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6歲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家長要注重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好的習慣可以伴隨著孩子成長,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好處。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家長們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別人家的孩子」到底都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在一些家長眼裡,別人家的孩子年齡雖小,言談舉止卻透露出強烈的成熟氣質,有些孩子的懂事行為,甚至讓有些大人都自愧不如。
欣欣的媽媽李女士在周末帶著欣欣回了一趟老家。回去之前,李女士本以為自己在城裡生活,給欣欣提供的一切也都是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所以對于欣欣的教育,李女士也一直是很有自信的。可是,回老家的這天晚上,就讓欣欣媽媽改變了自己的這種想法。
在飯桌上,欣欣真的是「無肉不歡」,飯桌上的其他菜,欣欣看都不看一眼。一雙眼睛直盯著紅燒肉和排骨。其實,在家裡的時候,欣欣也是這樣挑食——不吃蔬菜,只鍾情於肉菜。李女士也多次勸過欣欣要營養均衡,不能一點蔬菜也不吃。
但是,欣欣每次都是左耳聽,右耳冒,從來不把媽媽的話放在心裡。多次勸說無果之後,李女士也漸漸地放棄「掙扎」,甚至在自己家的飯桌上,也減少了蔬菜的影子。這樣的做法更加助長了欣欣只愛吃肉的壞習慣。
在自己家裡的時候,這倒也不是什麼大事,可是沒想到這一出門,欣欣的壞習慣一點也沒收斂,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甚至自己把青菜推到一邊,把肉菜拉到了自己的面前,自顧不暇地吃了起來。這讓李女士面子上掛不住了,第二天一早趕緊帶著欣欣回到了自己家裡,同時,她也開始反思對欣欣的教育問題。
1.家長自身的陋習影響孩子的習慣養成
對於一些成年人來說,也存在著很多難以改掉的習慣。當他們成為家長以後,這些壞毛病很有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幼兒們對於外界沒有過多的接觸和認識,他們接受信息的大多來源於父母,而促使他們做出行動的直接來源就是模仿。所以,家長自身的習慣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2.孩子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
0到6歲的幼兒受到年齡的限制,缺少人生經驗。不能夠依靠自己的閱歷得到衡量利弊的標準,所以他們只能靠表層的東西來判斷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想要或者不想要。比如,在蔬菜和肉的對比下,大多數孩子都會選擇肉類,因為味覺上蔬菜沒有肉好吃,但他們卻不會考慮到蔬菜中也含有我們人體必要攝入的營養元素。
3. 家長教育方式的錯誤性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缺少耐心和恆心,像上文中提到的欣欣媽媽一樣,在面對孩子已經養成的壞習慣的時候,沒有堅持制止,而是選擇了放任不管。這樣「散養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壞習慣變本加厲,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最後想要改正也會越來越困難。
1. 家長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導
在孩子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家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孩子而言,來自家長的教育是學校和社會都無法比較和取締的。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家長必須做到適當的引導,比如,在孩子挑食不吃青菜時,家長要用幼兒可以接受的方式和語言,耐心的給孩子講述挑食的危害和蔬菜對我們身體健康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2. 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因為自己看似最平常的行為很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養成。所以,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到好習慣的前提下,首先要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一位合格的父親或者母親所應該做到的事情。
3.運用有效工具書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簡單的口頭教育並不適用於幼兒時期的孩子們,過多的語言教育會令孩子產生疲憊感,久而久之,甚至會在孩子心裡滋生出反感的情緒,從而導致家長苦口婆心的教育反而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利用有效的教育工具來幫助自己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小腳鴨繪本》是一套專門為幼兒編寫的優秀兒童好習慣養成繪本,一套共有十冊,分別包括了:《玩具要回家》、《我愛洗澡》、《我不挑食》、《我講禮貌》等十個睡前小故事,繪本採用採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故事,旨在通過幼兒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所以,父母應該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視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在兒童繪本的幫助下,更好的養成使幼兒終身受益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