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 國家與政體——霍布斯論政體

2021-03-02 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研究

[1] 黑格爾:《黑格爾政治著作選》,薛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8-30頁。

[2]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5頁。

[3] 本文引用的《利維坦》,依據的是T. Hobbes, Leviathan, Richard Tuck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同時參考,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除獻辭和導言外,引用時具體到每一章的段落,段落號由筆者根據英文本添加,讀者也可以參考Curley版給出的段落號。

[4] 黑格爾:《黑格爾政治著作選》,第30頁。

[5] 本文引用的《論公民》,依據的是T. Hobbes, On the Citizen, Richard Tuck and Michael Silverthorne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同時參考霍布斯:《論公民》,應星、馮克利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引用時具體到每一章的段落。

[6] 涉及17世紀英國政體理論的研究,有關古代憲法的研究,參見J. G. A. 波考克:《古代憲法與封建法》,翟小波譯,南京:譯文出版社,2014年;麥可·扎科特:《自然權利與新共和主義》,王崬興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第66頁-73頁;有關神授王權理論的研究,參見John Figgis,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New York: Harper, 1965;有關以父權來論證世襲君主制的相關研究,參見施特勞斯:《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申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五章;有關混合政體理論的研究,參見J. G. A. 波考克:《馬基雅維利時刻》,馮克利、傅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第十章;M. J. C. 維爾,《憲政與分權》,蘇力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第二章。這裡需要指出,菲爾默的《父權制》儘管寫作時間較早,但發表時間卻晚於《利維坦》。因此,它並沒有對霍布斯政治哲學造成直接影響。此外,正如菲吉斯指出的那樣,菲爾默基於《聖經》之上的父權理論非常特殊,既不同於傳統的父權理論,也與同時代的神授王權理論有別。

[7] 從17至18世紀的英國憲政思想史來看,混合政體理論始終是英國政治思想爭論的焦點,這些爭論最終促成了圍繞著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配或劃分的均衡政制理論和權力分立理論,並經由洛克和孟德斯鳩這樣的理論家影響到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參見維爾,《憲政與分權》,第二、三章。

[8] 本文所引用的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參考的是以下譯本:Aristotle, The Politics, trans. Carnes Lord,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尼各馬可倫理學》參考廖申白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9] Curtis Johnson, The Hobbesian Conception of Sovereign and Aristotle’s Politic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6 (3), 1985, p.330.

[10] 正是這一點使霍布斯遭致了菲爾默的批評:「我希望這本書的標題不是關於共同—財富(a common-wealth),而是關於公共福利(weal public),或共同—福利(common-weal),這是被博丹《論共和》(De Republica)譯者小心翼翼地譯成英文的一個詞彙。許多無知的人被共和國(commonwelath)這個名字所誘惑而傾向於把它理解為一個平民政府,在那裡財富和一切東西都應該是共同分享的,傾向於在純粹自然狀態下均質化的共同體(leveling community)。」Sir Robert Filmer,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Originall of Government,」 in Patriarcha and Other Writings, ed. by Johann P. Sommervil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86. 有關菲爾默對霍布斯的這個批評背後,二人在思想上的實質分歧,可參見扎卡的專門研究:Yves Charles Zarka, 「Hobbes et Filmer: regnum patrimoniale et regnum institutivum,」 in his Hobbes et la pensée politique modern, Paris: PUF, pp. 253-268。

[11]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67-168頁;Montesquieu. 1989. The Spirit of the Laws, edited by M. Cohler, Basia C. Miller & Harold S. Sto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68.

[12]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Victor Gourevit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107-108.

盧梭還特別區分了僭主和專制者,把篡奪主權嚴格界定為專政,把篡奪王權界定為僭政。

[13] 有關霍布斯政治哲學的歷史語境的相關研究,可參見理察·塔克:《戰爭與和平的權利》,羅炯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第四章。

[14] 理察·塔克:《戰爭與和平的權利》,導言。

[15] Quentin Skinner, Visions of Politics, Volume 2: Renaissance Virtu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387-394, 中文學界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可參見劉訓練在拉博埃西、布魯圖斯:《反暴君論》(曹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的「譯校後記」中對「反君主派」所做的介紹。

[16]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第74頁。

[17]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第80-81頁;《自然權利與歷史》,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第196-197頁。

[18]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第81頁。

[19] 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第197頁。

[20]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第78頁。

[21] 施特勞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第79頁。

[22] 陳濤:《從主人到代表者——霍布斯的主權理論的發展》,載於《北大法律評論》,第14卷第2輯,第318-325頁,另見Yves Charles Zarka, 「De la propriété,」 in his Hobbes et la pensée politique modern, pp. 172-196。

[23] 陳濤:《從主人到代表者——霍布斯的主權理論的發展》,第328-333頁。

[24]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pp.94-98.

