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家族三座墓葬搬遷 墓主或都是夭摺子弟(圖)

2020-12-11 中安在線網站

  3座墓葬依次排開。

  墓葬遷址後,立了新碑。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近日,肥東縣店埠鎮城南公園一角,多了一塊小小的石碑,但是石碑上的字卻提到了一個曾在晚清叱吒風雲的名字,這塊石碑寫道:「李鴻章家族三座水泥棺,屬清末民初。肥東縣人民政府2013年公布為文物保護點。原葬於店埠鎮南院村,2016年9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護性遷葬至店埠鎮城南公園。」

  負責此次搬遷項目的省考古所專家姚政權告訴記者,這3座墓葬裡埋葬的應該是李氏家族的3位未成年夭摺子弟。

  水泥棺每個重達十幾噸

  姚政權告訴記者,今年8月24日開始,在肥東縣文物管理所和相關人員協助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肥東南院村的清末民初時期李鴻章家族墓進行了保護性整體搬遷。此次搬遷的李鴻章家族墓有三座水泥棺,自北向南平行排列,3座水泥棺形制相同,單體均長約4米,寬約1.8米,高約1.6米,重15噸~17噸。每座棺木都整體被三合土包埋,但是水泥棺下部無水泥。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根據「無底水泥棺」的特殊情況,制訂了一套特別的搬遷方案,最終完好地將3座水泥棺安全搬遷至肥東縣城南公園下葬。「按照這個方案,棺材可以實行整體搬遷且不必開棺,避免了對墓葬造成損害。」姚政權對記者說:「因為水泥並未覆蓋棺材底部,如果直接把棺材挖出抬走,可能會造成內棺從水泥外棺中掉出,因此我們用了厚鋼板打進棺材底部,然後用吊車、千斤頂等工具將棺木一座座整體吊出,放到指定位置重新下葬。每塊鋼板都有三噸重,每座棺材又有十六七噸重,所以這可真是個『重活兒』啊。」

  一名墓主為李鴻章侄孫

  肥東縣文管所黨支部書記李建安告訴記者,李鴻章家族的這3個墓葬早在3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那是1985年左右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我在當地普查發現了這3座墓葬,當時還有一位姓朱的大爺每天在這裡看守墓葬。」李建安說。

  由於該墓葬被發現得比較早,因此20多年前,時任肥東縣文管所所長丁德照就對此進行了研究並查閱了李鴻章家族的家譜來確定其身份,並且將此寫成文章。據考證,其中一座墓葬是李鴻章兄長李瀚章的一個孫子,死的時候還沒有成年,另外兩座墓葬也應該是同輩的李氏子孫。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時候,李建安再次考察了此墓並將其寫成材料上報給上級領導,後來該墓葬被定為文物保護點。由於現在的文物發掘都秉持「保護性發掘」的原則,因此3座水泥棺暫時都不會開棺。而此次搬遷是因為墓葬原來所在的南院村要進行基礎建設,因此肥東縣政府決定將墓葬搬入正在建設的城南公園,長久保護下來。

  一家三代人守護著墓地

  姚政權告訴記者,墓葬搬遷的當天,現場來了一位姓朱的大爺和他的家人。這位朱大爺已經快八十歲了,他就是多年來一直在看護墓葬的朱氏家族的第三代。朱大爺告訴他們,多年前他的爺爺流落在肥東一帶以乞討為生,被李鴻章家族的人收留,並且在這裡劃了幾畝地讓他安身立命。從那時候開始,朱大爺的爺爺就開始為李氏家族看守墓地,代代相傳到他這一代。雖然現在李鴻章家族早已不在肥東,也沒有人督促他繼續看守墓地,但是他一直謹記著爺爺和父親的吩咐,終生看守著這幾座墓葬,直到它們被搬遷並保護起來。

  朱大爺說,這幾座墓葬北邊一百米的地方,還有一座「夫人墓」,是李鴻章家族一位兄弟的侄媳婦,墓碑上當年還有「一品夫人墓」的字樣。但是1968年這座墓葬被盜了,當年出土的值錢的文物都被拿走,刻有十二生肖圖案的珍貴的楠木棺材也被破壞了。姚政權在朱大爺的指引下找到了「夫人墓」的墓坑,但是由於被破壞得太嚴重已經沒有研究價值,加上也沒有能夠確證的資料,因此沒有對「夫人墓」進行搬遷。

