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民俗館裡的老課本

2021-02-08 掌上平定


課本不僅是一定時代學生的讀物,而且也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的反映。一百多年前的民國有什麼樣的精神風貌?讓我們走進平定民俗館,欣賞民國時期的老課本,感受民國的精神風貌。

萬元書局的《繪圖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北朝周興嗣編纂的一本蒙學課本,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因為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90多歲高齡的東南營田昌儒老先生回憶說,民國初年平定書局共有兩個,一個是中華書局,一個是萬元書局。中華書局是他父親所開,主要經營圖書發行;萬元書局是由外地人所開,主要印製一些簡易的圖書,《繪圖千字文》就是在當時印刷的,供兒童啟蒙學習。

  平定民俗館的這本《繪圖千字文》雖然破損嚴重,但還能看出平定當時高超的印刷技術和印刷質量,封面設計精美,高大的牌樓上兩隻威武的獅子,中間是圓形的繡球,繡球裡面寫「萬元堂」。懸掛兩盞燈籠「平定」,兩個孩童抬著一木板上寫「繪圖千字文」,最下端書寫「山西平定城東門街,萬元書局發行。」正文上端是插圖,下端是千字文,不知哪位頑童在前幾頁的圖上為人物塗上了紅藍色彩。

圖文並茂的《通俗國文教科書》

  該課本為32K本,由太原範華製版印刷,山西國民教科申編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八月出版,全書共46頁,選編課文37課,附課3篇。

  這本老課本,供當時的高小四年級上學期使用。它有三大顯著特點:

  其一,圖文並茂,非常適合兒童的閱讀。全書37篇課文,就有21幅插圖,插圖既有歷史人物,又有地圖,還有錢幣的圖案,蒸汽機圖案,形象直觀,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例如唐太宗這一課,不但有唐太宗的肖像圖,還配有一副亞洲圖,讓兒童能形象直觀了解唐太宗豐功偉績。

  其二,內容豐富,有利於擴展兒童的視野。全書雖只有37篇課文,卻包羅萬象,有歷史知識,如:唐太宗、嶽飛、鄭和、成吉思汗、王守仁等,有地理知識,如:水陸、廣州、武漢、西南邊省、西湖等,有物理知識,如:電氣、小學生留心的物理等,有化學知識,如空氣、物體的變化等,還有同兒童密切相關的賣餅兒歌、日記、電報歌等,同時還有附課三篇,介紹適合當時農村應用文體的寫作。

  其三,文字淺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課文淺顯短小,非常適合兒童的閱讀,每頁的上邊有一橫格,印有這一頁的生字,便於學生識字,閱讀課文。例如貨幣這一課的開頭就這樣寫道:「古人因為用貨換貨,很不方便,才想出一子來,就是貨幣。」既淺顯,又明了,就交代了貨幣的特點。

小畫書似的《初小算術教科書》

  這本《初小算術教科書》第一冊,長18釐米,寬12.5釐米,左翻,共36頁。封面白雲、大雁、燕子、鮮花相互對應,當中豎寫「初小算術教科書第一冊」,最下端是教育總署編審會。目錄繁體字橫排,正文採用兒童最喜歡的形式畫圖,比如第一頁彩頁,描繪了藍天白雲下,兩個兒童身背書包手拉著手,高高興興上學的情景,她們踏著通往學校的小路,又蹦又跳,左邊狗兒,右邊貓兒相送,奔向遠處的漂亮的學校,寫出了兒童對學校的喜愛之情。正文完全是兒童喜歡的圖畫,看此教科書,就如同翻閱一本小畫書,兒童豈有不喜歡之理?內容僅僅是9以內數字的認知,比現在小學一年級課本簡單容易多了。版權頁交代了印刷時間——民國二十八年八月五日,發行時間民國二十八年八月十日。定價七分,非常便宜。著作件發行者,教育總署編審會。印刷所發行所是新民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小字是具體地址,具有很強的版權意識。

