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一定會輸

2020-12-15 古言文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這部電視劇,裡邊劉奶奶的一句話讓我至今刻骨銘心:「年輕的時候,都以為人生很長,其實人生很短,最棒的是不後悔,最難的是不遺憾。」確實是,年輕的時候總以為餘生很長,還有大把的時光可以揮霍。有一天當你回頭看著從前的一切時,你會發現,餘生真的很短。

短到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年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十歲三不比

顧名思義,人到四十歲的時候,有三樣東西不去跟別人比較,究竟是哪三樣呢?

不比出身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永遠都不要去和別人做比較。尤其是在年到40歲之後,不論在家庭還是在事業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不論日子過得好壞,也都是你靠自己取得的成績,這個時候再去跟別人比出身,難免會讓人笑話。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過著各不相同的日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其實是毫無意義的,而且,人在跟別人進行比較的時候,一般都不會比誰更厲害,而是比誰更慘一些,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或許,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你眼中那個比你慘的人,可能未必真的慘,人有時候對自己都未必完全了解,更何況對別人呢?

愛拿出身跟別人比較這本身就是一種十分幼稚無能的表現,40歲已經步入了一個應該成熟穩重的年紀,如果還去做這種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只會讓別人更瞧不起。

不比子女

這是很多父母都會做的一件事情,「你看誰誰家孩子,人家考試考了第一名」、「你看誰誰家孩子,今年又拿了多少獎學金」、「你看誰誰家孩子,今年給他爸媽領回媳婦來了」,不論子女處於什麼年紀,父母總是能拿出一點來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較。

當然父母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勵督促自己的孩子,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可能對某些孩子會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這種方式更多的是打擊。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

當你年過40的時候,更應該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這個時候更應該做的是發掘他身上的閃光點,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讓他變得更加自信上進。

不比金錢

我們常說一句話:「人比人,氣死人」。40歲其實自己已經有了一些積蓄,事業也穩定了下來。但也到了用錢最多的時候。找準自己的位置,踏踏實實幹事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的職業不同,貢獻不同,所得到的報酬也會有所不同,這是沒有可比性的,也完全沒有必要去比。起不到任何作用,反倒搞得自己整天鬱鬱寡歡,垂頭喪氣,工作不積極。甚至搞得人際關係也變得十分緊張,這是很不成熟的做法。

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你應該做的是撐起這個家,少一些盲目攀比,多一些穩重踏實,生活不會虧待你的。

五十歲三不親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到50的時候,不和這三類人親近。我們一一來了解。

不親勢利眼

50歲其實已經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紀,可能有很多人曾經因為你位居高位而巴結你,現在你也快退休了或者已經退休,這些人就會慢慢的遠離你。其實完全不必放在心上,看清並儘早的遠離這些人,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勢利眼。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就是很現實的社會狀況。我們只要珍惜好身邊那些無論你貧富貴賤,都願意真心幫助你,陪伴你的人就可以了。

不親愛財之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凡事都只考慮利益,不考慮公平與正義,也不去考慮這件事到底是否正確,這樣的人是應該遠離的。我們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愛財這本不是錯,但如果眼裡只有錢財二字,那便是一種十分小人的表現了。

一個人可以為了金錢與利益去做一件事,那他就會為了利益去出賣一個人。人過50,已經不再需要去跟這些人爭鬥什麼了,回歸到平淡的生活中,也不需要靠金錢去跟任何人維繫感情。照顧好家人與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才是最重要的。

不親薄情寡義之人

薄情寡義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十分常見的,這種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他自己犯錯的時候,還會笑著跟你賠禮道歉,但其實內心根本不把你當回事,道歉只是走個過場而已。之後還是會我行我素,不把你放在眼裡。

而且,這類人不懂得感恩,就算你對他很好,他也會覺得這就是你應該做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更不會感激你。在他們眼中,利益是第一位的,在與別人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一副笑呵呵的樣子。一旦有利益在前,他們就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甚至拉幫結派,去搞一些小動作。

我們在到了50歲的時候,對於這種唯利是圖,薄情寡義之人,也沒有相處的必要了。這種人只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過客,不值得我們去親近他們。

小編有話說

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是真的很短。不同的人生階段,總會有一些新的人生感悟與體會,也正是這些收穫,讓我們的內心不斷的成長與豐盈。不論我們現在正處在什麼樣的年齡,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珍惜身邊人,不要跟那些小人糾纏,因為你輸掉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心情、感情與品位!與其把時間浪費在他們身上,倒不如用來享受生活!