  對於3座墓葬,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說法是它的水泥外棺用的是日本進口水泥。為了證實這一點,姚政權對其進行了取樣並送給專家進行研究。「晚清時期水泥在中國還是稀罕物,用於棺材更不多見。這些水泥棺的水泥質量相當好,用普通的鏨子和手鎬根本動不了,我們最後還是用電動鎬才完成了取樣。現在水泥樣本已經送給安徽大學歷史系一位專家,他會根據水泥樣本的性狀、強度和配比來確定其時間和產地。隨著近年來晚清民國歷史研究的升溫,對於同時期建築材料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重視,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樣本。」姚政權說。(省考古研究所供圖)

相關焦點

  • 西安長安區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 墓主人均未過三十而亡
    這裡地勢高亢軒敞,北顧長安,南眺秦嶺,倚山傍水,曾是隋唐時期一處重要墓區。2020年6月至10月,為配合西安市常寧新區北雷村、南雷村和赤蘭橋村等三村搬遷居民安置用房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發掘漢唐、宋金及明清時期墓葬40餘座。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
  •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南京現4座東晉磚墓 墓主"頭戴金鳥 手握石豬"(圖) 2015-05-12 08:22:31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供圖  上月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發現4座並排而立的東晉磚墓,出土了銅印、畫像磚、金飾等近百件文物。其中,不乏造型靈秀的「動物」,如握在手中的滑石豬、用於裝點服飾的金魚、金鳥,每一種動物形象都有特定的含義。晉人把這些生靈安放在長眠之地,以構建一個並不寂寞的往生世界。
  • 李鴻章家族墓水泥棺有多堅固?連山東藍翔的挖掘機也奈何不了
    安徽發現晚清重臣李鴻章家族墓安徽省肥東縣近日發現一座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家族墓。其棺槨外,覆蓋著呈現「U」形的水泥棺蓋,歷經百餘年表面卻光滑平整,沒有一絲裂痕,堅固無比。晚清時期中國水泥更為罕見,用於製作棺材則更少,可見李鴻章家族墓水泥棺應是添加了一樣東西——糯米汁。
  • 江西撫州發現明清墓葬42座,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及其家族墓園
    8月28日10點半,江西省文化廳 撫州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撫州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目前基本確定湯顯祖墓。湯顯祖家族墓園。湯顯祖家族墓園考古歷程考古發現據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介紹,湯顯祖家族墓園共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其中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2座,出土了墓志銘6方,另外還發現明清時期的三處附屬建築遺蹟。墓葬大致可分為六排,布局基本清晰。
  • 崑山發現水底墓葬,傳說墓主為明朝首富,沈萬三!
    在雲南大理,有座轎頂山,傳說明代首富沈萬三死後葬於此地。沈萬三,祖籍浙江湖州,後來遷至江蘇的周莊。而沈萬三一人負責的工程量,就佔全部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己之力,竟然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完成了。朱元璋此時自然無話可說,但是沈萬三腦子卻抽了,又提出犒勞築城官兵的想法。
  • 九層妖塔,誰是墓主-青海都蘭熱水墓葬群
    對於那些熱衷於探幽尋古的旅行者來說青海都蘭的熱水墓葬群肯定不會讓你失望。這裡曾經是吐谷渾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這片2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上千座古墓,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500年前。
  • 重慶十大考古發現:5000多年前墓葬裡 墓主身體是蜷曲的
    漢東城的歷次考古調查均發現了大量文化遺存,包括新石器時代陶窯、商周時期墓葬、唐宋房址,除了商周時期是作為墓葬區出現,新石器時代、漢代、唐宋以及明清時期都是作為生活區。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唐宋時期較為頻繁。  考古發現表明,漢東城遺址是重慶境內遺存最豐富、保存最好、時代延續性最好的古遺址之一。
  • 探秘濟南小清河家族墓葬群:古墓將被遷址保護
    原標題:探秘濟南小清河家族墓葬群 北朝、唐初古墓將被遷址保護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7日訊 自濟南市章丘區小清河合莊段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展以來,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二十多座古代墓葬,年代集中在漢代、北朝以及唐朝初期。
  • 雙流挖出奢侈西漢夫妻墓 墓內釘子都鍍金
    為配合雙流國際機場新航站區建設,考古人員在考古勘探時,在山丘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漢代家族墓葬,並命名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新航站區一號墓地。記者昨日獲悉,考古人員在這裡已經發現了20多座東漢磚室墓和數座用巨木堆砌而成的西漢木槨墓,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 陝西北宋孟氏家族早亡人墓地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 墓誌顯示北宋盜墓...
