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房子翻新,水泥路到家,村裡「貧困戶」成了「萬元戶」

2020-12-20 海報新聞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時間:2020年1月20日(農曆臘月二十六)

地點: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松竹店村

記者:劉大帥

「如今的生活比之前好的太多了,不僅房子翻蓋一新,有了像樣的家具,而且還找到了致富之路,日子越過越紅火了。」1月20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松竹店村,見到了該村已脫貧的村民王家議,他這樣評價當前的生活。

松竹店村作為濟南市級貧困村,有貧困戶11戶,貧困人口18人。曾經的松竹店村,村莊破落,房屋陳舊,垃圾遍地,汙水漫流,土地產出收益不佳,村集體也沒有任何收入。松竹店村委著眼於貧困人口脫貧和村集體增收兩個基本點,採取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和服務場所建設、強化產業扶貧、加大貧困人員幫扶的措施。經過三年奮鬥,現均已脫貧,不少貧困戶收入也相當可觀,成為了名副其實成了「萬元戶」。

曾經屋漏連陰雨,如今房子翻蓋成「新房」

「之前一下雨,屋頂就漏雨,而且一連好幾天,屋裡得一直放著水盆接水。」在村民王家銀家中,他指著屋頂告訴記者。然而現在卻不復當年的景象。2019年,松竹店村委給王家銀的家進行了翻新,吊了新的房頂,屋頂也重新做了防水,牆麵粉刷一新,還給他置辦了新得床、衣櫃、茶几、沙發、電視等家具。其實不僅僅王家銀一家,松竹店村委幾乎給每家貧困家庭都進行了房屋的翻修和庭院整治。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這是曾經的松竹店村的景象。要想富先修路,在該村第一書記趙仲寧的帶領下,松竹店村實施了「村村通」、「戶戶通」工程,三年硬化道路2萬多平方,讓村民走上平坦寬敞的「致富路」。今年又通過人居環境提升,幫助無能力的貧困戶把水泥路修進庭院,通到屋門口,讓所有的村民實現「雨天不沾泥」的出行夢想。

2019年,松竹店村實施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幫著8戶貧困戶硬化好院內道路,修繕門窗,整理室內電路,更換了液晶電視。此外,村子也不斷的進行村莊環境改造提升,種植各類綠化苗木600餘株;整理路基,清理垃圾,完善保潔制度和措施;進行村莊亮化、美化,松竹店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好了,日子過得就更加的舒心和順心了。」王家銀告訴記者。

光伏發電+土地流轉,扶貧實現「輸血」變為「造血」

「2017年,村子建成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截止目前已累計發電18.5萬度,累計收益18萬元。」在趙仲寧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村子內的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所在地。記者看到,光伏發電裝置前後依次排開,在冬陽照射下十分醒目,而這也成為了松竹店村的「搖錢樹」。

光伏發電項目讓松竹店村有了穩定的收入,但僅一項還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松竹店村還以村委成員為骨幹成立種植合作社,發揮傳統種植優勢,引進穀子、紅薯等雜糧優良品種,擴大各類雜糧種植面積到700餘畝,提高種植技術,增產增收;在種植丹參、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的基礎上,引進優良桃樹品種,擴大經濟作物種植規模,累計種植各類經濟林木200餘畝。

同時,流轉土地70畝,外包荒山300畝,發展種養殖經營;與樂羊羊食品有限公司、郭府酒業、天鼎惠食品有限公司、富群商業等幫扶企業開展勞務用工合作。此外,還將扶貧資金25萬元投資到濟南廣盛源生物製藥有限公司,每年集體可得3萬元投資收益分紅,從而初步實現了變「輸血」為「造血」。

收入提高成「萬元戶」,「貧困村」立志成為「小康村」

「2019年,我們松竹店村人均達到萬元以上,基本上各個都萬元戶。」趙仲寧告訴記者,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為了真正讓貧困戶脫貧不返貧,松竹店村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主業主責。

「我們開展了『心願驛站』積分活動,通過定期給貧困戶家庭打分,提問當前的扶貧政策,讓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趙仲寧說,這讓貧困戶熟悉了政策,得到了實惠,更激發了自身發展動力。

同時,松竹店村還為9戶貧困戶辦理了低保。設立村內服務管理公益崗,讓6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有穩定的收入;開展孝善扶貧,成立孝善扶貧理事會,讓符合條件的老人得到贍養和補助。據統計,2018年度松竹店村貧困群眾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2019年人均達到萬元以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並實現收入穩步增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今年我們將繼續將扶貧工作進行到底。」趙仲寧說,2020年計劃給村子建一個7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廣場,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開展進村道路的綠化,建設美麗新農村,繼續壯大村集體收入,探索更加有效且適合松竹店村的致富道路,讓「貧困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相關焦點

