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初中生家長」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教育經驗、方法、學習資料等,每天與您相約!
文 | 豆爸
來源 | 親子學樂 (ID:kidsfund)
從各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到我們每個家庭的教子觀念,都一直在調整和改變。
這篇文分析了日本
「寬鬆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顏老師覺得有些觀點很值得我們父母去思考。
另外顏老師也想說,教育孩子並不是在
「一無是處的庸人」和
「只會拿高分的考試機器」中做單選題。
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5月1日,日本啟用新年號:
令和。從1989年到2019年,這個用了30年的年號,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房價崩盤、失去的十年、增長停滯、低欲望社會、記不住名字的首相們、3.11大地震、福島核洩漏……之所以這一代人被稱為廢物,是因為他們表現出的某些共同特點:
他們沉迷於動漫、遊戲,能靠幻想解決的問題,絕不付諸實踐。總之,這是一代及時行樂、沒有欲望、追求像豬一樣生活的死宅。從社會背景來說,經濟低迷、少子化、老齡化都是推手之一,但最直接的推手,則是「寬鬆教育」的盛行。
日本政府從2002年開始全面推行「寬鬆教育」,內容包括:降低課業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進行排名,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等等。寬鬆教育的理論基礎當然很「堅實」,說出來絕對政治正確:出於對填鴨式教育的反省和國際教育形式的判斷,日本政府認為應該培養創新型人才,即從知識教育向創造力教育、創新教育的方向轉型。寬鬆教育急切地追求創造力的培養,但忽略了創造力產生的前提——
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鞏固。是啊,我們一直在說,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創新精神,但創造力和創新都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否則,讓孩子隨意地發揮想像力,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從2000年起開始舉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日本第一次參加時,成績不錯:數學第一、科學第二、閱讀第八。寬鬆教育實行後,2003年日本第二次參賽,成績已經變成了:數學第六、閱讀第十四。
所謂的寬鬆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演變成鬆懈教育。因為現代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反人性、反惰性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一個人需要學習的知識就是在周圍五公裡內,有哪些東西可以吃,有哪些危險需要規避。幾百年前,我們還有牛頓這種無所不知的科學家;幾十年前,人類還可以看到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大神。如果說人類的知識像地球這麼大,那麼一個博士的研究工作,也只能給這個超大的球,拱出一個針尖的新知識。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和知識極大細分的時代。我們當然不必強求孩子成為愛因斯坦,但目前學校教育中的語文、數學、自然、地理、歷史、英語、物理、化學……只是知識海洋中最基礎、最本分的通識。
在現代社會裡,如果連這些通識,都要給孩子打折、減負,那麼在這個人工智慧都要到來的社會裡,他們將來何以立足?而我們還沒有說
那些學校教育之外的、同樣需要孩子了解的知識:社會學、心理學、人際交往、協同合作、口語表達、抗壓能力……於是,日本政府給孩子減負了,培養出了廢物的一代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寬鬆教育更不公平
於是,每個孩子都能考100分,家長老師都很高興,但事情到此結束了嗎?當然沒有。
因為教育資源始終是有限的,想讓孩子上名牌大學、出人頭地,還是要去爭奪那極為有限的招生名額。所以,有能力的家庭就讓孩子通過私立學校、補習班、遊學班、素質班,提升將來的競爭力。而那些享受到了寬鬆教育的快樂的孩子,他們的業餘時間,真的會像政策制定者希望的那樣,去發展個性教育嗎?
也許有,但肯定百中無一,絕大多數的孩子,會把寬鬆和快樂的時間奉獻給玩耍、遊戲、網際網路。於是,階層就此分化,一部分孩子在學校減負、在校外增負,獲得社會競爭的優勢。一部分孩子真的減負了,卻可能在各方面都全面處於劣勢。在大學入學考試中,私立學校的學生成績比公立學校的學生明顯高出一大截。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但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在《灌籃高手》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情節:為了參加考試,幾個人熬夜複習。而現在,實施寬鬆教育的日本學校裡,半個下午都是社團活動,大家玩得都很開心。
學校可以寬鬆,社會呢?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只可能適用於學校,而不適合這個社會。學校可以不公布分數和排名,但企業不會遷就能力不行的員工。
資本是赤裸裸的,它是要求員工競爭的,沒有能力的人將會被社會淘汰。進入社會之後,上級領導不那麼在意你快不快樂,只會在意你能不能幹。那麼多的企業,都把「抗壓能力」註明在招聘啟事中,是為了看員工「能抗多少快樂」嗎?童年時代的學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不是孩子的終點,而是他們人生的起點。而快樂教育、寬鬆教育,是把孩子的起點,建在了一堆沙灘上,一場大風、一次海浪,就足以摧毀寬鬆教育的全部「成果」。
目前的這個社會,還不會以「寬鬆」和「快樂」為主題。寬鬆教育,只能讓0-18歲的孩子開心快樂,但之後,他們18-80歲的這段漫長的人生裡,誰來讓他們寬鬆?隨著人工智慧、精密算法、大數據等技術演進,人類將誕生一個龐大的「無用階層」。因為,有了這些科技和算法後,有一些人,必將「毫無用處」。寬鬆教育的目標(培養創造力、創新型人才)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寬鬆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教育結果,卻幾乎一敗塗地。
最終,日本十幾年寬鬆教育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了這一代及時行樂、逃避責任的年輕人。但他們被人稱作廢物的時候、被同事瞧不起的時候,沒有人能代替他們承擔,只有自己承受著。日本政府發現寬鬆教育並不能培養高素質人才,於是時任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的馳浩,在2016年5月10日宣布:
日本將實行「去寬鬆教育」,朝著「教育強勁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日本將與「寬鬆教育」訣別,不再強推減負措施。《鄉下人的悲歌》一書中,作者J.D.萬斯出生於一個貧苦小鎮,通過苦讀考入大學,最終實現人生逆襲,在矽谷擁有了一份事業。他衣錦還鄉之時,看到自己的兒時夥伴們,很多都陷入了貧窮、酗酒、精神創傷、藥物濫用的悲慘境地。我當然沒有萬斯那麼高的成就,但目前的生活狀況,已經是我拼盡全力苦讀的結果。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卻也常常後怕,覺得真是僥倖。我和孩子的媽媽,是211的本科和985的碩士,我們目前的工作成果、人生思考,完全得益於之前20多年的辛苦讀書。我也是一個爸爸,我和所有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快樂地長大。我不僅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還希望他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有一定的競爭力,能在社會上立得住。不必聞達於諸侯,但也不要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過,如同螻蟻。為此,在對他的教育過程中,不可能全是快樂,必然會有痛苦。我會儘自己的最大能力,調動全部的知識儲備和方法論,為他學習的過程減少些許痛苦。但我必須要讓他知道:
教育,不可能沒有痛苦只有快樂。
-文章來源-
* 來源簡介:親子學樂(ID:kidsfund),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場景是家庭,最核心的關係是親子。親子學樂由資深童書編輯豆爸創建,提倡積極、創新的家教理念,專注於提供親密育兒、子女成長、學習精進、樂享人生的新知-新識-新趣。
-精選文章-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教育理念、初中各年級學習資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