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靜思 欲得安身處

2020-12-20 騰訊網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唐·寒山

一旦你嘗試著為禪師做一個系列性的區分,寒山永遠是需要被另列一章的人物。因為他是一個無法歸類,無法標籤化,無法被定義的怪異隱士。他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他就是他自己。不過,他身上所流露出的超逸、奇特,詩文所呈現出的不羈、灑脫,同時他對整個禪隱生涯的全然投入,都值得我們細細品位。這裡,我們選取寒山眾多作品中頗有趣味的一首來進行解讀和賞析。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

可以使你作出歸宿和隱遁決定的,是寒山,它的美麗值得你寄情其中。不過,可以使你永生而不死的,是寒山的禪境修為,他的深刻值得你用一生來參究。因此,這裡的寒山一語雙關,就像他說「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一樣,既是在指實實在在的一座山,又暗示著詩人卓越的內在修為和心境。

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

在寒山離世隱居的歲月中,他的禪力日益深厚。就像水滴石穿一樣,他和大道的共鳴越來越深。作為一種變化的體現,他的內心境界在靜默間悄然融入周圍環境的節奏和音樂。緩慢而漸進地,他開始有能力聽出自然界中一種值得玩味的深幽意境,聽出風和松林間互相低語的微妙感情,聽出如此多年來第一次向他顯現並日益濃厚的禪音。他越來越深地進入他自己,進入宇宙深處的神秘。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

這人就是他自己。他很喜歡以一種觀照的視角看自己,就像他在另外一首詩中寫到:「寒山有裸蟲,身白而頭黑。手把兩卷書,一道將一德」。他願意讓自己扮演某個奇幻場景中的角色,也願意把自己放入如畫卷般充滿魅力和神秘的詩意禪境中。

同時,這個喃喃讀著黃老學說的人毫無厭煩之感,他在禪道的結合中找到了和自己同脈動的生命信念。因此,他沉浸其中,樂趣無窮。當然,客觀而言,像寒山這種充滿了反世俗和鮮明個性的色彩人物,和禪、道是先天性地搭調的。他們的內在有一種同類型的語言默契和心靈共鳴,他們都對蒼白而灰濛的人事俗情一致性地不屑一顧。

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這句話表面上是一句對自己的調侃,但實際上暗含著自己對禪隱生涯的堅定決心。

十年沒有回去,他已經忘卻了那條曾經踏青而來的最初路徑。他已經和眼前的景色融為一體、難以分開。他根本沒有考慮過有一天或許要離此而去回歸世俗,他把自己的根全然性地移植在了這裡。

在眾多的禪公案中,也有和此相類似的一段對話。

仰山禪師昔嘗問僧:「甚處來。」僧云:「幽州來。」仰云:「我恰要幽州信,幽州米作麼價。」僧云:「來時無端穿市中過,踏折他橋梁。」仰便休。在這裡,仰山禪師問和尚幽州的米是多少市價,以此來試探他是否仍在執著於過去(因為,很有可能這位和尚自己也並未意識到自己潛在的執著)。而和尚的意思非常明確:我一路走來,看上去是走在朝向你處的方向和路徑,但實際上我也同時在和所有的過去、所有的往昔、所有曾經有過的人情世事決然告別;我已經不打算再回到那個紛紛擾擾的世俗裡,我踏斷了那座可以回去的橋;因此我還費什麼心去記他那裡的米價呢。

和這位和尚一樣,寒山其實也沒去記。他既然走上了禪路,就不可能再惦記著回到過去的自我。這種選擇更象是一種跳躍而不是一個邏輯上的遞進,更像是對原先世俗生活的斷層性改變而不是純方式上的變換。他要全盤的拋棄過去,否定一切負面和消極的舊日殘渣,無論在此過程中所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來源:《寒山寺》,陳鍾誼

