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和哺乳期媽媽患上了皮膚疾病,能不能用藥?會不會對寶寶不好?
懷孕了、哺乳期的特殊時期,各位準媽媽或者媽媽都享受著「國寶級」的待遇,然而這個過程的艱辛,可能只有自己才懂得。除了忍受體型、激素的變化外,還可能被痤瘡、妊娠紋、黃褐斑甚至皮膚瘙癢困擾著。孕期和哺乳期媽媽患上了皮膚疾病,能不能用藥?會不會對寶寶不好?
妊娠期和哺乳期是女性一生中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時期,在這兩個階段內,女性各個器官、組織會發生生理性的變化,對於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是不同於平時的,用藥不僅涉及母親,還影響胎兒、嬰兒安全,所以如何正確選擇藥物尤為重要。
在皮膚科門診,常常會遇到孕婦或哺乳期的媽媽因皮膚疾患前來就診或諮詢,皮膚科醫生通常會遵循「能外用就不口服」的原則,但媽媽們仍然還會擔心外用藥的安全問題,比如「這支藥膏擦多少量是安全的」,「我擦了藥多久能給寶寶餵奶」等等。下面將針對媽媽們常見的困惑,對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外用藥物安全性一一進行介紹。
一、 妊娠期
全球妊娠期用藥調查的系統評價結果顯示,高達60~90%的妊娠期婦女需要使用藥物,平均2~4種,最多高達8種。妊娠期因為母體血流量增加,白蛋白下降,故游離藥量增多,藥物清除半衰期延長,肝臟解毒功能降低,此時藥物吸收加快,吸收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胎盤具有屏障作用,脂溶性高、分子量小、非離子化、蛋白結合低的藥物容易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用藥時間對於判斷是否安全十分重要。
妊娠早期受精卵還沒有分化,藥物的影響分「全」或「無」兩種結果,一是自動死亡流產,二是影響很小,此時的細胞如果能夠自動修復損害存活下來,那麼胚胎就沒有問題。
到第3~8周,是各器官、系統分化的關鍵時期,此時用藥需慎之又慎;到孕中期各組織雖已分化好,但也只是說相對安全,此時母體藥物代謝速率和胎兒不一樣,可能會造成功能上的損傷。
孕晚期也仍要慎重,有些藥物可引起出血、高膽紅素血症等問題。
國內主要參考的是美國FDA分級(雖然2015年FDA更新了妊娠及哺乳期用藥信息發布規則,提出了更高的評估要求,但目前傳統的分級我們仍在使用),根據動物實驗和臨床用藥經驗對胎兒致畸相關的影響,將藥物分為A、B、C、D、X五級。
A級指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未見對胎兒有害;
B級指動物實驗顯示對胎兒有危害,但臨床未能證實,或者動物實驗未發現致畸作用,但在孕婦缺乏臨床資料驗證,有明確指徵時慎用;
C級為在動物實驗證實對胎兒有致畸或殺胚胎作用,但人類缺乏數據資料,應充分權衡利弊是否選用;
D級為臨床有資料表明對胎兒有害,應避免使用,但當孕婦急危重症時謹慎使用並密切隨訪;
X級是必須禁用的。
妊娠期用藥儘可能選擇A、B 類藥,C級藥物需權衡利弊,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慎重使用。
皮膚科用藥種類繁多,孕媽媽該如何選擇安全的藥物?
首先,過敏或瘙癢性疾病如皮炎、溼疹,是孕婦最常遇到的問題,很多孕媽媽顧慮重重,不敢用藥而延誤病情,甚至好幾個月因為瘙癢而失眠,這對胎兒的發育並無益處。
那麼這些藥膏準媽媽能不能用呢?
由於不可能在孕婦中進行臨床觀察實驗,只有動物研究資料參考,所以糖皮質激素被歸為C類藥物,但已有研究指出,母體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與出生缺陷、早產、死胎等不良事件並無關聯;而在孕期使用強效或超強效激素累計超過300g(市面上常用的規格是10g一支,一般情況下孕婦在孕期累計使用30支強效激素藥膏幾乎不太可能)方可能導致出生低體重兒的風險。
因此建議首選弱效和中效外用激素(如地奈德乳膏等),注意不宜大面積、長時間使用或行封包治療,避免過多吸收。
同樣,另一類常用於皮炎、溼疹的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也因缺乏足夠的人類臨床數據,歸為C類用藥,需權衡利弊,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慎重使用。
對於患銀屑病的孕婦而言,外用糖皮質激素仍是一線治療藥物,其次是卡泊三醇、蒽林等C類藥物。
有些準媽媽在妊娠期間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現痤瘡加重的情況,此時可以選擇B類外用藥物,如克林黴素、紅黴素等,而維甲酸類製劑應儘量避免使用。
抗微生物外用藥有許多B類製劑可供選擇,因篇幅有限,僅舉例一二:
抗細菌類如莫匹羅星、多粘菌素B;
抗真菌類有特比奈芬、克黴唑;
抗皰疹病毒可選阿昔洛韋,
治療HPV感染可選三氯乙酸、咪喹莫特。
如果在未知懷孕的情況下使用,知道後立即停藥即可,不需過度擔心對胎兒的影響。
在已知懷孕的前提下,建議不使用阿達帕林。
二、 哺乳期
哺乳期的用藥分級並未統一認識,目前廣泛被接受和使用的是美國兒科學Hale教授提出的「L」分級(lactation,哺乳)。
哺乳期間患皮膚病,和口服藥相比,外用藥是較為安全的一線選擇。
激素類藥物仍然推薦弱中效製劑,其他外用藥的選擇可參考前面提到的妊娠期用藥。很多產後的媽媽會遇到產後脫髮的煩惱,此時局部外用米諾地爾搽劑是安全的。
此外,外塗藥物應在哺乳之後立即使用,避免直接用於乳頭,如此處必須用藥控制病情,那麼下次哺乳前一定要注意認真清潔乳頭。
總而言之,許多外用藥物是孕期和哺乳期媽媽治療皮膚病時較為安全的首選治療方案,少量合理的使用並不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當然,如果有疑問,應該到醫院諮詢專業的皮膚科、產科或優生遺傳科醫師。
本文科普內容及藥物介紹僅供參考,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參考文獻
[1]. Tyler KH. Dermatologic therapy in pregnancy. CLIN OBSTET GYNECOL 2015; 58: 112-8.
[2]. Butler DC, Heller MM, Murase JE. Safety of dermatologic medication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Part II. Lactation.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70: 411-7, 427.
[3]. Murase JE, Heller MM, Butler DC. Safety of dermatologic medication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Part I. Pregnancy.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70: 401, 415.
[4]. Thomas W.Hale. Medication & Mother』Milk,2014.
[5].朱學駿, 王寶璽, 孫建方, 項蕾紅. 皮膚病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4.
[6]. Bangsgaard N, Rorbye C, Skov L. Treating Psoriasis During Pregnanc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eatments. AM J CLIN DERMATOL 2015; 16: 389-98.
[7]. Chi CC, Wang SH, Kirtschig G. Safety of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 Pregnancy. JAMA DERMATOL 2016; 152: 934-5.
作者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陳方如
版權聲明
邦邦工作室特別製作,轉載請聯繫授權
如有「脫髮」、「狐臭」等困擾需要幫助,請移步底部菜單,加入圈子,圈主徐宏俊醫生在那裡等您~
如需更多幫助,點「丁香醫生」可向徐宏俊醫生諮詢哦~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