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上9點,10歲的瑞瑞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場由自己全程參與策劃、組織的慈善鋼琴音樂會,所得門票4260餘元已全部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用於貧困弱勢兒童的幫扶。
不僅如此,瑞瑞還完成了第一部萬字全英文冒險小說,第二部也即將完稿;同時,他在喜馬拉雅擁有自己的平臺,主播德語繪本科尼的故事;而多年學習專業鋼琴、流利掌握多門外語的他,更是立志要當音樂家和作家。
「開掛」的人生讓不少人直呼瑞瑞為「神童」,但瑞媽堅持認為,瑞瑞只是個普通孩子,不過是與父母一起,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瑞瑞正在演奏 受訪者供圖十歲神童?10月29日晚上7點多,城南一個不大的展示廳,陸續有觀眾籤到,大部分是年輕父母帶著小朋友,他們來聽的,正是僅10歲的瑞瑞籌辦的慈善鋼琴音樂會。單張門票50元,一家三口套票100元,視頻直播20元。
一個半小時的獨奏音樂會,瑞瑞演奏了8首曲目,除了巴赫等大家名曲,還有兩首是他個人改編創作的。「我們希望培養孩子做一個有愛心的人。」瑞媽說,開音樂會是兩年前就定下的階段性目標,讓孩子更多地關注慈善公益。比如,所得籌款如何使用,是瑞瑞自己從網上尋找資源,找過騰訊公益、非洲慈善項目、聯合國基金會,最終決定捐贈給兒童基金會。至於場地、會場布置,除了必須成年人出面的環節,其餘都儘量讓瑞瑞去溝通協調。
演奏會總計收入4260元。10月30日,以瑞瑞的名義捐贈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而在今年2月,瑞瑞動手給一本英文兒童故事書寫起了「續集」。一開始,瑞媽並沒有在意,但兩個月後,瑞瑞就交出了一本13000多字的奇幻冒險故事書,並迅速創作第二本全英文小說。「按他每天寫的字數,半個月就能完稿了。」瑞媽說。
特殊教育?是天賦異稟的神童?還是上了無數個培訓班的結果?瑞媽說,都不是,只是在瑞瑞的成長過程中,家庭選擇了更適宜孩子的教育方式。
瑞爸瑞媽曾留學德國,但偏愛音樂和文學的瑞媽陰差陽錯地學了理科專業,而外向開朗的瑞爸專業卻是枯燥的計算機。「我們都沒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瑞媽說,回國後結婚生子,兩人就決定,孩子學習的,一定要是他真正熱愛的。
瑞瑞兩三歲時,瑞媽偶然在家放了一段樂曲,瑞瑞竟然即興自編了一段有模有樣的舞蹈。夫妻倆試著慢慢引導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興趣不是按著頭能做下去的事。」為了給瑞瑞一個好的音樂啟蒙,2013年,一家三口從山西老家移居成都,找到一位四川音樂學院的鋼琴老師。
兩三歲時,瑞媽開始給瑞瑞念中英文的故事繪本,漸漸地發現,瑞瑞會慢慢地用指頭指著字自己念。「也是有方法的,我每念一段,就讓他複述,看他能聽進去多少、理解多少。」後來,嫌媽媽念得太慢,瑞瑞開始自己閱讀。每天兩小時的外語聽力學習,增加了瑞瑞接收和輸出信息的體量。靠著這樣的方式,10歲的瑞瑞已熟練掌握英語、德語,正在學習西班牙語等。
「他7歲時我們在廣州過年,回來我讓他寫一些見聞,他說要用英文寫。」瑞媽覺得孩子「膽子挺大」,但哪怕寫上三行半,也是好的。瑞瑞卻埋頭寫了5天,共計18頁的長篇。也是從這以後,瑞瑞開始嘗試「創作」。
普通孩子?雖然瑞瑞的成長速度,讓夫妻倆也有些意外,但在他們看來,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正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引導,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一開始我也會焦慮,陪著他練琴,有時候怎麼都練不好。」瑞媽說,一遍遍反覆聽某個片段,自己比孩子先急了,反而是瑞瑞安慰媽媽:「媽媽,我再彈五遍,一定會彈好的。」瑞媽慢慢地調整心態,不抱目的性和功利性地去看待學習。
「別人說他成熟懂事,其實他也是個小孩子。」瑞媽說,比如每天要練三四個小時的琴,瑞瑞偶爾也會偷懶,會撒嬌耍賴,闖了禍也會被打屁股。「因為我們教育他,舉止要得體、要懂禮貌,所以你們看到的會是個懂事的孩子。」瑞媽說。瑞瑞的長處是有耐性,對喜歡的事能堅持下去。
「只能說,家庭教育方式給瑞瑞開了一個多元化的課程,父母是引導,也在學習如何當家長。」瑞媽說。(文中均使用化名)
(原題為:《神童「開掛」?父母:只是選擇了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