晉察冀邊區的《地理課本》

  這本《地理課本》第二冊,長17釐米,寬12釐米,左翻,共57頁。封面上方正中是橫寫的「地理課本」,上面是「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教育處審定」,下面是「高級小學適用,第二冊」。下方是一幅木刻的春耕圖,一位農民正在趕著牛辛勤地耕地,背景是冒著濃煙的工廠。最下方是華北新華書店印行。目錄繁體字豎排,最右邊是高小地理第二冊目錄。正文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用簡潔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區域地理。比如第一頁:一、陝甘寧邊區,就配了一張陝甘寧邊區的地圖,讓學生通過地圖一目了然地了解陝甘寧邊區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文字對其有關地理歷史的介紹,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陝甘寧邊區了。課文後面問題、作業和注釋,作業主要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繪一個陝甘寧邊區的簡圖」。版權頁交代了印刷時間:1948年10月再版,審定者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教育處,出版社為華北新華書店,發行者為華北新華書店,定價每冊邊幣壹萬元。不可思議的是「壹萬」是手寫體。

  晉察冀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37年10月,聶榮臻率八路軍一一五師部分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開闢晉察冀根據地。11月成立晉察冀軍區,1938年1月成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後發展為包括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等省各一部的廣大地區,有108縣,人口2500餘萬。1948年2月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合併為華北解放區,1948年8月,晉察冀邊區政府結束工作。

  晉察冀邊區十分重視教育,先後在1945年和1948年兩次對小學教材進行改編,特別是1948年9月,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以晉察冀原有課本為基礎,又重新編寫了一套統一的課本,由華北新華書店發行。仍標註為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教育處審定。包括國語、算術、常識、歷史、地理、自然等。其中地理課本共四冊,這本《地理課本》第二冊就是其中之一。

平定解放初期《初級新課本》

  這本《初級新課本》第四冊長18釐米,寬13.2釐米,左翻,豎排,共50頁,封面為套紅印刷,設計講究。正中印有「初級新課本」五個大字,其下印有「國語常識合編」及「第四冊」的字樣;上端的「晉冀魯豫邊區教育本審定」排列成拱形,其上方是六個天真活潑的兒童頭像,三男三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象徵新課本很受兒童歡迎;下端印有出版社的名稱「平定文化合作社」。

  這本老課本共收入課文40篇,生字285個,練習6個。由版權頁可知,它出版於民國36年(1947年)11月,編著者曾兆,繪圖者郝定,審定者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教育廳編審委員會。出版者為太行群眾書店,翻印者為平定縣文化社。這本教科書是平定解放後首次用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本老課本竟然包著書皮,而書皮則是日本時期的出版物。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使用者對書的喜愛,也看出當時紙張的缺乏。

1952年的《識字課本》

  《識字課本》的封面為套紅印刷,設計講究。上端的中央印四個繁體大字「識字課本」,上有一行小字「職工業餘學校通用」,下有小字「三四冊合訂本」及徐勉一、曹茹萍、許潔如、關洪心、張星五、鮑永瑞編。下端有一長方形紅框,裡面是一幅紡織女工讀書識字的圖畫,三個年輕的紡織女工正在桌子前專心致志讀書識字,看他們專注的神情,實在令人敬佩。框外下方有一行小字「工人出版社」。

  《識字課本》32K,左翻,繁體,豎排,工人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發行。全書共90課,113頁。1952年9月出版,定價2600元(折合現在0.26元)。其在編寫上有三大特點:一是緊密聯繫職工的實際,介紹同職工密切相關的事物,引起職工的讀書識字興趣,諸如「自來水」、「電氣化」、「怎樣讀報」、「合作社」、「傷寒」、「鼠疫」等;二是理論和範例結合,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調動了職工讀書識字的積極性,例如,13課《怎樣寫日記》緊接14課就是《一篇日記》,59課《怎樣寫信》緊接60課就是《勞動英雄朱寶臣寫給毛主席的信》;三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但有天文、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有勞動模範、英雄人物,不但有文字,而且還有歌曲。不但有偉大領袖,而且還有普通百姓。

