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結束之後,工作坊成員們趁熱打鐵,及時反思。今天我們推送分享的「反思作業」來自順德杏壇中心小學劉倩靈老師。感謝劉老師的分享。教海無涯,共享是岸。江南一燭,願燭光照亮我,也照亮更多志同道合的您。
從觀課到議課,更懂你的心
秋天該很好,因為我們又走在教研學習的路上;秋天是很好,因為我們再次感受到了美麗課堂的震撼;秋天真的好,因為我們再次收穫了閃閃發亮的智慧之光!秋天的禮物是什麼?是一葉知秋、碩果纍纍,更是英語教育工作者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星期二工作坊上的兩節繪本閱讀展示課,不僅是英語老師對培養學生視覺素養的再次探究,更是老師將繪本閱讀教學向發展學生高階思維方向的大膽嘗試。課後,觀課老師就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效果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讓我相信從觀課到議課,我更懂教學的藝術了!通過細心聆聽每個評課小組的觀點,我把我的觀課感受分享如下: 一、本次的繪本閱讀教學面向的是四年級學生。兩位老師根據學情分析(即學生具有相對紮實的英語基礎,有較強的語言輸出能力)進而「想方設問」,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思維品質導向高階發展,所提問題除了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外,還體現了問題的目的性、情景性、啟發性和層次性。例如: (1)張老師在引入繪本時,他是這樣設問的:T: Eric likes picture books too. Today I have a picture book for you.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cover? 由於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運用 「 I can see…」 來回答。其中,更有同學就回答出老師最想要的回應之一 「 I can see the cover of the book Questions for Mum」。從而引入繪本的正式學習。 劉老師則在引入Sharp in the park時簡單直接,開門見山,如 「Today we will go to a park. Pup is in the park. (Look at the picture) I have a question. What else are in the park?」 (2)在閱讀Questions for Mum第6~9頁,從「扮成小雞的女孩、下蛋的母雞與媽媽在同一畫面對話」的情景轉換到「女孩手中捧著新生小貓咪」的畫面時,張老師是這樣設問的:Q1: Is a chicken a mammal? Q2: Is a cat a mammal? 這兩個雖然是很簡單的回答Yes或No的問題,但是對於第一次閱讀繪本的學生來說或許這並不簡單,因為mammal是一個相當高級的詞!坦白說,如果缺少繪本文字的描述 「 hatched from an egg」, 「grow inside from mother cat ’s body」,作為旁聽老師的我單靠這幾頁畫面確實並不能馬上反應過來mammal就是中文的「哺乳類動物」。 因此,張老師在第6~9頁關於繪本的提問是多麼的適時!簡單的問句可以迅速地引起學生對繪本高級詞彙的注意,同時由於不認識mammal一詞,學生就不得不更加細緻地閱讀文本,不得不仔細理解 「hatched from an egg」, 「grow inside from…」。於是便有了學生精彩的回答:「No. A chicken is hatched from an egg.」以及「Yes. A cat is a mammal. Because it grows inside his mother’s body.」 因為那兩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便基本能從書中獲取到本課的重難點內容 「any animal that gives birth to live babies, not eggs, and feeds its young on milk」(《牛津》釋義)。但我認為假如張老師能夠在教學設計中再增加一步「What does 『mammal』 mean in Chinese?」,然後給出中文選擇「A. 蛋生的;B. 哺乳類動物」,說不定能夠加強學生腦海裡的「英漢互譯」,深化對mammal一詞的印象,也同時讓學生學習到mammal一詞的學術性中文翻譯「哺乳類動物」而非「非蛋生的」,為後續的繪本解讀加強鋪墊。 而劉老師教學設計中所設問題體現出的情景性就更強了。例如,他把繪本故事的發展解構成四個部分——「起、承、轉、合」。每個部分根據情景提出以What來主導的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理解「是什麼」,輕鬆發展學生的視覺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 (3)提問的啟發性和層次性在張老師和劉老師的繪本課堂上表現得相當精彩。每一個問題都在「設疑」、「解疑」,環環相扣同時體現梯度。例如,張老師在閱讀繪本第14~19頁,幫助學生理解四個動詞時提出問題 「How do mammal mums take care of their babies?」 繪本閱讀後,為了升華繪本傳遞的溫馨親情,張老師播放了一段母親陪伴孩子長大的視頻,然後問學生 「How do you feel?」 那時我們觀課老師發現很多同學都陷入了思考,慢慢地才有幾個同學舉手回答,其中一個學生說「 I think it’s very touching.」 老師還接著問 「Do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your mum?」 回答的同學遲疑了一下,後來回答 「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for (應為to)my mum.」由此可見,當張老師的提問內容從閱讀理解遷移到學生的真情實感時,是一個學生從低中階思考到高階思維的過程。而在劉老師的繪本課堂上,劉老師讓學生進行讀前預測的教學設計讓我印象深刻,起到打開學生思維的作用。最後提出的 「Can you give a title for the story?」 以及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可謂因勢利導,學生能夠明確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我看來,在劉老師的提問引導下,學生把繪本理解了,快樂輕鬆地把繪本「讀薄了」。 二、情感教育逐步滲透。老實說,從我第一次聽繪本閱讀課時,我就認為繪本課有一個內核,那便是要把繪本的德育意義恰如其分地傳遞給學生。前者Questions for Mum 表達的是動人的母愛,後者Shark in the Park 表達的是「不輕信,要質疑,去求真」。在我看來,兩位老師在各自40多分鐘的課堂裡都做到逐步滲透德育,最後對繪本主題「提純」。 兩位老師紮實的專業素養和超強的課堂駕馭能力為我們津津樂道。但對於這兩節課我還想提一些小小的建議: 張老師或許可以結合TPR以及演的方法教授 「hold」, 「hug」, 「guard」, 「lick」, 「bathe」等詞,讓學生通過感官更加深刻感受這些動詞的外在意思和內在意義(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而劉老師的課或許可以讓學生朗誦時更加代入角色,最後能用小組表演的方式演繹繪本。這兩節課讓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老師們和學生們其實都未能足夠融入繪本的角色。根據四年級學生活潑愛玩的性格特點,如果在教學設計中加上「整體」或「片段式」的表演環節,我相信課堂會更顯活躍,同學們會對這兩個繪本故事更加難忘。 如果把這兩節課例分別比喻成一次旅行,那老師就是導遊,上課學生就是遊客,繪本內容就是本次旅行的風景名勝。而作為觀課老師,我認為繪本閱讀課堂上兩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就是最令人難忘的風景!然而,如果沒有評課環節,我不知道我錯過了多少風景?!所以,感謝田老師,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領略了英語課堂的美好風光!我相信,每次的觀課到議課,我更加懂每一個你了!讚賞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