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東莞已有30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了。在這些「學霸」中,就有人因崇敬抗疫英雄,立志投身醫學事業,成為抗疫英雄的「繼承者」。
近日記者在採訪東莞高分考生中發現,不少是醫務人員的子女。這次,我們走進5名醫務人員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都在今年的廣東省高考文或理科排名前500名。身為優秀的醫務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總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他們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呢?繁忙顧不上家的他們,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抗疫英雄
「言傳身教」養成時間管理能力
父親楊偉華:高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女兒楊焯斯:廣東省文科前20名,已被北京大學錄取
▲楊偉華全家福
在很多人看來,特別是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這段時間裡,「醫生」就是英雄的代名詞。脫下白大褂的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會成家,會養兒育女……在楊焯斯眼裡,父母是醫生這件事很平常,「別人是怎麼生活的,我們也怎麼生活。」
在知道女兒高考成績被屏蔽時,楊偉華的第一反應是「驚奇」。他知道女兒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但從未想到她能考出這麼好的成績。「這與老師的引導,與楊焯斯的紮實基礎和淡定心態分不開。」
楊焯斯的媽媽曾是抗擊非典一線醫務人員,儘管現在是醫院一名行政管理人員,在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她也為一線醫務人員鼓勁,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在楊偉華看來,是他們自身對工作的熱愛與責任心,影響了女兒。「正所謂言傳身教吧,特別是醫務人員工作的計劃性、快節奏,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楊偉華的單位是高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鎮疾控中心。作為防疫人員的他,疫情期間一直活躍在抗疫一線,每周和同事一起負責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管理、社區排查、流行病學調查、疫情應急處置、標本採集、農貿市場疫情防控等工作。疫情初期,早出晚歸是每天的工作常態,經常早上6、7點離家,晚上10、11點才回來。這段時間也是楊焯斯全力以赴準備高考的日子,父母不在家裡的時候,她會自己做飯吃,抽空做些家務活;更多時候是緊跟老師步伐,規劃時間,安排學習。
「因為爸爸媽媽做這行,她深知疫情期間醫務人員工作的重要性,對我們毫無怨言。」楊偉華說,身邊許多親人都是醫務人員,並奮戰在抗疫前線,女兒十分欽佩和支持他們。晚上下班回到乾淨整潔的家,看到餐桌上女兒準備的簡單飯菜,他和妻子都會感到由衷的欣慰。
楊偉華希望,女兒在大學裡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一切歸零,重新開始,充實自己,無愧這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備考經歷」。
亦師亦友互重互信
援滇醫生養出「淡定」娃
父親鄒前福:樟木頭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現於雲南支醫
兒子鄒哲涵:廣東省理科445名,高考680分,曾獲廣東省天文學競賽三等獎、東莞市化學競賽二等獎
▲鄒前福全家福
2019年6月,為響應「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的號召,身為醫生的鄒前福離開東莞前往雲南巧家縣。他與同事為當地帶去東莞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為受援的巧家中醫醫院「造血」,努力提升受援醫院服務能力。
今年初,好不容易回家一次的鄒前福返莞過春節,並打算兌現先前父子間的約定,陪伴、鼓勵即將高考的兒子。不料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沒能和家人好好團聚的他又奔赴抗疫前線,參與虎崗高速路口24小時三班輪轉的預檢分診工作,直至重返援滇前一天。
無論是去雲南支醫,還是出外勤參與抗疫,鄒前福都和兒子商量,永遠都會得到兒子「淡定」的答覆:「我可以照顧好自己,你就放心去做吧。」
鄒前福說,兒子初中時看過一部電影,講述的是飛機失事後迫降島上,其中有一名醫務人員搶救了十幾個病人的故事,看完後感嘆醫務人員的偉大。他也曾帶兒子參觀醫院的核酸檢測實驗室,或許就是因為這些交流,他總能得到兒子的理解和支持。2月份,鄒前福在站好抗疫最後一班崗後,便馬上回歸到援滇隊伍。
今年6月,一年的支醫結束,考慮到當地新技術和新項目還不成熟,鄒前福主動申請在雲南再戰一年。鄒前福也有對兒子感到虧欠的時候,「沒辦法做飯給他吃、陪他去想去的地方,照顧他的學習和生活。」
鄒前福的愛人也是樟木頭醫院檢驗科的一名醫護人員。因工作忙,她只能周末做飯送到學校給孩子加餐。
