通知。
  • 文物修復是我來義大利的真正理由
    喜歡黑白極簡的滑板女孩順利通過布雷拉美術學院文物修復專業的考試文物修復是義大利公立美院中唯一一個五年一貫制的專業,也就是我們說的本碩連讀。三歲開始我媽就帶著我全國各地徵集拍品,我見過許許多多殘破不堪的文物們,一些因為保存不當發黴、鏽爛、磨損、缺失和動物咬穿等等損壞,每當我覺得:這個「老東西」可惜了,怎麼就壞成這樣了,這還怎麼拍賣,換誰都不會買這種「破爛」呀,但是到最後媽媽公司的文物修復專家永遠都能將這些"破爛"恢復回它該有的光輝,恢復了文物原有的價值和意義,我從那時便被深深地吸引,就像是做一名救人於水火之中的醫生,那我就做文物的醫生,
  • 後續|青蓮寺塑像修復暫停施工,山西省文物專家仍在評估
    脅侍菩薩造像面部塗施比較針對青蓮寺古彩塑修復前後的對比,山西晉城市新聞辦近日對此事發表聲明稱,青蓮寺塑像修復工程方案於2007年2月2日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07)120號文件批覆,2010年3月30日通過公開招標,中標單位西安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有限公司,為文物保護施工一級資質,監理單位為陝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
  • 中國「文物醫生」談修復
    文物好比老人,對文物進行修復,就好比讓老人益壽延年。所以,採用「四原」原則進行修復的最大意義在於信息量的保存。  《世界遺產》:那此次希瓦古城修復中,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帶來了明顯效果嗎?  許  言:「四原」原則,從環境上看,是在把握大的理念基礎之上開展修復,讓古城的地理環境更協調,歷史環境更匹配。
  • 廈門文物修復師屈指可數 和您一起走近「時光匠人」
    在廈門,文物修復師算得上是「珍寶」了,從業人數只有個位數,華僑大學的王怡蘋就是其中的一位。曾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博士學位的她,常常會去故宮參觀,談起故宮博物院的老師傅們,她肅然起敬:「比如鐘錶修復師,他們最厲害的是能讓那些古老的零部件再次運轉起來,讓它們『活過來』。」在她看來,使每一件古老文物恢復原本的生命力,就是修復師最大的使命。
  • 山東:文物修復職業教育聯盟在濟成立
    12月11日,文物修復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召開。大會表決通過了《文物修復職業教育聯盟章程》和職教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組織機構名單。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當選為理事長單位。文物修復職教聯盟以服務文博行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引領,以提高文物修復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產教融合,校行合作,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聯盟成立為全國文物保護工作注入新活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物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 文物修復保護制度建設的緊迫性
    前不久,上海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學者,以「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社會化服務規範」為題,就文物修復行業規範和制度建設舉辦學術性會議。館藏裡的文物需要保存和整理,要修復、要陳列。他們開始籌建文物保護修復機構,聘請有技術、有資歷的老專家做顧問、開設培訓班、申請經費購買設備。文物修復在10年前是一個「冷門」行業,現在忽然火起來了,成了顯學,形成了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熱鬧場面。此等表象,有識者必定會擔憂:整個文物修復行業到底是真正的輝煌還是虛假的熱鬧?
  • 保稅區裡的文物修復中心: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日報網12月15日電 (記者 陳丹妮)12月15日,中國日報網記者隨「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參觀了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是全國首家享受「免證、免稅、保稅」政策的文物修復中心。中心有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的50餘位國內頂級文物修復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團隊,能提供書畫、金屬器、金銀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石器、石刻、磚瓦、玉石器、絲織品等各類文物藏品、藝術品的保護和修復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