相關焦點

  • 上海有個傳統民俗文化展示村落,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
    然而它還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的地方。今天要說的就是前幾天剛走訪過的上海江南三民文化村景區。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民俗文化展示的地方,老物件種類繁多,堪稱民俗博物館。見過用過這些老物件的人年齡應該都不小了,故而這裡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地方了。這裡的東西被戲稱為「爺爺用過的東西,父親知道的東西,兒孫不懂的東西」。收藏這些老物件非常有意義,既能傳承歷史文化,又能讓我們對崇明的特色民俗有深刻的了解。
  • 民俗稱謂應編入中小學課本 一些年輕人稱呼親戚有誤
    本報熱心讀者、閔行區文化局已退休的老局長王洪日前來信反映,每逢過春節是我們中國人走親戚的大好時光,然而,平時不見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樣打招呼?春節拜年,遠房親戚稱呼難倒了一些青年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青年人不知道怎么正確稱呼。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桃河民俗文化園裡的「前世今生」
    文創街上,晉東百業風俗圖、牆面磚雕、古州家風館、老物件展廳等,靜靜地傳遞著歷史的跫音;美食街上,「網紅」摔碗酒、關中泡油糕、平定過油肉麵、長沙臭豆腐等吸引眾多食客「打卡」。到了晚上,燈光亮起、煙氣升騰,濃鬱的現代氣息籠罩民俗文化園,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煙火氣。
  • 退休教師 開設民俗文化館
    退休教師 開設民俗文化館 2019/06/06 05:5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3965
  • 平定西域五十功臣像——清乾隆朝入典紫光閣功臣像
    呢瑪奇·三泰、鄂謨託·鄂寶、敖拉·博爾奔察、豆斌、高天喜、瓜爾佳·端濟布、覺爾察·愛隆阿、瑪巘、杜爾默特·巴圖、額爾特肯·濟爾噶爾、巴圖·齊凌扎布、博爾濟吉特·噶布舒、額爾登額、烏什·霍吉斯、博爾濟吉特·鄂對、博爾濟吉特·鄂齊爾、厄魯特·阿玉錫、博爾濟吉持·達什策凌、鄂博什·溫布、田屯、嚴三格、鈕祜祿·奇徹布、墨爾根·達克塔納、薩穆坦、塔瑪鼐、哈布臺·富錫爾、滿綽爾圖、多拉爾·海蘭察、博爾濟吉特·老格
  • 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
    ,感悟凝重的民俗第(1)頁 第2頁:探訪天津的老建築天后宮,感悟凝重的民俗第(2)頁
  • 劉國壯和他的「流動民俗博物館」
    本報記者  趙乃林 前不久,劉國壯帶著他的「流動民俗博物館」走進了瀋陽市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四年三班。以「傳承民俗文化,博物館進校園」為主題,他用100多個老物件,為孩子們做了一場精彩的民俗文化講解與展示。 劉國壯今年44歲,是瀋陽熱電廠燃料分廠的一名工人。
  • 臺北故宮「平定臺灣圖」首現大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史料裡,清代著名銅版畫《平定臺灣得勝圖》此前還從沒有在大陸展覽過。 老人態度誠懇 感動臺北故宮 昨日上午,88歲的張長卿老人將139份有關清代海防的珍貴史料,鄭重地交給長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蔣濱建,這些史料內容涉及福州、琴江、閩安、連江、平潭的清代海防文件,其中有康熙、乾隆、嘉慶皇帝的上諭11份,涉及平潭海壇水師的史料93份。
  • 銅川耀州一村民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
    為留住鄉愁記憶楊維耀自建民俗博物館展示老物件記者 張紅楊維耀介紹館藏的老物件 本報記者 張衛婷攝"這是以前織布用的織布機、古法燒制磚瓦的老罐罐窯、古法壓榨的老油坊,都還能正常使用,等博物館開館後,可以讓參觀者親自體驗一下過去的土法工藝
  • 老榆木等古典家具及民俗物品的完美結合,你心動了嗎?