[25] Rousseau,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p.95.

[26] 「野心使君主政體活躍而有生命。……榮譽推動著政治機體的各個部分;它用自己的作用把各部分連結起來。這樣當每個人自以為是奔向個人利益的時候,就是走向了公共的利益。」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第25頁。

[27] 哈維·C. 曼斯菲爾德:《馴化君主》,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第196-202頁;M.奧克肖特:《<利維坦>導讀》,應星譯,收入渠敬東編:《現代政治與自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6-187頁。

[28]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卷),「著者原序」。

[29] 有關社會學對政治問題的批評,可參見筆者在另一處的詳細分析:陳濤:「法則與任意——從社會契約論到實證主義社會學」《政治與法律評論(第四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

相關焦點

  • 任劍濤:政體選擇的國情依託:康有為共和政體論解讀
    這體現出康有為虛君共和制政體論的苦心孤詣:致力於打通傳統政制與現代政體的阻隔,讓中國走上一條波瀾不驚的政治轉型道路。但由於康有為儒家色彩的政治理想主義與現實的區隔太大,儒家旨在矯正政治現實的論說品格鮮明,但卻缺乏引導政治現實的能量,因而其政體論無法對當時的政體變遷發生影響。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國情並不是政體選擇的唯一根據;當下的政治博弈,才是政體抉擇的強大動力。
  • 房寧:論民主政體的政治穩定功能
    本文擬從民主,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的結構形式及運行機制──即從政治體制的層面上,梳理政治民主與政治穩定的關係,旨在探討民主的政治體制是否具備政治穩定的功能、能否產生政治穩定的效應。  一、兩種政治體制的結構與功能比較  所謂政治體制是指國家的權力結構及其運作方式。
  •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代史上的國體政體概念
    康有為之徒梁啓超,在1899年作《商會議》,指西人政體有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之分,對政體結構形式做了正確表述;但卻在同年所撰《各國憲法異同論》中,把君主國和共和國歸類為政體。1906年,汪精衛作《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稱「民權立憲」、「君權立憲」為政體;孫中山於1911年末兩次演說均把「共和」稱為政體,二人顯然混淆了概念。  對國體和政體概念認識模糊的還有媒體。
  • 王紹光駁「中國崩潰論」:政體思維已過時 需激活中國政道觀基因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正穹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李正穹)近來,「中國崩潰論」再度在西方學術界、媒體界甚囂塵上。針對這一現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王紹光表示,所謂「中國崩潰論」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從政治學角度追本溯源,其根源在於西方政體思維方式導致的「政體決定論」,即只有以多黨競爭為特徵的所謂「民主」政體才是好政體,一切其他的政體都或遲或早必然垮臺。
  • 《常識》:論君主政體和世襲
    在君主國家裡,《聖經》上一切反對君主政體的部分已被很巧妙地掩飾過去了,但它們無疑地值得引起那些尚待組織政府的國家的注意。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④,是宮廷所引述的《聖經》上的教義,但它並非君主政體的根據,因為當時的猶太人還沒有國玉,還處在隸屬於羅馬人的地位。    從摩西記載創世的時候起,到猶太人全體受騙而要求立一個國王的時候止,差不多過了三千年。
  • 杜亞泉|共和政體與國民心理
    今試從政體上以考察吾國民之心理。稽諸載籍,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若民為貴君為輕,若得乎邱民為天子,於民主立憲之原理,未嘗不露其端倪。然數千年來,潛伏於君主專制政體之下。此等理想,消磨於若有若無之間。而史家之批評,儒生之論議,人民之傾向,專注重於君主之仁暴問題。撫我則後,虐我則仇。蓋全從事實上立論也。
  • 俞可平:最好政體與最壞政體——「亞里斯多德之問」新解
    編者按:亞里斯多德創立了多門基礎科學,但他明確斷定政治學是所有學科中最重要的學科,因為政治學集中關注城邦國家的公共利益。
  • 【集論】中西政體論、君主制與民主制——儒家網微信群討論實錄(談火生 齊義虎 白彤東 孟曉路 蔡孟翰)
    蔡孟翰:是的,區別政體與行政制度很重要。宮崎市定對於同為城邦的中國周代為何沒有發展出君主制以外的政體,如民主,認為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比西亞與希臘晚很多,而進入「領土國家」的時間又早很多,而不是完全沒有君主以外的政體可能性,杜正勝就接著強調「國人」在戰國前中國城邦的重要性。所以,中西都有其地方性,但從世界史來看,其實亦有其相通。