    其中,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這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孟氏家族墓葬(央廣網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孟氏家族5座墓葬均系豎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相同,規模相當,主要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發掘確認,北排2座墓葬在2010年前後被盜,倖存兩方青石墓誌;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較為完整,未遭盜擾,隨葬品豐富。
  • 陝西藍田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圖)
    考古測量使用了全站儀結合GPS衛星定位系統,對墓地所在位置、周圍地貌環境作了細緻勘測繪圖,為了解和研究整體墓園地望選擇條件、營構狀況等提供了標準測繪圖和永久性保存資料。  其次的考古勘探分為三次進行,普探面積為16萬平方米,後兩次是在前者基礎上的重點鑽探,共探明宋代墓葬16座,東、西、北有圍溝環繞,墓葬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至目前為止,呂氏家廟遺址尚在鑽探中。
  • 菏澤挖出「黃腸題湊」大墓,木材超過3000立方米,墓主是西漢太后
    說起黃腸題湊,我們一般都會想到的是漢朝時期的墓葬,的確黃腸題湊是漢朝時期貴族的標配,而且一般的貴族都沒資格享用如此高規格的墓葬,大家知道考古到現在為止
  • 江南第一大墓:古人修墓像搭積木,可專家卻每次都失敗!
    這座如同地下城堡般的東吳墓葬給專家們帶來了一個個棘手的難題,那麼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它的發掘工程又是怎樣曲折離奇?    時間轉到1991年8月,貫穿南北的京九鐵路大動脈將從江西穿過,而承建江西吉水段的施工人員在吉水一個叫「三碗齋」的山丘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
  • 朝歌遺址挖出5座明清墓葬,上面趴著一隻烏龜,墓室底部卻有小洞
    朝歌遺址挖出5座明清墓葬其實在朝歌遺址挖出5座明清墓葬並非什麼奇怪的事情,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土層的會記錄不同時代人類生活的遺蹟,不過明清墓葬的出現,讓專家們不得不先清理上部分的明清墓葬,無以增大了考古人員的工作量,不過考古人員立刻開展搶救性發掘,希望能夠從這座古墓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文物。
  • 河北宣化區遼代墓葬群,困擾考古界謎團,在二十年後發掘破解結果
    1號墓附近考古人員先後發現數座墓葬,它們和1號墓同屬於張氏家族,然而在這些墓裡面沒有發現木雕人臉面具之謎的任何線索,真到在7號墓裡面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隻棺箱裡面陪葬衣物竟然是套在一隻人形草偶上面,只可惜考古人員本想提取它們進行保存可它們很快就化成灰燼。
  • 北宋名門呂氏墓考古② :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禮
    圖二 明器三彩馬唐宋時期,墓葬中曾經流行三彩器、彩繪器,例如我曾在西安西郊遠東公司基建工地上發掘的一座唐代磚室墓,墓葬不大卻出土了大批三彩明器,其中的一件三彩嘶鳴馬,造型栩珝如生、鞍配裝飾華麗(圖二),堪稱為唐三彩馬的上等佳作;又如陝西蒲城唐讓皇帝惠陵中發掘的五十件半人高的粉彩陶俑(圖三),都是這一時期隨葬明器的代表作。
  • 徐州獅子山發現楚王墓,墓主是哪代楚王?其王后之墓揭示出真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徐州地區周圍的大山上陸續發現有八處、十五座漢代楚王墓;它們的主人身份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都在研究每一座墓的主人是哪代楚王;其中獅子山楚王墓最為特別,在它的旁邊有一座楚王后的墓葬,正是這座王后墓揭示出獅子山楚王墓的真實身份;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1989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這兩座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初步勘探兩座墓葬保存完好,沒有被盜痕跡,考古隊想到在18年前附近不到50米位置發掘時墓葬存在謎團,在這次的發掘專家們也聯到一起研究,將這墓定為1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室為單室六角形墓室為2號墓,另一座墓則為單室圓形墓室3號墓,兩座墓都是磚砌結構。
  • 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考古發現精美耀州窯器物
    昨天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長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情況,其中,出土精美耀州窯瓷器部分器型為考古首次發現。杜回墓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處高陽原南緣、潏河西岸。這裡曾是隋唐時期一處重要墓區。
  • 墓葬研究工作坊︱唐宋墓葬考古的趨勢;類型研究的適用性
    李雨生(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7年5月,全國出版隋唐五代墓葬發掘簡報1200餘份,考古發掘報告57本,據此可以初步統計出已公布的經科學發掘的隋唐五代墓葬約6400餘座,其中紀年墓910餘座,包括紀年唐墓750餘座,地域分布明顯往兩京集中,時代上也以唐代前期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