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爸
18歲大齡自閉症孩子的父親,曾從事過從小齡幹預到大齡託養服務各個階段的工作,自稱是一個喜歡用大白話分享育兒經驗的中年男人。
凱爸和兒子
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凱爸本質上是一個感性的人,除非有感悟時,才會動筆寫一些。
今天下了一場秋雨,和凱凱散步時,我看著飄落的片片紅葉,小路上被行人踩出來的、深淺不一、通往不同目的地的腳印,突然有一絲明悟,很想寫出來跟星爸星媽們分享一下。
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
自閉症孩子的教育可以看作一種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
一、科學性
凱爸的理解是,自閉症從診斷到幹預,目前都有一定的標準和軌跡可以遵循,因為病理性一樣。
現在市場上無數種教育模式的幹預方法,以及其他各種光怪離奇的醫療康複方法,效果如何,凱爸不多評論,只知道一點,絕大多數家長對此都是稀裡糊塗。
凱爸認為,只有堅持「科學理智」,符合「客觀規律」的「教學」方法,才一定會對星兒有效果。
如果幹預脫離了這「八字真言」,效果只能是雪上加霜。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對星兒都在做「雪上加霜」的事情。
二、藝術性
好多家長都跟我談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方法人家某某孩子用,那麼見效,在我家孩子身上就不好使了呢?」
問題的答案就是我今天想談的主要論題,因為一些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個體獨立性。
假設一下,你的孩子是一張純潔的白紙,你要把他畫成一張美麗的圖畫,好像也不是太容易。
以作畫為例,淺談自閉症教育
A. 材質因素:
油畫,國畫,水彩畫等等作用,所用的紙張和顏料甚至畫筆都是不一樣的,你要是把畫水墨畫的紙張用來畫油畫,用油畫筆畫國畫,那效果肯定是一塌糊塗,最好的結果也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那如果反推一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幹預之前,你要首先對他有一個正確評估,了解一下材質,才能確定畫什麼風格的畫,也就是老話說的「按人下菜碟」。當然,在這過程還涉及一個經濟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幅畫的規格,投入不一樣,結果就會有差別的。
但這不是最關鍵的問題,關鍵還是你要了解你的孩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材質,選擇一個最適合他風格的構思,再選適合的工具來完成作品,也就是要做到 「知人知己」 。
B.作者因素:
自閉症孩子的家長都清楚,孩子的未來就掌握在家長手裡,家長就是孩子這幅作品的第一作者,但太多的家長在完成作品時,表現得極為蹩腳。
具體問題如下:
1.沒有構思,盲目下筆,隨時停工。
具體表現就是幹預時東一下,西一下,聽風就是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別人說好拿來就是。
碎片式獲取信息,斷章取義。一些幹預方法稍微難一些,進行不下去時,馬上放棄,換另一種方法,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常常是丟了西瓜撿芝麻。
2.盲目跟風,沒有風格,隨時塗改。
表現為既不了解畫的材質,也沒有確定要畫一副什麼樣風格的作品,完全是盲目跟風。
今天,聽人家說油畫被市場認可,好,畫油畫,明天中國風盛行,好,改水墨,結果如何,不言而喻。好一點的是作品怪異,其餘的基本上可以用「廢品」來衡量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家長忽略了一個常識,我們只有一張白紙,塗滿了就再也沒有機會從頭再來了。
凱爸有時在想,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作一張白紙的話,保持住了這張「白紙」原生態,他還有作為「白紙」的「價值」。
但經過家長不負責任地塗塗抹抹,修修改改,可能只會收穫一張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紙」。
因此,凱爸的結論是,成為一位合格的」畫家「,對家長來說,是重中之重的問題了。
下面,凱爸談談就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畫家吧。
1. 腳踏實際地學好基礎;
要想讓孩子進步,家長不但要好好學習,還要學得扎紮實實,學精學透。家長只有自身成長的步伐走在孩子前面,才能幫到你的孩子。
2. 不要局限和桎梏自己的思想;
在為孩子選擇發展方向時,不管你學習了多少種理念,看了多少良好案例經驗分享,都要僅僅把它當做完成作品的靈感和源泉,每個孩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作一幅作品的話,最重要特點就是「個別化」。
3. 千萬不要機械地重複;
那是照相機做的事情,我們日常教學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把別人的東西有針對性地學來,再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完成獨立的作品,而不是簡單複製。
4. 表面功夫其實無關緊要 (大忌)
好多家長太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感受和眼光,卻忽略了最應該被關注的孩子。
舉個例子,個訓課上,孩子有一個問題不會,家長就急得不行,他不應該不會呀,昨天還會呢,這不丟我臉嗎?於是乎急得不行,給了一堆暗示,最後孩子「會了」。家長滿面笑容,我想說,他真的會嘛,至於嘛。
精細課,孩子做得不好,家長就立馬代勞,注意呀,不是輔助,是代勞。最後孩子沒學會,家長手工大有進步,坑爹又坑娃呀。
5. 不要輕易灰心;
真正把孩子帶好的家長,無疑都是屢敗屢戰的好手。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幹預訓練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要相信天道酬勤,水滴石穿。「堅持」二字是所有希望的唯一動力來源。
6. 要學會苦中作樂;
帶自閉症孩子,那是相當苦,星爸星媽們都明白。你要做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從辛苦中獲得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也就是苦中作樂。畢竟沒人能幫你分擔你的痛苦,千萬不能被人看作祥林嫂。
7.要有悟性;
