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施普林格·自然...

2020-12-23 FX168財經網

文 / 冷靜來源:FX168

【國際最新研究稱,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稱,通過對被感染者遺體腦部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導致感染者喪失嗅覺、味覺、頭痛、疲勞、噁心等症狀。雖然最新研究已經在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病毒RNA,但病毒如何進入以及如何在腦內分布的問題仍不清楚。(中國新聞網)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新冠影響中樞神經途徑找到了?研究稱病毒可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據《今日印度》報導,周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鼻子進入人腦。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診斷和預防感染提供信息。研究指出,這最終會導致神經系統疾病症狀,如嗅覺、味覺喪失、頭痛、疲勞和噁心。該研究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不僅會影響呼吸道,還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超過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嗅覺和味覺喪失、頭痛、疲勞、噁心和嘔吐。」
  •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
    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新冠病毒不僅累及呼吸道,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感染者出現諸如喪失嗅覺、味覺、頭痛、疲勞、噁心等神經症狀。雖然最新研究已經在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病毒RNA,但病毒如何進入以及如何在腦內分布的問題仍不清楚。
  • 德國新研究:新冠病毒或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雖然最新研究已經在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病毒RNA,但病毒如何進入以及如何在腦內分布的問題仍不清楚。,發表的一項屍檢研究顯示,SARS-CoV-2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Frank Heppner和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COVID-19的感染者的大腦和鼻咽(喉的上半部分,與鼻腔相連),這裡可能是病毒最先感染和複製的位置。這些感染者去世時中位年齡為71.6歲,從出現COVID-19症狀到死亡的中位數間隔為31天。
  •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14日在線發表...
    2020-07-14 20:25:13來源:FX168 【國際最新個案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或通過胎盤傳播#】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14日在線發表一項個案研究論文稱,相關證據證明一名新冠病毒(SARS-CoV-2)檢測呈陽性的母親可能通過胎盤,將病毒傳染給了嬰兒。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 2020-04-22 09:39:13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王洪春 | 字號:A+ | A- 新冠病毒是自然來源,通過自然進化產生新京報訊
  • Nat Neurosci:揭示新冠病毒通過入侵嗅黏膜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2020年12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死後組織樣本,研究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能夠進入COVID-19患者大腦的機制,以及一旦這種病毒進入大腦,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加以應對。他們發現SARS-CoV-2通過嗅黏膜(olfactory mucosa)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研究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 人類更易感染
    【綜合訊】佛羅裡達州科研人員近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稱,新冠病毒或已發生突變,從而導致人體更易感染。報導稱,如果上述研究獲證實,這將是首次有人證明新冠病毒的突變對疫情造成了顯著影響。研究人員稱,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這種變化影響了疫情。病毒學家Hyeryun Choe。
  • ...家:武漢絕不是新冠病毒源頭!病毒並非來自實驗室,而是自然產生的
    導讀:美國科學家日前進行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最新研究顯示,「武漢絕不是該病毒的源頭」。研究稱,這種導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並非來自實驗室,而是自然產生的。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4月7日的《mBio》雜誌上。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研究人員稱康復患者可能再次感染COVID-19牛津大學教授Sarah Gilbert表示,如果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將來很可能會再次被感染。這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但往後存在可能。目前還不清楚感染誘導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但這位教授推測至少要好幾年。
  • 最新研究稱華南海鮮市場並非新冠病毒的發源地,美國「無辜背鍋」?
    此外,有一份武漢樣品單倍型 H3 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研究人員認為,H1 及其衍生的單倍型可能起源於 H3 ,華南海鮮市場不存在新冠病毒原始來源,新冠病毒可能是從其它地方輸入。此前的研究也顯示,首先確定的受感染患者與市場沒有聯繫,因而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感染者將病毒傳播給市場上的工人或賣方,然後迅速在市場上流通,擁擠的市場促進了病毒進一步傳播給買家,並於 2019 年 12 月上旬傳播開來。
  • 巴塞隆納大學最新研究稱西班牙去年三月廢水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6月26日發布公告稱,該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19年3月採集的巴塞隆納廢水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公告稱,巴塞隆納大學腸道病毒小組的研究人員對當地廢水樣本做了檢測,結果發現2019年3月12日採集的廢水樣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呈陽性,但病毒水平非常低。此前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已在2020年1月15日的廢水樣本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的存在。而西班牙本土直到2020年2月25日才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美專家呼籲戴口罩別露鼻子,鼻腔易感染新冠病毒
    據美國《西雅圖時報》6月17日報導,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咽喉和肺部細胞,新冠病毒更易感染鼻腔細胞,建議公眾戴口罩時要把鼻子也一起遮擋住。報導稱,許多新冠病毒感染者都失去了嗅覺,北卡大學醫學院高級研究員、肺科醫生理察·鮑徹從這條線索入手進行了研究。鮑徹在多年的從醫生涯中,見過許多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他們的患病原因都是細菌從口腔或鼻腔隨唾液或黏液等液體意外落入肺部。他認為,新冠肺炎也可能類似,病毒並沒有直接攻擊肺部,而是先在鼻腔裡堆積。
  • 世衛組織確定新冠病毒來源於自然!專家:即使全世界最好的實驗室也...
    世界衛生組織1日表示,確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最新指出,關於在武漢發現的新冠病毒從何而來,WHO不斷聽取無數科學家的意見,他們研究了基因序列,研究了病毒,並且很肯定這個病毒源自於大自然。
  • 最新研究:新冠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病毒!或可通過性傳播?JAMA:病毒...
    來源:21新健康據《科創板日報》3月28日報導,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在「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研討會」上透露,在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生精細胞上發現有病毒侵蝕,性傳播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那邊廂,母嬰、糞口傳播等還沒有「洗脫嫌疑」,這邊廂「性傳播」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 ...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評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
    【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近日正式刊印了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是在前期總結武漢市公共衛生幹預措施與疫情流行趨勢關聯性的論文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數學模型評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傳播特徵。新的模型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具有兩大特徵:高傳染性和高隱蔽性。
  • 研究證實新冠病毒可通過眼結膜感染,1天後轉至呼吸道等組織
    新冠病毒能不能通過眼結膜傳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首次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的實驗證據,即恆河猴可通過眼結膜途徑有效感染新冠病毒,這為病毒預防,尤其是醫護人員的防護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
  • 新冠疫情研究最新進展:神奇的大羊駝,體內抗體能中和新冠病毒
    大羊駝 據英國BBC的報導稱,英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使用了大羊駝所進化的抗體來進行免疫增強療法。由此產生的基於大羊駝的Covid特異的「抗體混合物」可以在幾個月內進入臨床試驗。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