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群眾》雜誌2020年第5期刊發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署名文章:以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以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楊志純
公共文化服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圍繞更深層次推進「社會文明程度高」,完善先進文化引領制度機制,加快建設「三強三高」文化強省。站在「中國之治」邁向更高境界的嶄新起點,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聚焦高品質產品、高效能陣地、高水平治理,紮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更好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產品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更加注重追求生活上高品質。我們要主動順應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升級新變化,努力提供更多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
持續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推出更多的文藝精品,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必然要求。近兩年來,我們提出並落實對藝術工作者、對藝術創作規律、對藝術工作者辛勤勞動「三個尊重」,建立完善財政投入、院團激勵、人才培育「三項機制」,特別是去年扶持精品劇目12臺,對藝術精品創作經費支持突破1個億。
圍繞助力構築江蘇文藝精品創作高地,我們將深入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完善激勵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機制,重點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創作,扶持推出像蘇劇《國鼎魂》、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等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
同時,及時抓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創作,繼續為基層院團優秀劇目、優秀美術作品和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搭建展演展覽省級平臺,精心辦好江蘇省優秀美術家系列展、傅抱石杯·中國畫作品雙年展等品牌藝術活動。
充分激發群眾文藝創作活力
堅持思想性、藝術性、群眾性相統一,發揮參評全國群星獎和評選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的引導帶動作用,完善群眾文藝創作機制和專業文藝幫扶機制,培養更多鄉村文化能人和群眾文藝團隊,讓群眾文藝創作活力充分迸發。
利用各級文化館(站)等群眾文藝陣地,組織舉辦藝術普及、藝術培訓和文藝志願服務活動,讓文藝的種子在城鄉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群舞《這麼近那麼遠》
注重優化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配置
圍繞助力鄉村振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施「萬場文化活動進農村」工程,開展戲曲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行動,尤其是組織更多獲得國家和省級大獎的文藝作品走上「鄉村大舞臺」,推動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從城市走向農村。
深入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利用流動舞臺車、文博展覽車等開展流動文化服務,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共享城市優質公共文化產品。
探索建立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雙向流動機制,發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搭建節慶文藝匯演、非遺和傳統技藝展演展示等「農民進城曬文化」平臺,推動鄉村文化走進城市社區。
建設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從全覆蓋向高效能轉變,讓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空間。
重視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作用
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十百千」示範工程,重點扶持10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100個鄉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00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建設,推進設施標準化、服務網絡化、運行一體化、參與便捷化,以精準有效扶持促進整體效能提升。
作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的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江蘇省文化館等,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做到閉館不「打烊」,通過新媒體和虛擬實境等途徑,推出精彩的線上看展、觀演、閱讀項目。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作為省政府保障民生實事項目的送戲、送書、送展覽等文化惠民工程,已連續實施多年。今年我們將加大文化惠民資源整合力度,以省、市、縣聯動方式統籌各類文化進鄉村活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提升影響力。
堅持文化評獎與文化惠民相結合,繼續實行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開門評選,組織參評作品惠民演出和獲獎作品集中展演活動,努力實現「上萬觀眾進劇場、千萬觀眾在線上」。
堅持文化消費與文化惠民相結合,總結推廣南京、蘇州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經驗,組織舉辦文化消費季等惠民活動,採取政府補貼劇目演出等惠民措施,培育、引導、激發文化消費潛力。
「走基層進鄉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動
著力拓展文旅融合新陣地
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做到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讓旅遊更有「詩意」;用旅遊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
重點是圍繞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客共享」,探索開展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拓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旅遊服務功能,打造「一站式文化藝術旅遊線路」;推動文化資源和文化惠民服務嵌入旅遊景區、旅遊線路、旅遊公共設施,搭建「遺產+旅遊」融合平臺,把更多博物館、非遺傳習所和創意基地、古籍展示館、考古遺址等納入旅遊線路。
實現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務治理
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落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和功能配置標準,研究出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的政策措施,以完善制度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
繼續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市級文化館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力爭推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按照供需對接、內容豐富、管理有序、群眾滿意的要求,研究制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服務標準規範。
完善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扶持激勵機制,建立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效能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將「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次數」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的監測和考核指標。
加強國家和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管理,在建立文旅融合發展機制、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機制、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的「江蘇樣本」。
南京博物院
完善公共文化供需精準對接機制
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採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服務模式,利用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採購大會,搭建供需雙方的開放平臺。
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性和適應性,重點是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加強數字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資源建設,實施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等合作項目,促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今年上半年,我們還將建成集智慧服務、行業管理、數據分析於一體的江蘇智慧文旅平臺,重點打造「江蘇文旅在線超市」,提供便捷優質的數字文化服務。
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
健全文化志願服務體系,成立江蘇省文化志願服務總隊,鼓勵文化志願者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帶頭人結對共建,通過「送、種、育」等方式,建設「農民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
把城鄉、社區作為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點,廣泛開展「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更好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注重發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帶動作用,扶持引導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涵育營造文明鄉風,做大做強基層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