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座墓葬依次排開。
墓葬遷址後,立了新碑。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近日,肥東縣店埠鎮城南公園一角,多了一塊小小的石碑,但是石碑上的字卻提到了一個曾在晚清叱吒風雲的名字,這塊石碑寫道:「李鴻章家族三座水泥棺,屬清末民初。肥東縣人民政府2013年公布為文物保護點。原葬於店埠鎮南院村,2016年9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護性遷葬至店埠鎮城南公園。」
負責此次搬遷項目的省考古所專家姚政權告訴記者,這3座墓葬裡埋葬的應該是李氏家族的3位未成年夭摺子弟。
水泥棺每個重達十幾噸
姚政權告訴記者,今年8月24日開始,在肥東縣文物管理所和相關人員協助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肥東南院村的清末民初時期李鴻章家族墓進行了保護性整體搬遷。此次搬遷的李鴻章家族墓有三座水泥棺,自北向南平行排列,3座水泥棺形制相同,單體均長約4米,寬約1.8米,高約1.6米,重15噸~17噸。每座棺木都整體被三合土包埋,但是水泥棺下部無水泥。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根據「無底水泥棺」的特殊情況,制訂了一套特別的搬遷方案,最終完好地將3座水泥棺安全搬遷至肥東縣城南公園下葬。「按照這個方案,棺材可以實行整體搬遷且不必開棺,避免了對墓葬造成損害。」姚政權對記者說:「因為水泥並未覆蓋棺材底部,如果直接把棺材挖出抬走,可能會造成內棺從水泥外棺中掉出,因此我們用了厚鋼板打進棺材底部,然後用吊車、千斤頂等工具將棺木一座座整體吊出,放到指定位置重新下葬。每塊鋼板都有三噸重,每座棺材又有十六七噸重,所以這可真是個『重活兒』啊。」
一名墓主為李鴻章侄孫
肥東縣文管所黨支部書記李建安告訴記者,李鴻章家族的這3個墓葬早在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那是1985年左右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我在當地普查發現了這3座墓葬,當時還有一位姓朱的大爺每天在這裡看守墓葬。」李建安說。
由於該墓葬被發現得比較早,因此20多年前,時任肥東縣文管所所長丁德照就對此進行了研究並查閱了李鴻章家族的家譜來確定其身份,並且將此寫成文章。據考證,其中一座墓葬是李鴻章兄長李瀚章的一個孫子,死的時候還沒有成年,另外兩座墓葬也應該是同輩的李氏子孫。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李建安再次考察了此墓並將其寫成材料上報給上級領導,後來該墓葬被定為文物保護點。由於現在的文物發掘都秉持「保護性發掘」的原則,因此3座水泥棺暫時都不會開棺。而此次搬遷是因為墓葬原來所在的南院村要進行基礎建設,因此肥東縣政府決定將墓葬搬入正在建設的城南公園,長久保護下來。
一家三代人守護著墓地
姚政權告訴記者,墓葬搬遷的當天,現場來了一位姓朱的大爺和他的家人。這位朱大爺已經快八十歲了,他就是多年來一直在看護墓葬的朱氏家族的第三代。朱大爺告訴他們,多年前他的爺爺流落在肥東一帶以乞討為生,被李鴻章家族的人收留,並且在這裡劃了幾畝地讓他安身立命。從那時候開始,朱大爺的爺爺就開始為李氏家族看守墓地,代代相傳到他這一代。雖然現在李鴻章家族早已不在肥東,也沒有人督促他繼續看守墓地,但是他一直謹記著爺爺和父親的吩咐,終生看守著這幾座墓葬,直到它們被搬遷並保護起來。
朱大爺說,這幾座墓葬北邊一百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夫人墓」,是李鴻章家族一位兄弟的侄媳婦,墓碑上當年還有「一品夫人墓」的字樣。但是1968年這座墓葬被盜了,當年出土的值錢的文物都被拿走,刻有十二生肖圖案的珍貴的楠木棺材也被破壞了。姚政權在朱大爺的指引下找到了「夫人墓」的墓坑,但是由於被破壞得太嚴重已經沒有研究價值,加上也沒有能夠確證的資料,因此沒有對「夫人墓」進行搬遷。
對於3座墓葬,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說法是它的水泥外棺用的是日本進口水泥。為了證實這一點,姚政權對其進行了取樣並送給專家進行研究。「晚清時期水泥在中國還是稀罕物,用於棺材更不多見。這些水泥棺的水泥質量相當好,用普通的鏨子和手鎬根本動不了,我們最後還是用電動鎬才完成了取樣。現在水泥樣本已經送給安徽大學歷史系一位專家,他會根據水泥樣本的性狀、強度和配比來確定其時間和產地。隨著近年來晚清民國歷史研究的升溫,對於同時期建築材料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重視,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樣本。」姚政權說。(省考古研究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