相關焦點

  • 中年人應該看看,「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是什麼意思?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說明中年時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據說中年人應該看看這句話——「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一、老話說得好中國的歷史起源最最最真實的情況已經無人知曉了,不過那些有跡可循的事情依然會流傳下去。有些流傳度比較廣,所以人們知曉的程度比較廣。
  • 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老祖宗的告誡要多看看
    四十歲有三不比,而五十歲有三不親,這是農村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很好的告訴了四十歲和五十歲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簡單的俗語背後,其實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四十歲有三不比:1.不比錢財四十歲,人到中年,到了這個時候也是上有老人贍養下有孩子撫養的歲數,生活中就要沉得住氣。
  • 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
    文/綰九農村俗語:「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指的是哪三不?在城市中生活久了,總覺得一切來得那麼容易和便利,生活是方便了,心靈上卻多了份空虛和浮躁。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觸手可及卻又那麼的遙遠,耳邊好像又迴蕩著朗朗上口的民謠和俗語。記得支書爺爺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俗語,讓我這麼多年都記憶憂新的是"四十望財三不比,五十望人三不親"。對於這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有句俗語:「四十歲三不比」,到底是什麼意思?
    年輕的時候還好,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調整心態,那就太不應該了。 農村有句俗語:「四十歲三不比」,到底是什麼意思?古人把我們人生的各個時間段賦予了不同的意義。比如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人生的三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段。
  • 別和小人糾纏,因為你會輸
    哪怕是遇到了小人,也放過他吧,否則輸的人總是你。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放過別人的時候,其實是放過了自己。你糾纏的一切,不過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你喘不過氣來...「冤冤相報何時了」,聰明的人都不會和小人糾纏,因為真的是浪費時間。我的朋友愛民,在一個小家具廠上班。有一天早晨,他騎摩託上班,走到一半才發現,摩託車輪胎被放氣了,他知道,十之八九是住在樓上的阿秋幹的,因為阿秋和他曾經有過節。從此,他常常跟蹤阿秋,要找到阿秋的「幹壞事的證據」。當然,跟蹤幾天之後,發現阿秋真的很壞,還有小偷小摸的行為。
  • 農村流傳一句話,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古代人民總結出來的,但是在農村也有一些老人們總結出來的俗語,很多俗語也留到了現在,它們反映的正是不同年齡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追求,細細品味就覺得老人們說的話非常有哲理,老人們常說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四十望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有道理嗎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和目標,年輕的時候可以瘋狂,可以犯錯,因為你有資本,你要怕。但是步入中年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拖家帶口,一家子的重擔大都擔在你的肩上,不容許你犯錯誤。有些人很虛榮,很喜歡攀比,我們的老祖宗針對這種情況,給出了建議,是這麼說的:「四十旺財不比三,五十望人不親三」,啥意思?
  • 別和小人糾纏不清,因為在這4個方面,你會輸得一塌糊塗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對待小人不得罪、不親近,最好的辦法就是敬而遠之,時間是用來享受並不是浪費在小人身上與小人糾結的,雖然表面贏了小人,實則卻輸了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別和小人糾纏不清,因為在這4個方面你會輸得一塌糊塗。
  • 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說的是什麼呢?
    導語:在農村,這句俗語「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是什麼意思呢?裡面又有什麼道理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生活在農村的大家有聽過多少的俗語呢?很多人在自己家的爺爺奶奶的嘴裡是否都有聽過這樣那樣的俗話呢?這些話或許是老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或許是他們對某些生活現象的描述。
  • 四十歲之前別沒錢,四十歲之後別有病,你過上這樣的生活了嗎?
    生活常常不懷好意地給你開玩笑,「四十歲之前別沒錢,四十歲之後別有病」,相信這樣的生活狀態只有少數一部分人能夠得到吧?年輕時聽著前面半句挺傷感的,卻對後半句沒什麼感覺,步入中年對前面半句感到無奈外,聽到後半句簡直更是悲從中來!
  • 四十歲以後,別和這四個人「較勁」,不然,你就輸了!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歲之後,應該明白人生。
  • 老人常說:「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啥意思?
    農村現有一句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是老一輩想要給下一代的忠告,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般情況下,來到四十歲就是一個衰老的節點,每個人來到這個年紀,該經歷的也都經歷完,人生也算是走了大半程。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四十歲的年紀,不跟別人比較三樣東西,五十歲的時候,不跟三種人親近。分別指的是哪三樣東西和哪三種人,下面就來了解。
  • 四十歲的女人好尷尬(一)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放在這個年代來看,也許三十多歲的女性確實能在事業上有所立,五十多歲的女人也能懂得知天命而不去強求,而女人四十多歲卻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年齡,真正能做到不惑的並不多。現在物質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女性在吃喝上都非常講究營養搭配,注重養生、保養,穿著時尚、趨於年輕化。許多四十來歲的女性稍微打扮,你說不足三十人家也信。
  • 易經忠告: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很有道理
    易經給後人的忠告: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易經給後人的忠告: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時間永遠不會停止,它一邊在慢慢地流逝著,看似與我們沒有什麼聯繫。
  • 真正的大格局者,從來不與小人和傻瓜糾纏
    文|凌小麥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在這個世界上,明事理的人不少,但小人和傻瓜也很多。生活中有很多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發生地,倘若你越是在破事上糾纏,生活就會越來越糟。人最無用的事情,就是在爛事和爛人糾纏。面對小人和傻瓜,你是沒辦法和他們講道理的,因為他們做人沒底線。一個人遇到的小人和傻瓜一直糾纏,不僅不會把他們趕走,反而會越陷越深。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小人和傻瓜的爭論上。
  • 什麼是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
  • 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到五十,莫理二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在世,不過彈指一揮間,眨眼已到不惑,知天命的年紀。這個時候,心態發生改變,人也是越活越通透。正如老祖宗所言: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到五十,莫理二人。
  • 人生: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
    人生: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有人說: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六十歲活輕鬆,七八十歲就成無價之寶。一個人,如果你想要有所作為,如果你想擁有屬於你的事業,那麼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有價值。如果一個人物有所值,那麼我們的價值就會到來。當價值來臨時,我們會很容易升值了。在單位中,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努力工作並學習我們自己的技能。一個人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那麼,這樣的人是一個非常值錢的人和一個有價值的人。
  • 什麼是真正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三十立心,四十不惑,五十看開
    △明白了責任 四十歲,誠然已經沒有那麼多機會給你試錯,這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心態平常,活得舒坦 大多數人,五十歲的時候,人生軌跡已經趨於平穩。 經過五十年的歷練,沉澱下來一個淵博的靈魂,成就一個豐富的自己。 作家賈平凹說,「五十歲之後,最好的活法就是六個字。」 △想開 風霜雨雪,到了人生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