悟性放到最後來說,是因為悟性有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當事件發生,悟不到東西,有可能是自身積累不夠,或者是其他原因。但家長一定要自己悟明白了,育兒才會上一個更大臺階。你可以把悟性看作一個問題的"量化"和"泛化"。量化可以辛苦努力,但是泛化就需要舉一反三了。
舉個例子,當年我有幸和某位家長一同聽了一節星星雨反饋班的個別訓練課。
一節課下來,凱爸激動得不行,好多疑問都得到了解答。而那位家長卻說了一句,也沒什麼呀,跟普通老師沒啥區別呀。
凱爸當時很詫異,因為老師示範的教學回合,無論從指令發出,輔助,到孩子反應,強化物的及時應用,停頓,在凱爸看來都是那麼賞心悅目,如行雲流水一般。課堂掌控、銜接得非常好。那節課孩子一個多餘暗示都沒接收到,凱爸到現在都做不到這一點,很是慚愧。
溝通後我才知道,那位家長不滿意的原因僅僅是孩子很多以前會的技能,在這節課上沒有發揮出來。凱爸認為也可能是孩子還沒有真正掌握。
凱爸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跟這個家長一說,她就說DTT五要素都學過,就是看不出來老師具體操作好在哪裡,由此可以看出,有悟性的家長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凱爸感悟:對待星兒教育,大多數家長往往是竭澤而漁,也就是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可以說是殘酷榨取孩子精力,直到把孩子弄崩潰。
對此,凱爸有點不同的粗淺看法,個人認為,我們星兒本質上是患上了一種先天性的腦部疾病。不是所想的那樣,通過能力提升,或者學業上的提升就能達到開發大腦,徹底改善星兒病理的目的(相當一部分家長的看法)。
家長「竭澤而漁」的錯誤開發,最後可能會導致兩種常見現象:
關鍵技能(社會規則、生活自理等)的缺失;
問題行為的頻發;
而且,你會發現,孩子一旦到了青春期,家長再怎麼努力改變都無濟於事。
凱爸的觀點很明確,以凱凱為例打個比喻:把凱凱的大腦當做凱爸家老舊的電腦(中度偏下程度)。凱爸認為凱凱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絕不是可無限開發,無限擴容的(受硬體限制)。所以當大量的信息湧入時,由於他並不會甄別性篩選(無殺毒軟體),只會全盤接受。
當各種信息把大腦存儲填滿時,內部儲存不但數據混亂,還可能感染病毒。大腦運行就會越來越慢,甚至開始混亂,直到死機。
電腦可以重做系統,重頭再來,我們星兒的大腦卻沒法這麼做(不可逆轉,不可刪除)。也就是我們給他當初下載了什麼程序,就無法再進行改變。
怎麼辦,先看一下電腦硬體(凱凱具體程度),再謹慎的下一點內存小,綠色無毒的運行軟體,最後小心翼翼地根據電腦內存下一些需要資料,還不能下滿,要留有餘地。怎麼說呢,最好做到無錯操作,運行流暢即可。就這樣還得小心翼翼,隨時殺毒。
PS.大米和小米想說,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大腦神經具有可塑性,大腦容量雖然不是無限的,但不是固定的,這也是學習和教育的意義所在,當然,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靈活引導,不建議忽略孩子心靈成長,強迫孩子一直學習。
凱爸心得: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作一塊土地,在市場不明確的情況下,不要一時衝動就去私搭亂建,如同海南被遺棄在荒郊野嶺的別墅一樣。
最好的方法是合理規劃,如果市場無需求,我們要先把基礎工作做好(修好路,通上水電氣,再申請公交站點等)。
最後考察好再決定如何利用好這塊土地,你是建別墅,還是購物中心,還是物流中心,一次到位。而不是建完了就被荒棄掉,或者扒了重建,反覆折騰。
凱爸小貼士
此文是凱爸很率性的一篇文章,很多地方寫的都很「隱喻」。凱爸很怕大家看的迷迷糊糊,因此有必要給大家再詳細解析一下。
一 人物對照:白紙,土地=星兒自身。畫家,土地開放商=家長自身。
二 注意事項:不去亂畫,不去亂建意思是要規劃好謹慎去做,而不等於家長大放手,啥都不去做,讓孩子無所事事,閒極無聊,是會出問題行為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
如果您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基礎工作(1)修路=大方向。(2)水電氣=關鍵技能+社會技能。
關鍵技能是什麼?
凱爸理解為生存基本技能(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你要是做到極致,基礎就算是打牢了。
社會技能是什麼?
社會技能詳細講,一篇文章寫不完。凱爸理解這是雙向的,我們要讓孩子要慢慢進入社會生活中,社會慢慢接納孩子。
簡單講,就是要讓孩子具備基礎人際交往能力,基礎溝通技能,遇到問題時,具備基本的自我控制及自我調節能力。
凱爸很坦率的講,這些關鍵技能以及社交技能,恰恰是機構無法全面開展的東西,而是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裡一點一滴磨出來。
再直白一點,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幅畫,家長下不了筆,就做點基礎工作(仔細斟酌素材,配上合適的畫框,不要讓紙張發黴變質)。比喻成土地,基礎工作就是不要盲目開發,夯實地基,做好配套措施。
這麼一講,估計就是大白話了,通俗易懂。
大約15年前,南京腦科醫院給我兒子確診時,我參加了一期學習班,有幸跟臺灣的蔡逸周老師有過短暫交流,關於自閉症教育,當時他跟我說了一句禪語,讓我去悟:
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3、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今天我得到了另一段話,可以彼此來一個印證。
1. 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
2. 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
3. 當你關心孩子意圖背後的需要和感受時,你就真看見孩子了。
透過你的心看見了孩子的心,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愛就發生並開始在親子間流動,和諧而暖人!這才是真愛孩子,你就是一位合格的畫師,你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張合格的畫作。
再次重申一下,這篇文章純屬凱爸個人的一點看法和建議,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諒解。最後,奉上凱凱最近畫的畫。
排版|梁雨 編輯 |噹噹 主編 | 潘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