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密斯想和學姐吃烤鴨
引言
筆者嘗試在本文中給出三條提高英漢互譯能力的小建議:提高英語水平;學習翻譯技巧(非翻譯理論);進行動腦的實踐,並不斷反思。
提高英語水平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既然英漢互譯涉及英漢兩種語言,為什麼我們不同時提高兩種語言的水平呢?筆者認為,英漢互譯的確涉及英漢兩種語言,在有充足時間的情況下,學習者確實需要同時提高兩種語言的水平。但是對於大多數學習者而言,其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他們需要把握有限的時間,做出最有效率的事情。
其實,對於中國學習者而言,其漢語肯定優於其英語,而且其漢語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足以應付一般的非文學翻譯,但也許不足以應付文學翻譯。舉一個例子。
相信大家都讀過培根的 Of Studies, 也相信大家理解培根的原文沒什麼障礙,但大家的譯本應該很少可以比得上王佐良老師的譯本吧。王佐良老師固然厲害,中英文都很好,但是有多少個人能做到王佐良老師這樣呢。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提高漢語水平比提高英語水平要難得多。雖然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大多數人可以流暢地使用漢語進行交際,但是談到精通漢語,卻又真的很難。所以在實在是沒辦法的情況下,還是先提高英語水平吧。範守義老師指出,英語水平提高以後,英譯漢理解障礙就少了,漢譯英表達障礙也少了。其實,筆者認為,大多數翻譯學習者做的工作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那如何提高英語水平呢?
筆者認為,英語水平大致可以從下列3個方面考量:詞彙,語法,慣用法。有一種錯誤觀點,即只要學好詞彙和語法,那麼就可以學好英語。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是很全面。丁言仁老師指出,語言具有雙重性,即語言既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分析系統,也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定式短語系統。而且對於學習者而言,後者是最難掌握的。不少中國人寫出來的英語,雖然表面看起來並沒有語法錯誤和搭配錯誤,但讀起來的感覺卻是有點奇怪,並不像以英語為母語者寫出來的英語。因此,學習者不僅需要掌握語法和詞彙,還得學習好慣用法(包括固定搭配,習語)。
詞彙,語法,慣用法怎麼學?筆者認為,只有通過 大量的閱讀,通過語境來學習相應的知識。在多個語境下碰見相同的詞彙,語法點,和慣用法才能深化你的記憶。其實學習英語哪有那麼多技巧和方法,歸根結底,其實只有「付出努力」,大量進行閱讀以及其他聽力,寫作,口語訓練。
學習翻譯技巧(非翻譯理論)
筆者先討論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再討論翻譯技巧的學習問題,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筆者認為,提高英語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學習翻譯技巧是次要的。葉子南老師指出:老一輩的翻譯家,如傅雷,並沒有學過什麼翻譯技巧。但他們的 雙語能力很紮實,所以他們的翻譯實踐水平也很高。
其實翻譯在某些情況下,的確是沒什麼技巧的。比如,每一個小學生都能翻譯「what is your name?」,但小學生只學過英語,卻沒有學過翻譯技巧。可見,語言水平應該是最重要的。某位哲人說過:「閱讀就是翻譯,翻譯則是第二次翻譯。」其實我們每個學習英語的人都在不斷進行「翻譯」,對閱讀的英文材料進行「翻譯」,但這種「翻譯」並不是我們本文中談論的那種「翻譯」。不過雖然語言水平是根基,但是要是想提高翻譯水平,我們還是需要學習一點翻譯技巧的。
不過,翻譯技巧不等於翻譯理論。筆者認為,如果是單純要提高翻譯實踐能力的話,學習翻譯技巧比學習翻譯理論要更重要(即使是語言學派的翻譯理論)。不少人認為,學習翻譯理論可以指導翻譯實踐。筆者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是沒學過翻譯理論的。曹明倫老師指出,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結合方式並不只有指導與被指導。謝天振老師指出,翻譯理論有兩個功能:指導實踐和描述實踐。
有的翻譯理論的關注點在於譯本本身,旨在描述「怎麼譯」這個問題(不過即使是這類語言學派翻譯理論,它指導實踐的功能也並沒有各類翻譯技巧明顯。大多數人對各類翻譯技巧,如詞性轉換,視角轉換,分譯,化詞為句等非常熟悉,但是有多少人能夠說清楚奈達的翻譯理論呢。雖然大多數人不了解語言學派翻譯理論,但也不影響他們做翻譯實踐,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翻譯技巧)。有的翻譯理論的關注點在譯本以外的因素,描述制約譯本生成的因素。這類理論根本不指導實踐,只是描述實踐。
進行動腦的實踐,並不斷反思
蔡力堅老師指出,學習翻譯需要實踐,但不是盲目的實踐,而是動腦的實踐。也就是在 翻譯前和翻譯後都需要動腦去反思。
翻譯前需要動腦,在徹底理解原文以前不要動筆翻譯,急急忙忙翻譯往往就是產生錯誤的原因。翻譯後更需要動腦。進行翻譯實踐的目的不是實踐本身,而是通過實踐以後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
如果實踐以後不進行反思,那麼實踐就沒有意義了,倒不如不實踐。可以這麼說,實踐後的反思比實踐本身更重要。那麼如何進行反思呢?反思其實指的就是拿自己的譯文對照優秀的參考譯文,還有閱讀優秀譯者為其譯文寫下的批註。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譯者就是通過批註和各類解釋,告訴讀者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做了什麼選擇,以及為何要做出這類選擇。
其實翻譯的核心應該就是翻譯過程中譯者做出的種種選擇。一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其實進行了很多次選擇,只是他無法一一告訴你,因為要把自己所有想法都寫出來,其實會很累,因此也很少人願意在教材裡把整個過程都說出來,大多數教材也只是把翻譯過程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在這裡,筆者推薦大家購買葉子南老師編寫的書籍。葉老師應該是業界良心了,出書的書目不多,但是本本都是精品。葉老師對於各類翻譯技巧的講解非常淺顯易懂,而對於翻譯練習的參考譯文部分又非常貼心。他的書不僅加了很多批註,而且也把翻譯過程講得很清楚。如果想提高英譯漢水平的話,一定要買葉老師的書。據葉老師自己說,他在蒙特雷只教英譯漢,不教漢譯英。但這並不是因為葉老師做不了漢譯英(葉老師漢譯英肯定比很多人要好),只是因為葉老師對自己要求嚴格,希望精益求精而已。簡單總結一下,那就是:葉老師的書真的很好,讀他的書就好像有一個老師在給你上課一樣。
相信通過對比譯文和閱讀批註,讀者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了。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參考譯文不要抱有「膜拜」的態度,要進行批判性思考。翻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很少有譯作是完美的,即使是那些翻譯大家如此。翻譯大家的譯作在大部分地方一定有其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小地方處理不當。我們需要學習他們譯作的長處,摒棄其短處。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基本上只能對參考譯文採取「膜拜」的態度,因為他們可能暫時還沒能力發現參考譯文的短處。
小結
上述是筆者給出的三條小建議。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並不是真理。不過,還是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感謝各位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