    最近我發的每篇文章,很多朋友留言詢問文章中的老榆木家具照片是哪裡的,告訴大家:都是小編工廠自己做的。只要給我留言或者發私信獲取聯繫方式,都可以享受優惠價格定做家具,估計很多朋友沒看到,所以我把這段話放在文章開頭。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李淑娟 攝中新網西寧12月5日電 題: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作者 孫睿 郭曲太上世紀40年代的大板車和50年代的犁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舊門板和煤油燈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一枚枚胸章和一張張老照片無聲講述著變遷的歲月……深冬時節,記者走進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的
  • 老物件持續受青睞!山東水落坡民俗文化園深冬出貨忙
    深冬時節,在水落坡民俗文化產業園卻更加熱鬧了。這不,產業園裡一位叫朱洪旗的老闆剛剛出售了一臺民國油松老水車。據朱洪旗介紹,水車重約880斤、材質為油松、輪子直徑約3米、底座三米見方,在古代水車用來灌溉田地,眼下水車觀賞價值更大一些。由於老水車重量、體積較大,要五個人合力才能將老水車搬上卡車。
  • 白瑞宏 || 回憶母校 平定師範的那些日子
    客車悠悠行駛三個多小時,中午時分到達平定縣城,當時也沒有接送車,從平定縣城東南處一直到西北制高點的平定師範,大約要穿行平定縣城一條長約三公裡多的老城街——城裡街,八十年代,這條街是整個平定縣的商業大道,百貨商店人民飯店旅店電影院劇院照相館糧油店澡堂等都集中於此,街道狹窄,人流密集。
  • 雲南首家老昆明雜書館開館
    掌上春城訊能一秒「穿越」到老昆明的雲南首家老昆明雜書館11月29日開業。該書館陳列了大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書籍和生活用具,其中圖書3萬冊,老昆明生活器具2000件,書館還有7個風格迥異的民俗館,這些讓親臨書館的人一下子就穿越到了舊時的昆明。
  • 記憶中的「老課本」,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圖)
    在今年上海書展上,上教社原本是抱著宣傳上教社專業出版特色的初衷,組織了這批老課本的「複製」展示,預想過讀者會感興趣,但沒想到興趣會這麼濃烈。此前有關「老課本重新復出」的模糊想法,似乎因此而漸漸清晰。
  • 老課本打"懷舊牌" "那些年一起讀的課文"現身書展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60年前的小學語文課本,如今可用來教孫子學繁體字;20年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給女兒當拓展教材。本屆上海書展,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兩套小學老課本吸引了不少讀者。   「1952年的老課本?這可太親切啦!」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展銷臺前,張先生停下了腳步。
  • 痴迷老物件 自辦博物館!葉世海收藏2000餘件民俗物品記錄城鄉變遷
    粵海民俗博物館展出的部分農耕用具。(林德培 攝)  都說睹物思人,其實睹物也能憶史。生活老物件在一些人看來是「破爛兒」,卻是梅縣區白渡鎮悅來村村民葉世海眼中的「寶貝」,它們可以見證歷史、勾起回憶。他長期收藏這些「寶貝」,並辦起了粵海民俗博物館。  館內展出藏品逾500件  粵海民俗博物館位於白渡鎮芷灣路一棟並不起眼的民房二樓。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這裡參觀,一股滄桑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老錢幣、馬燈、糧票、秤砣、紡織車、老眠床、鐘錶、租地契、風車、礱、碓、石磨、米篩、簸箕……一個個烙下時代印記的老物件在館內有序擺放,讓人目不暇接。
  • 逛民俗老物件博物館 帶你穿越到明清時的「金湘潭」
    00:00紅網時刻記者 凌雨晴 謝文禮 湘潭報導幾近絕跡的油鞋木屐、大小不一的戽、圖案各異的清代陶瓷罐……走進湘潭民俗老物件博物館、湘潭千年油鼓(舞)展覽館,就像瞬間穿越了一般,每一件藏品仿佛都在無聲地述說著當年「金湘潭」「小南京」的輝煌故事。油鞋木屐的前世今生「湘潭木屐益陽傘,沅江女子過得揀。」
  • 皮影圈的男神,他憑剪刀做筆,把成都民俗帶進人教版課本
    他創作的成都民俗系列剪紙,老成都的「三大炮」、「剃光頭」和「雞公車」融入到剪紙藝術,登上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級的課本。2019年7月,《我在成都做手藝》圖書和紀錄片組聯合公眾號「蓉漂」決定記錄葉牧天的故事。
  • 河南新野農民民俗博物館「大拍賣」看看主人王會岑怎樣說
    河南新野農民民俗博物館「大拍賣」看看主人王會岑怎樣說——記王會岑的收藏館記者答連日來,新野縣施庵鎮宋張村農民王會岑的民間收藏館裡參觀者絡繹不絕,上千名參觀者既有學生和機關幹部、又有文博保護專業人員,大家看後對王會岑這位普通農民的鄉愁情懷和記錄歷史的收藏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