相關焦點

  • 松陰石畔讀禪詩
    因其禪意表現方式不一,故有禪學(宗教)、禪詩(文學)、禪畫(藝術)等。    世人愛讀禪詩,一則放鬆繃緊的「俗身諸多塵網苦厄」,化解煩惱束縛;一則接受禪慧的啟迪,活躍創造性思維,忽覺「活潑坡地」聰明許多。人生不易,放鬆和聰明幾分,不啻透徹了幾分。如此修得慧燭長明,幸獲指點和陪伴,正可受用一生。    詩無禪意,不得謂禪詩。
  • 王維8句禪詩,詩中有畫,以禪入詩!
    王維所作的詩篇中"以禪入詩"的"禪",是指禪理。"以禪入詩"就是將禪理直接體現在文字上,使人可以直接感受到這是一首禪詩。1、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句《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2、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詩句出自唐代王維的《過香積寺》,詩題「過香積寺」的「過」,意謂「訪問」、「探望」。既是去訪香積寺,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表現出詩人的灑脫不羈。
  • 禪詩100首 | 身心俱寂,無上清涼上心頭
    禪詩100首 | 身心俱寂,無上清涼上心頭 詩詞鑑賞
  • 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
    啟用典禮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2019年1月17日,臺南慈濟高中小學部靜思閱讀書軒正式啟用,啟用典禮分為贈書及揭牌二個階段進行。慈濟靜思書軒全球營運長蔡青兒分享:「靜思閱讀書軒的起源,其實一開始是在希望工程、減災希望工程、慈濟援建學校或者是偏鄉學校。後來是因為有很多的校友,或者是有心的一些志工雖然身在都市裡,因為覺得和學校的緣分很深,也認為人文教育不應該分區域。只要有緣分並取得學校同意,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來推動人文教育。
  • 學詩如學禪:一首談詩的詩,韓駒《贈趙伯魚》淺讀
    韓駒的《贈趙伯魚》是一首談詩的詩,詩中「學詩如學禪」的看法,很是形象生動。2020年全國新高考語文2卷(海南卷)將其出為詩歌鑑賞題,因網上少有解讀與賞析,故淺讀如下。作為江西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韓駒與江西詩派的「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在詩歌主張上有相似之處,如講究韻律,錘字鍊句,追求來歷典故等等。當然,他的這首《贈趙伯魚》也集中體現了他的詩歌主張。
  • 【靜思妙蓮華】第1666集 薰法香逐字筆記
    又聞諸天聲,微妙之歌音=> 十善五戒,得生欲天。欲界諸天,貪著於上妙五欲,難以教化,是名欲天難化。(五欲者,聲、香、味、觸欲)(注一) 生天上者,受天五欲,歌樂等事。解此義者,是則名為聞天歌樂。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於是局勢穩定後,他就半官半隱,身在朝堂,卻心在田野山莊。他在自己的輞川別業追尋陶潛的遺風,心境閒適而超然,這期間他創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既洗滌心靈又寄託安逸。 王維詩畫結合,他的詩歌淡遠空靈,悠渺寧靜,充滿了禪家的寂然意味。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
  • 禪詩賞析 | 詩僧八指頭陀詠梅的境界(一)
    【詩僧八指頭陀的生平】  詩僧八指頭陀,俗名黃讀山,湖南省湘潭縣人。  在文學史上,月光如水,新月如鉤,月潤如玉等等比喻,都是形容月的皎潔的,尤其是月的出現大多是在夜闌人靜之時,沒有市聲的喧囂,沒有世塵的沾染,高高地懸在空中,靜靜地普照一切,無私無偏,無愛無欲。
  • 禪悅的詩人王維
    他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為傳誦不衰的名篇。
  • 靜思書軒:書香伴咖啡 陳順福的智慧人生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地點:靜思書軒蒲種店,日期: 2012年11月3日 攝影:孫桂瑩)住在吉隆坡的陳順福喜歡喝咖啡,所以過去早餐和朋友聚會,都在一家著名的連鎖咖啡屋,但是現在的他,改變了習慣,喜歡到蒲種靜思書軒喝咖啡。
  • 如來禪與祖師禪
    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禪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兩種祖師外道。若是真正祖師禪,則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已,今以格外之禪遠之又遠,且置勿論,先將十法界之岐見,在一句話頭上次第分明,不致參到將悟處,被諸見打攪,可以一直上進,易於發悟。
  • 蘇軾書法——在詩與禪的兩個世界裡
