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醉紅塵
我常常在幻想這樣一個場景:夜深了,有些累了,我合上經書,走出禪房,在靜寂的禪院,呼吸深山中略帶清冷又清新的空氣,天上的月亮傾灑著皎潔的光,松風陣陣,讓人心情舒暢……多麼希望,能有一天,自己可以絕念紅塵,皈依佛門,在古老寺院裡粗茶淡飯,暮鼓晨鐘,潛心清修,從此安寧。
一直以為,每一段生命都是一段歷程,若能在佛光的指引下,悟透自己,也算是此生找了歸宿。我佛慈悲,浩瀚無涯,我願青燈相伴,堪破塵光。曾一度不停地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尋求心的清淨。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每當科學爬到一個頂峰時,才發現宗教已經在上面了」。也許,這就是佛教修行的奧妙之處吧。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佛教上講,修學和修行相輔相成,互為表裡。修學是學習的過程;修行是踐行所學所得的過程。佛學認為:人生是苦,而這個苦是可以解脫的,這個解脫的過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真諦。
因此,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一個自悟的過程。白落梅說,既是各有各的緣法,你禪坐蒲團,一盞青燈,一方木魚,幾冊經卷,潛心修行,淡泊度日。我亦可貪戀煙火,殷實人家,幾間瓦房,四方小院,守著流年,幸福安康。皆緣法也。由此可見,修行皆在於心,一切都源於人的覺性和頓悟,只要心中心中無雜念,那麼煩惱也就自然皆無了。
行走在這紛擾浮躁的人世間,唯有心靜,才不至於讓自己迷失方向;唯有心靜,才能於歲月中從容不迫,閒看人生滄桑,笑對世間冷暖。不是身在禪院,靜坐蒲團,斂心了空,才算是參禪。其實,在吃穿住行等一切尋常時候,皆可體會禪的境界。因此,人的不同經歷,無論喜怒哀樂,其實都人是修行覺悟的要素,無形中讓人精進。
因此,一個人的心若靜,即便身處鬧市,也會覺得安寧;心若不靜,哪怕身處山野,依然會覺得喧囂。試問,修行的禪定和超脫,又有幾人可以做到?水,只有靜下來,才能清晰地映照世界;心,只有靜下來,才能清醒地看待事物。心靜如水,是人生最美的狀態。以一顆平靜的心,過靜好的生活,人生才可得以簡單且豐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