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河岸兩旁遍植垂柳、美人蕉等,還有景觀步道供人遊覽,在重慶潼南塘壩河旁,縱是夏日氣候炎熱,傍晚時分也有不少市民到此散步休閒。徐徐河風吹來,給炎熱的夏季帶來絲絲涼意。但就在兩年前,這條河流卻是條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
「臭水溝」華麗轉身美麗河濱路
塘壩鎮位於重慶潼南區南部,塘壩河在其境內流經17.8公裡,是瓊江的主要支流,最終經嘉陵江匯入長江。在2016年以前,塘壩鎮上開了很多家養殖場,養豬、養雞、養鴨,養殖場的糞便、汙水直接排放到河裡。據市民陳先生回憶,河流上遊還開有一家農貿市場,垃圾隨意傾倒,河水渾濁不堪,終日瀰漫著一股惡臭。
2016年6月,潼南區塘壩鎮開始治理塘壩河,首先便是關閉了所有養殖廠,將河道1千米以內範圍都設為保護區,嚴禁養殖牲畜。鎮上還籌資2000餘萬元,建成了塘壩汙水處理廠和四座農村汙水站。據塘壩鎮鎮長張長國介紹,汙水處理廠每天可處理廢水約1800噸,鎮上共有人口2.2萬餘人,排放的生活汙水已有95%匯集到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在工廠現場看到,處理後的水看上去清澈透明、毫無雜質和異味。張長國稱,這些水經過處理後已達到1級B標,可直接流入河流。
張長國2017年開始擔任塘壩河的鎮級河長,關閉養殖廠、汙水處理廠投用,塘壩河變得一天比一天清澈,但他的目標遠不止於此。鎮上協調潼南區水務、環保等部門開展河道整治項目,先後投入資金1550多萬元,整治河道3.6公裡,建設護堤4.95公裡,清除塘壩河28000平方米水域淤泥3900多方。此後更是發動全民參與河道清理,張長國表示,「河道裡水生植物腐爛後會發臭,必須一看到立馬打撈上來。全民清理一是能保證清理的常態性、及時性,二是讓大家自己動手,並知道其中利害,才自覺地不亂扔垃圾。」現在塘壩鎮每個村子都有河道清理的考核任務,並且按其排名直接和經濟掛鈎,大家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現在的塘壩河兩岸種滿了垂柳、菖蒲、美人蕉等親水花草,2萬餘株植被將河水掩映得更為清澈。
河長制走向「河長治」的潼南探索
塘壩河的例子在潼南絕不是個案,潼南全區共有大小河流135條,區、鎮(街)、村(社)三級河長共639名,已實現「一河一長」全覆蓋。
區域內135條河流,在重慶來說不算多,但潼南的河流卻有一個特殊之處。潼南區水務局副局長、河長辦副主任曾燮輝表示,「潼南是一個農業大區,是『西部綠色菜都』,有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農業離不開灌溉用水,所以對河流水質的要求也比較高。」
涪、瓊二江貫穿潼南區全境,留下了大片衝積平原,非常適宜蔬菜種植。崇龕、罐壩等規模化的蔬菜基地都緊鄰河流,伴水而生。曾燮輝介紹,現代農業能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還能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改變傳統農業的面源汙染問題。「所以潼南全區對河流治理的重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區級河長只要是工作調研,必定巡河,而且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首接首問首辦』,誰發現問題,誰就跟蹤到底!」
潼南區常務副區長曾榮在崇龕調研時曾發現一處水源地漂浮物沒有及時打撈,該處還是一個取水點,他立即督辦此事,很快便補修起50米防護網,清理雜草150平方米,並安裝了4塊告示牌。
「汙染的表象在河裡,根源卻在岸上。」潼南區成立河長辦,將所有相關部門整合起來履職。去年12月,全區開展取締河岸非法採砂、非法碼頭整治行動,截至今年1月,涪江河岸邊的60餘家砂石加工廠,逐一由砂石企業自己關停搬遷。據不完全統計,這60餘家砂石加工廠佔用了3000餘畝耕地或河岸地。非法採砂被取締後,企業不僅要自己關停砂石加工廠,還要協助當地鎮街將破壞了的耕地和河岸地恢復。
曾燮輝表示,潼南是重慶的「菜籃子」「後花園」,嚴格追責問責,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能有效保障「菜籃子」的供給、「後花園」的生態,更能還給老百姓一片清水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