  • 「 呂思勉 《論政體》」
    社會發達到一定的程度,國家就出現了。在國家出現之前,人類團結的方法,只靠血緣,其時重要的組織,就是氏族,對內的治理,對外的防禦,都靠著它。世運漸進,血緣相異的人,接觸漸多,人類的組織,遂不復以血統相同為限,聚居一地方的,亦不限於血統相同的人。於是氏族進而為部落。統治者的資格,非復族長而為酋長。其統治亦兼論地域,開國家領土的先河了。
  • 世界政體的社會結構
    大量證據都源於那些基於世界政體理論(world polity theory)所作的經驗研究。世界政體理論是一種制度主義視角,它將國家間日益增長的同質化傾向視為這些國家嵌入於「世界政體」的後果。這個世界政體由國家、社會和國際組織結成的網絡構成,它是世界性的、獨一無二的(singular),具有普適性的(universalist) 影響力,並且不能被化約為任何單一國家或組織。
  • 國體和政體的不同
    1、國體,即國家性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具體地說,就是國家政權掌握在哪一個階級手中;哪個階級是統治階級,哪個階級是被統治階級。
  • 常識 | 國體和政體
    今天,恆政公考給大家帶來的是「國體和政體」考點,希望大家能夠掌握!  關於我們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在《憲法》中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但是當我們說到國體與政體時,我們應該不僅僅知道國體與政體分別是什麼,還應該知道它們的內涵與本質,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我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我國的國體與政體。  《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 王紹光:政體思維太僵化,解釋不了中國
    政體思維在西方是有傳統的。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再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馬基雅維利,以及啟蒙時代的很多思想家,西方思想家兩千多年一直試圖探求理想政體。現代西方政治學也一脈相承,聚焦民主能不能帶來經濟發展、能不能遏制腐敗等議題。很多人讀過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國》的希臘文書名就是《政體論》。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寫的《政治學》也是一種政體論。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國體和政體的區別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國體和政體的區別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是什麼?
    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田雷:最壞的政體——古德諾的隱匿命題以及解讀
    總結本部分的討論:本部分通過對古德諾多個文本的互證,發掘並且組織起隱匿在顯白命題之下的最壞政體論。行文至此,我們對最壞政體論可以做如下兩方面的概括。首先,軍人獨裁、小專制者林立、走馬燈式的短暫專制,這是古德諾多次明確講到的最壞政體。
  • 這三種政體,你知道嗎?
  • 環球時報:政體思維太僵化,解釋不了中國
    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再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馬基雅維利,以及啟蒙時代的很多思想家,西方思想家兩千多年一直試圖探求理想政體。現代西方政治學也一脈相承,聚焦民主能不能帶來經濟發展、能不能遏制腐敗等議題。很多人讀過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國》的希臘文書名就是《政體論》。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寫的《政治學》也是一種政體論。
  • 我國的國體政體是什麼?
    國體是指國家的性質,亦稱國家的階級本質。具體的說,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  我國的國體是什麼?  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 張海清:自然權利·政治正當性·憲政* ——西方憲政民主政體的理念脈絡探析
    {6}自然權利可謂古希臘評價良好政體或社會的重要標準,與此相關,「政治哲學或政治科學最初是對最好政體或最好社會的探求,或對關於最好政體或最好社會的學說的探求。這一探求包括對所有政體的研究。」  因而,霍布斯和洛克都認為,是自然權利驅使人們告別自然狀態,走向社會契約和國家。霍布斯認同了古典自然權利的基本思想:所有自然法則服從於自然權利。{34} 「按霍布斯論斷,道德和政治的基礎,不在於『自然法』,就是說,不在於自然義務,而在於『自然權利』。『自然法』的全部尊嚴,完全來自它是自然權利的必然後果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