    然而蘇軾所處的時代是北宋趙宋王朝,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自公元八世紀中葉以後,即「安史之亂」為標誌,開始走下坡路,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其「正統獨霸」的思想控制地位也隨之動搖。在宋代,文人士大夫幾乎到了人人參禪修習的境地。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佛教逐漸被北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所接受,儒學思想的統治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林佳鋒 | 溝通古今聯絡詩禪——談別現代主義之「別」
    欲找到別現代主義的合法性所在,研究其理論根源尤為重要,而別現代主義著眼於中國本土社會現實、源起並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唐宋文學與禪學的交融中,可以找到「別」在別現代主義中的意義所在: 「別」以其既具有「特殊」又包含一般的意義及對禪宗思想的妙用成為溝通古與今、詩與禪的重要節點。學者王建疆於2014年的「經濟全球化與中俄文化現代化比較論壇」中發言提出「別現代」概念引發學界討論。
  • 大陸慈濟:靜思茶道的飲茶學問
    ,靜思茶軒雖然身在商業繁華都市之中,但是卻沒有一點商業的氣息,我走進這裡感受到的是傳統文化的氛圍。」張松不僅了解到靜思茶是沒有添加劑,是天然生長的,喝起來感覺很純淨,還發現到靜思茶不只是茶,它裡面藏著大學問,把人的本性與善融匯在茶中。「我想多多學習一些從善之道,我願意在我空閒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之前喝的茶不多,但靜思茶很吸引我,希望通過這個茶了解靜思茶文化,我有買了相關的書籍幫助我學習慈濟的文化,也買了靜思茶與朋友結緣」。
  • 心若靜,身處鬧市也覺得安寧;心若不靜,身處山野,仍覺得喧囂
    也許,這就是佛教修行的奧妙之處吧。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佛教上講,修學和修行相輔相成,互為表裡。修學是學習的過程;修行是踐行所學所得的過程。佛學認為:人生是苦,而這個苦是可以解脫的,這個解脫的過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真諦。
  • 禪風深處,皆是禪,這處中式客廳設計,或許適合你
    禪式之風,向來風雅。極簡之中,見極韻,極韻之中,遇風雅。將客廳之風,與禪意之美相合,讓客廳碰撞出別樣的風華,可能這正是禪式之美所在。—一線呵成,雅中見致—一組圈椅,一副墨畫,在黑白色調之中,鑄就了整個客廳的風雅,紗窗隨風搖曳,瓶花暗暗生香,於此處待客,風情可鑑。
  • 同樣是山水田園詩大家,陶淵明和王維的風格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處著眼,同為山水田園的宗師級人物,陶淵明偏于田園而悠然見南山,王維則重於山水而人閒桂花落,五柳先生曰五柳就有柳色青青的鄉野豁達味道,摩詰為禪便是坐看雲起時的溪山清味禪悟,試為詳析得觀: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是他結束時隱時仕生活徹底歸隱田園的愉悅之作,組詩第一首開始就以「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開宗明義,直接言明自己喜愛田園風光的淳樸與自然
  • 詩一樣的生活 汪曾祺:臘梅花 與魚我所欲也
    周紫芝《竹坡詩話》云:「東南之有臘梅,蓋自近時始。餘為兒童時,猶未之見。元i間,魯直諸公方有詩,前此未嘗有賦此詩者。政和間,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見之僧舍中,嘗作兩絕,其後篇云:『程氏園當尺五天,千金爭賞憑朱欄。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尋常兩等看。』觀端叔此詩,可以知前日之未嘗有也。」 看他的意思,臘梅是從北方傳到南方去的。
  • 當代公務員的好詩詞,身在官場也寫詩,飽含家國情懷,人生大境界
    其人宦海行役,每多感慨,一一皆發言為詩,而其心又細膩敏銳,故其律絕或即事寫心,或吞吐傷懷,無不得詩人之旨,細讀則入神入理,動人有味。《望春》一首寫江城疫情,頗切時事,尾聯亦自信昂揚;「靜思蝶夢虛中實,坐對光陰舊與新」對仗工穩,暗含哲思;「諸般世態多浮偽,一片襟懷自率真」之風骨蒼然,飄逸真摯;「流年誰道非如舊,老去不過新發生」此聯尤妙,細思大有深意。《國慶隨感》亦見功力,頗合應制之本;《家書》詩真情繾綣,頗見真情。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了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那麼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