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從負債度日到吃喝不愁 嶽西一貧困戶過上幸福生活

2020-12-18 安徽網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嶽西縣黃尾鎮平等村竹山組青山叢林中,一棟三層紅瓦白牆的樓房裡,45歲的汪秀一家過著幸福的小康生活。從破屋到小樓,從負債度日到吃喝不愁,從出門羊腸小道到小車開進家門……回想起生活經歷,汪秀滿懷激動,「家鄉日新月異,沒多少年功夫,生活就徹底翻身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苦日子不知何時是盡頭」

作為村裡的貧困戶,汪秀的今天是來之不易的。丈夫馮夏祥從小是個孤兒,因為老實勤勞,贏得了汪秀的芳心。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兩人成婚時,家裡一貧如洗,只有幾間千瘡百孔的土坯房,還欠有 4000元債。「那個年代的4000元錢,對於一個山裡農民來說,是個可怕的數字。」當時的汪秀不知道苦日子何時是個盡頭。

為了還債,婚後汪秀和丈夫雙雙外出務工,由於沒有技術,在東南沿海幾個城市轉了一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得返鄉務農。好不容易還完了債,有些積蓄了,但家裡的破房實在沒法住下去,夫妻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2012 年建成一棟三層 200 平方米的樓房。這下,家裡又欠下 10 多萬元的債務,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務工還債。

「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4 年,嶽西縣脫貧攻堅進入決戰階段。因為家裡底子空,兩個孩子讀書,經濟負擔重,汪秀家進入村裡貧困戶名單。根據精準扶貧、精準施策的要求,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醫療扶貧等一攬子扶貧政策如陽光雨露般惠及貧困戶。從此,汪秀家的生活進入幸福模式。

「作為一個農村人,別的我不會,養豬養雞還行」,一有鎮村幹部上門,汪秀就這樣說,「貧困戶不是什麼光榮的事,自從上了貧困榜,我就想方設法掙錢,希望早點脫貧。」10 年前,汪秀就想辦養殖場,但礙於資金不足,只能是想像而已。現在,在鎮、村幹部的指導幫助下,有了產業獎補資金的支持,她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在自家後山上圈起了一塊空地發展養殖產業,2015年養雞、鵝達1000多隻。而兩個孩子讀書,享受到很多教育扶貧政策,基本上不用家裡掏太多錢。如今,汪秀生活不算富裕,但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線卻綽綽有餘。她的養雞場逐年擴大規模,2018 年賣出 1000 多隻雞,山上4 畝茶園一年也能賺 5000 多元,自己種的蔬菜也經常拿出去銷售。

零零整整拼湊起來,汪秀在家一年能掙到幾萬元,加上丈夫的打工收入,現在全家一年的收入超過10萬元,早就甩掉了貧困帽子,也還清了債務。開年後,她還準備再擴大養殖規模,建一個能接待休閒度假的生態農莊。

