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打滾……是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拿手好戲,每次使出這些絕招,想必最終選擇妥協的家長不在少數。孩子的小心機得逞了,可家長卻被孩子的這些問題搞得頭疼不已。
更令家長感到困惑的是,同樣的事情,孩子在老師那裡會選擇使用恰當的方式提要求,在自己這裡卻總是用問題行為。難道是老師有什麼特殊的魔力嗎?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秘老師的「魔力」。
1.「忽略」幹預的魔力
霖霖有個壞習慣,吃任何東西都需要家長喂,不餵就大聲哭鬧,家長不勝其擾,總會選擇妥協。儘管霖霖媽媽經常強調「讓孩子學會自己吃東西」,但強調並沒有解決問題。
然而,在霖霖媽媽看來非常棘手的問題,在老師那裡卻很快的迎刃而解。老師採用的方法就是「忽略」。
一開始,老師選用了酸奶作為訓練目標,老師先教會了霖霖使用勺子吃酸奶,聰明的霖霖很快就學會了。但是,霖霖每次吃酸奶時,還是試圖讓老師餵他,前幾次,老師會狠心的忽略他提出的要求,也不理會他的哭鬧,每次得不到回應的霖霖就會自己用用勺子吃,而且吃到酸奶後他就不哭了。幾次之後,霖霖在老師那裡總是自己吃酸奶,不會再用「哭鬧」來逼迫老師妥協。
之後,老師繼續把「忽略」策略一以貫之,不久,霖霖在老師那裡基本上都是自己吃東西。
但是,父母卻和老師反映,孩子在家還是經常哭鬧,自己吃的次數很少,而且一直找不到原因。
有一天,孩子的爺爺奶奶來機構接霖霖,手上還特意提著孩子愛吃的零食。霖霖要喝酸奶,奶奶立即拿出來準備餵孩子。老師趕緊攔住了奶奶,奶奶特別著急,跟老師說:孩子太小了,得補充營養,不餵他又哭了,不能讓孩子老哭。
老師接過酸奶和勺子後,把酸奶和勺子往霖霖面前一放,霖霖自己就吃起來了。奶奶從沒見過孫子自己吃酸奶,不由的愣住了。
其實,很多孩子都和霖霖一樣,主要由老一輩人照顧生活起居,他們耐不住孩子哭鬧,孩子一哭就妥協了。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其實很多事情都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
2.什麼是「忽略法」?
在上述的案例中,霖霖在老師面前總是能乖乖的自己吃東西,可是回到家後,卻依然選擇讓家長喂,根本原因就是老師可以忽略霖霖哭鬧的行為,當霖霖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再給予強化,相反,奶奶面對霖霖的一次次哭鬧,總是選擇妥協。
奶奶對此也非常苦惱,每次選擇忽略時,總是發現霖霖哭鬧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厲害,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咬自己的胳膊、打自己的頭,奶奶最後只能無奈妥協。
答案到這裡已經基本揭曉,就是因為老師對霖霖的行為使用了「忽視法」。
忽視法是最有效和最簡單的消除幹擾性行為的方法,我們要做的就是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我們不要給予任何注意,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我們沒有作用。當孩子領悟到我們的意思後,他就會停止使用自己的「拿手好戲」對付我們了。
另外,孩子也很聰明,他們也會基本的「察言觀色」,如果我們對他的問題行為表現出猶豫、退縮等態度時,都可能讓孩子變本加厲的鬧下去。
對於孩子的恰當行為,我們要及時獎勵強化,反之,當孩子出現不恰當行為時,我們可以採用忽視方法,溫和的改變他的行為。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問題行為都可以採用忽視法,例如孩子的自我刺激,我們越忽視,孩子反而會做的越得心應手。所以,正確的幹預一定是隨機應變、就事論事的。
3.使用「忽略法」注意什麼?
我們在使用忽略法幹預孩子的問題行為時,也要提前做好準備,避免在幹預過程中手忙腳亂或忙中出錯。
對行為的增強有所預期和準備,不論是心理上還是幹預上,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在幹預的過程中就不會焦灼或手忙腳亂。那麼,使用「忽略法」有哪些需要注意呢?
➊用正確行為替代錯誤行為,一邊忽略,一邊正強化。「忽略」法的目的,是教孩子「不要」做什麼,用正強化則是教孩子「要」做什麼。實踐證明,同時採用兩種方法,效果要比單一採用忽視法有效得多。
像例子中的孩子哭著讓大人餵食,你要忽視他哭的同時,輔助他自己拿勺子吃酸奶。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吃到酸奶,一旦孩子吃到酸奶,就自然強化了他自己拿勺子吃酸奶的好行為。在家裡我們會怎麼做呢?會不會說「你不要哭,我就餵你酸奶吃。」那麼反思一下,你是不是無意間強化了孩子的哭呢?
➋在使用「忽略」調整孩子行為的過程中,要控制住所有的強化物。比如吃酸奶只是其中一種強化物,孩子想吃蘋果,也可能通過哭鬧的方式讓你喂,一旦你餵他了,他仍然會用哭鬧的方式跟你提要求。因為很多行為的塑造,都是多種強化物影響的結果,所以控制強化物是「忽略」幹預法有效的前提。
➌在使用「忽略」的過程中,對於其它的問題行為,也需要一併「忽略」,但要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面對大人的「忽略」手段,孩子有可能產生自傷行為,而自傷行為是千萬不能被「忽略」的。如果有這種可能性,就要做好其它的幹預計劃,才可以採用「忽略」的方法。
➍在消除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往往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這個過程的初始階段很艱難,因為孩子可能用更加強烈的方式來得到以前所能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階段中家長最難堅持,但只有堅持才能奏效。只要過了這一關,再輔之以讓孩子用正確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他的不正確行為就開始減少。
➎在幹預孩子的某個問題行為時,所有的家庭成員最好達成一致,因為孩子發現能從其他人那裡用問題行為達到目的後,孩子的問題行為就不會減少,那老師和其他家長所作的努力就白費了。
➏最後,家長要記得別習慣了忽略。當忽略見效果的時候,我們就會習慣使用忽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注意孩子不好的行為,反而忽略了孩子好的行為,在使用忽略的幹預方法的過程中,這種行為習慣可能更被加強。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忽略問題行為,但一定要注意加強孩子正確的行為,及時鼓勵和誇獎孩子!
當然,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問題,幹預方法也有所不同,家長在學習了方法後,不要只會照本宣科,更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最適合的幹預方法,相信孩子的進步才會更快!
————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