如今,兒子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鄒前福說,兒子希望成為中國工程院的一名院士,所以高考志願填報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工科實驗班。此外,受父母感召,兒子也有志從醫,並填報了中山大學本碩連讀的醫學專業。
從小放手孩子養成自律
習慣父母忙碌立志從醫
母親陳如碧:市水鄉中心醫院採購辦公室主任、主管護師
兒子陳東正:廣東省理科468名,高考679分,曾獲全國信息學(計算機)競賽普及組、全國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一等獎
▲陳如碧和婆婆、兒子的合影
高考放榜的時候,陳如碧正在路上開著車,手機收到了兒子高考成績的簡訊。沒留意簡訊後面的排名,她還想著兒子可能考砸了。直到後來,陳如碧才反應過來兒子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績,「倒也不是特別興奮,因為他平時成績比較穩定,這次可以說是正常發揮。」
疫情期間,陳如碧曾支援醫院預檢分診、負責防控物資的採購。因為口罩等防控物資的採購需求量突然增大,加上貨源、價格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壓力,晚上睡覺時陳如碧都會夢到自己在搶購口罩。因為工作忙,陳如碧和愛人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照顧準備高考的兒子,都是兒子自己在家上網課、做午飯吃,碰到晚上要加班的時候,兒子只能叫外賣,甚至把外賣都吃膩了,「兒子都習慣了,很理解我們。」
陳如碧說,從小學開始就沒時間監督兒子的學習,但他十分自律,放學後會先完成作業才做其他事情,平時也能自己妥善安排學習時間。
陳如碧說,高考結束後,兒子的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的心理學,第二志願是中山大學的臨床醫學。可能是受陳如碧醫生職業的影響,兒子從小就對人文關懷感興趣,對他們和老人也十分孝順。
不管兒子選擇什麼專業,陳如碧都會跟他分析發展前景,讓他自己決定最後走哪條路。陳如碧覺得,高考並不是兒子人生中唯一重要的階段,希望他之後在大學也能多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不斷地豐富自己。
無法陪伴但重視引導
注重養成孩子閱讀習慣
母親周蓉:市婦幼保健院質管科病案室主任助理,兒內科副主任醫師
女兒吳文琪:廣東省文科313名,高考624分
▲周蓉和女兒吳文琪合照
剛知道女兒的高考成績時,周蓉內心有點「小激動」,甚至讓她有「淚目」的感覺。既有感動,更有對孩子的虧欠。
作為一名質量管理科和兒內科的醫生,周蓉十分關注孩子的營養問題。在女兒讀初中之前,周蓉因為要經常上夜班沒辦法全身心照顧女兒,便請一位親戚專職照顧女兒的日常飲食,養成了女兒良好的身體素質,幾乎沒發生過因為生病耽誤學習的情況。此外,周蓉還注重對女兒閱讀習慣的培養,家裡放了很多書籍。女兒讀小學的時候,周蓉工作太忙,白天便會送女兒到書店或圖書館看書,而她能在那裡待上一整天。有空的時候,周蓉和愛人會帶女兒到人文歷史濃厚的城市去旅遊,給她講講故事。「我們不可能守在女兒身邊,只能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引導她,讓她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獨立。」周蓉說。
周蓉從小生長在醫學家庭,她的女兒也深受這個大家庭的影響,感受到醫生的崇高與偉大,當幫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時女兒也會有成就感。有一年中秋節,周蓉在醫院上夜班忙個不停,連續處理了三個較重的急診,而女兒送月餅過來時也看到了她的辛苦。平時,周蓉都會和女兒聊聊工作上感人的事情,讓女兒了解到更多醫務人員的工作意義。
周蓉說,一開始女兒其實想學醫,由於對理科的物理學不擅長,分班時她只能選擇了文科。無論選擇哪門學科,周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的熱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女兒。
把孩子當做朋友去溝通
兒子從小獨立更懂照顧母親
母親劉肖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兒子張浩賢:廣東省文科338名,高考623分
▲劉肖英全家福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7月4日,高考前,兒子開始感到不舒服,結果第二天就發燒了。當時,身為母親的劉肖英十分擔心,特地請假陪在身邊給他吃藥、量體溫,所幸在高考第一天早上,他的體溫恢復正常,可以參加集體考試。雖然兒子高考發揮得不太好,但是成績出來的時候,劉肖英還是為孩子感到開心和自豪。
在婦產科工作,看到大人和小孩平安時,劉肖英會由衷地感到幸福。加班做手術是常事,因此劉肖英在照顧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時間安排方面還是有一定困難。反倒是兒子會經常到醫院來,給上夜班的劉肖英送飯。
考慮到陪伴兒子的時間太少,劉肖英更覺得自己要把他當成朋友去了解和溝通,而不是以父母的角色去要求他。在劉肖英的影響下,兒子十分獨立,且對醫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因為兒子學習文科,雖然對中醫感興趣,但最後還是填報了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在未來,劉肖英希望兒子能夠保持原來的學習動力,把專業學好。最重要的,不管是作為醫生還是母親,劉肖英都希望兒子能身體健康。
記者 李春燕 見習記者 陳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