徐進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六喬

相關焦點

  • 【新春走基層】衡陽市集兵鎮:貧困戶危房改造 圓新房夢過幸福年
    新春時節,記者走基層時發現,湖南省衡陽縣集兵鎮黨委政府通過大力實施危房改造,保障了貧困戶的居住安全,讓他們圓了新房夢,過上幸福年。   節日期間,記者來到集兵鎮松桂村貧困戶成兆帥家,他正在家削紅薯,打算炸紅薯糰子。「從來沒想過自己也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住進來感覺可舒服了。」成兆帥說起房子時,臉上堆滿了笑容。
  •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13:37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08:58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上五點,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還在沉睡中。此時,村民紀道明家裡的燈已經亮了,連續16年,老紀每天要準時起來給妻子做早飯。
  • 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④︱新時代的畫面美不勝收
    「新春走基層」活動近尾,我們約請記者小結「走」的感動、體會和心得,銘記「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起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砥礪奮進和磅礴力量……走到湖北大巴山中——盡職盡責幹事 方能不負芳華從幕阜山區的扶貧一線
  • 新春走基層丨房子翻新,水泥路到家,村裡「貧困戶」成了「萬元戶」
    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昔日窮山村,今朝幸福園
    當地曾流傳一句順口溜:「沈橋畈,邱家山,光棍出來一大班。 」說的是沈橋村因為貧窮落後,外地姑娘不願意嫁進來。臘月二十八,記者來到該村卻聽到新的順口溜:「開個轎車不算富,哪村都有好多部」「好山好水好沈橋,樓房建在半山腰」。前後變化咋這麼大?記者走村入戶來探訪。  山連著山,路連著路。在沈橋村村部附近的一家商店門口,因為車輛太多,發生了短暫的交通堵塞。
  • 人民日報新春走基層 雙腳丈量時代筆墨記錄變遷
    新春時節,本報記者深入基層,觸摸前進中國的脈搏和律動,用筆墨和鏡頭描繪、捕捉人們生活的變化,反映群眾最真實的幸福與願景……在採訪中,記者也收穫了不少感悟和體會,現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作為記錄時代的新聞人,沉下去,分享他們改變生活的喜悅,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不斷前進的社會賦予的特別榮光。   這,或許是2016年新春走基層,給一個普通記者帶來的最大正能量。
  • 新春走基層產業增收 醴陵橫江村付展宏圓了三代脫貧夢
    「新時代 新夢想」湖南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走進醴陵橫江村。 紅網時刻記者 王詩穎 陳彥兵 醴陵報導 今年48歲的付展宏是醴陵市橫江村的村民,他的前半生都被貼上了「貧困戶」的標籤,2017年下半年,付展宏達到了脫貧的標準,籤下脫貧申請書的那一刻,付展宏淚流滿面,「我終於不是貧困戶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過上更好的生活。」
  • 「新春走基層」武山:秧歌扭出幸福年
    每日甘肅網武山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劉東亮 通訊員關招宏)在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以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傳統活動,慶佳節,鬧新春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後來政策不允許了,破壞環境。」1990年,陸忠家懷揣著借來的50塊錢,坐火車到廣東打工;到1995年,已有100多個侗寨鄉親跟著他一起南下務工。但這麼多年,蝦團村依然貧困——1030人的寨子,2014年經精準識別,有貧困戶74戶312人。「村裡沒長久產業,全面脫貧難實現。」
  • 深入基層收穫感動——新華社"新春走基層"記者感言
    春節即將到來,在甘肅舟曲災區,孩子們跟著家長上街買年貨,穿上新衣服和小夥伴玩耍,歡樂地迎接春節的到來。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 從1月25日到2月17日,120多名新華社記者,兵分88路,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新春走基層」採訪報導活動。在體察民情、傾聽民意、傳遞民聲的同時,自己也收穫了人生百味。以下是「新春走基層」部分記者從基層回來後的感言。
  • 新春走基層|桃花溪旁種桃樹 「九分山水」讓全村脫貧
    編者按:把鏡頭、話筒、文字對準基層,講述更動人的基層故事。「新時代 新夢想」2018湖南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2月2日啟動。   紅網時刻記者 王詩穎 陳彥兵 郴州報導   距離縣城12公裡、海拔1200米、上世紀90年代才通公路……桂東縣青竹村的劣勢如此明顯,有些老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貧窮似乎也理所當然。但當記者到達青竹村時,見到的卻是一幅新的農村畫卷,千畝連片的黃桃林,寬闊的瀝青公路,一棟棟青瓦白牆的村民住宅都展示著現在的美好生活。
  • 【新春走基層】民權趙洪坡: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
    說話間, 三三兩兩的村民駐步插話,「現在哪家還愁吃穿,但像俺村這樣漂亮的,這方圓十裡八村沒比的。」   置身趙洪坡,人與景,一鬧一靜相映成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赤紅大字奪人眼目;三兩成群的老人和小孩悠閒地走在民俗風情步行街上,不時地環顧著宣講牌上的宣傳語;鄰村前來串親戚的客人漫步醉湖,羨慕的眼神難以掩飾……   2017年,花園鄉為打造「集生態、旅遊、採摘、民俗文化特色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發展生態採摘園224畝,硬化3條主街道、14條小巷,新裝路燈60盞,並建設了7個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綠化微地形和洪坡醉湖綠化帶
  • 新春走基層 平安幸福過大年 安心年|春節裡,老人長護險照護「不...
    一聲「新年好」之後,胡明芬便忙開了,用溫水為87歲的張阿婆擦身、給老人曾經粉碎性骨折過的右腿敷藥膏,還要用紅花油塗抹小腿。一個小時後,她又迅速騎上助動車趕往下一家,去護理另一位老人。長寧區頤家護理站站長張超說:「春節裡,老人護理不打烊,這是我們對剛需老人和他們家庭的承諾。」在上海,這樣的為老助老服務全年不間斷,已經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
  • 「新春走基層」中國更多鄉村貧困人家藉助健康扶貧措施過上更美好...
    過去這裡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由於嚴重缺水,村民要走很遠的路挑水喝。村裡老人範文寶今年75歲,他說,「現在村裡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那時候村裡沒水,上山那邊馱水去,一趟5裡(2.5公裡)地吧,起五更馱水。1978年,我們第一戶搬到這裡,離公路近點,交通方便。到外頭不用馱水了,減輕了人的體力負擔了,出去人們打工也能打上工,(生活)改善了,慢慢好起來啦。」
  • 「新春走基層」新春送去「全家福」,照片定格「大團圓」!
    新春佳節送溫暖,為貧困戶送去米、面、油以及慰問金,那是常事,但你聽說過為貧困戶送全家福嗎?最近,賽罕區開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之「文藝助力脫貧攻堅 贈送全家福」活動,就把全家福送到了貧困戶家中。一張全家福,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刀刃上的貧困戶來說,那還著實有些奢侈,更多的時候他們能省就省。賽罕區榆林鎮蘇木沁村的郭大娘就是抱著這樣的心理,所以照不照都一樣不是嗎,並且安慰自己,「想也想不起來,年年不就這樣的。」當賽罕區攝影家協會的攝影師敲開他家,簡單的問候並且告訴她來為他家照全家福之後,郭大娘立馬就高興的同意了。
  • 小指過三關,不愁吃喝穿」
    古代文化中看相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到看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長相,其實古人的看相不僅僅是長相那麼簡單,還包括了手相,骨頭以及言談舉止。總的來說,古人正兒八經的看相絕非簡單的以貌取人,當然,真正會看相的人確實鳳毛麟角,加上江湖術士大行其道,說句十有九假也毫不為過。
  • 【新春走基層】三都澳的「海上郵遞員」
    三都澳是我國大黃魚養殖的主要區域,漂浮在海上的漁排小屋就是漁民的家。石進全是這裡唯一的海上郵遞員,周邊2000多戶漁排人家,還有4座海島上的8個村子,都由他負責。  三都澳被稱為「海上浮城」,數量眾多的漁排組成了迷宮一樣的水道。太陽的位置,海島山頭的形狀,潮汐流水的方向都是石進全行進的坐標。  石進全送的包裹,大到乾衣機,小到零食;養殖用品,孩子的玩具,五花八門。這條海上郵路,不僅改變了漁民們的購物習慣,也方便了他們的生活。
  • 新春走基層丨老「牛」拉車:推著「佛系」貧困戶往前走
    他戴一幅黑框的眼睛,髮際線略微上移,話不多,走路速度倒很快。見到記者一行,老劉還有幾分靦腆,沒等寒暄就直奔主題,要帶記者到村裡看看新變化。 荷鳴村屬衡邵乾旱走廊地帶,村民祖祖輩輩生活用水靠人力搬運,生產用水靠柿竹水庫和水塘。「有些貧困戶住得離水井太遠,家裡又缺乏勞動力,只能喝水塘裡的水。」水塘裡的水未經淨化,村裡好幾個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都身患結石。老劉推測,「怕是跟飲用水健康脫不了干係」。 解決水源問題成為老劉的心頭大事。2016年9月,老劉帶著扶貧工作隊,拉上村民代表們開了個會。
  • 福地溫暖行,執筆畫浮沉——「溫暖中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
    2017年1月10日至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溫暖中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在福建省部分地區展開。來自全國的54名網絡媒體記者走向春運一線,來到田間地頭,深入海島漁村,圍繞八閩大地上的溫暖事跡,講述了一個個鮮活樸素的感人故事。   歷時7天,行程近1500公裡,網媒記者們在十分緊湊的行程中完成了所有採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