  • 【新春走基層】衡陽市集兵鎮:貧困戶危房改造 圓新房夢過幸福年
    貧困戶成兆帥一家在新房內準備過年的食材。 貧困戶伍學林一家三口在新房前合照。   紅網時刻2月10日訊(記者 汪衡)黃牆青瓦,或隱或現山水間,留住了鄉愁。時光流逝,歲月輪迴,部分老屋成了危房,難以承載歷史的記憶。
  • 新春走基層丨搬遷村裡的「幸福年」
    康平村是右玉縣威遠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後建成的一處集中安置點,村裡共搬遷容納了威遠鎮境內16個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220人。 走在村裡平坦的水泥路上,家家戶戶門頭上懸掛的紅燈籠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在村主任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村民米倉的家中,正在院子裡忙活著的米倉見到我們,把我們熱情的迎到了家中。
  • 房子翻新了、貧困戶的「帽子」要摘除了,他終於成為一個老闆了
    6年前,因工作弄傷左腿回家養傷的他怎麼也想不到,這些年來,自己慢慢走出殘疾的陰影,找到致富路子,翻新了家裡小樓房不說,還給同村兩位殘疾的鄰居創造了工作機會,增加了他們的收入。讓他滿懷希望的還有,因為收入持續增加,今年年底之前,他家建卡貧困戶的「帽子」也可以摘除了。以後走在路上,聽到熟悉的人稱呼他為「尹老闆」,他將不用謙虛,可以大大方方應一聲了。
  •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13:37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 新春走基層產業增收 醴陵橫江村付展宏圓了三代脫貧夢
    「新時代 新夢想」湖南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走進醴陵橫江村。 紅網時刻記者 王詩穎 陳彥兵 醴陵報導 今年48歲的付展宏是醴陵市橫江村的村民,他的前半生都被貼上了「貧困戶」的標籤,2017年下半年,付展宏達到了脫貧的標準,籤下脫貧申請書的那一刻,付展宏淚流滿面,「我終於不是貧困戶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過上更好的生活。」
  • 新春走基層丨找準「方子」幫扶 永春窮村「換骨」
    閩南網1月1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王惠敏 文/圖)1月16日下午,2020新春走基層「泉州網絡公益扶貧行」活動走進永春縣達埔鎮新瓊村,給村裡的貧困戶送去溫暖。慰問團一行不僅將大米、食用油、春聯等物資送至貧困戶家中,還針對貧困戶的情況進行了解和交流,給予關心和鼓勵。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08:58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上五點,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還在沉睡中。此時,村民紀道明家裡的燈已經亮了,連續16年,老紀每天要準時起來給妻子做早飯。
  • 新春走基層丨老「牛」拉車:推著「佛系」貧困戶往前走
    見到記者一行,老劉還有幾分靦腆,沒等寒暄就直奔主題,要帶記者到村裡看看新變化。 「有些貧困戶住得離水井太遠,家裡又缺乏勞動力,只能喝水塘裡的水。」水塘裡的水未經淨化,村裡好幾個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都身患結石。老劉推測,「怕是跟飲用水健康脫不了干係」。 解決水源問題成為老劉的心頭大事。2016年9月,老劉帶著扶貧工作隊,拉上村民代表們開了個會。「我們決定興建水利項目,給村民們都通上自來水。」
  • 【新春走基層】隆陽區:種草莓栽葡萄建農家樂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隆陽區:種草莓栽葡萄建農家樂   「2畝草莓加上3畝育林苗,1年的純收入能超過5萬元。」在自家的草莓種植園裡,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下烏龍村的村民趙自偉一邊採摘草莓一邊告訴記者。  2011年,一直在外打工的趙自偉看到鄰居家種植草莓收益好,也仿效著在村裡種起了草莓。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但這麼多年,蝦團村依然貧困——1030人的寨子,2014年經精準識別,有貧困戶74戶312人。「村裡沒長久產業,全面脫貧難實現。」縣委組織部駐蝦團村第一書記楊良明說,「大夥種好黑老虎,這次應該能徹底脫貧了。」楊良明說的黑老虎,是湖南山間一種野果,果實一顆顆簇擁在一起,可入藥,也可釀酒。
  • 【新春走基層】把路修到家門口,四川樂至「方便麵書記」被村民強...
    」「以前我們的房子都是土瓦房,好害怕啊,感覺隨時都會塌,但是我們也沒得錢去蓋新房。」「現在!你自己看嘛,我們有新房,路也是新修的,走走走我帶你去我家看看。」進到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榮家溝村後,很多村民得知記者來採訪駐村第一書記伍宗凱都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
  • 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④︱新時代的畫面美不勝收
    「新春走基層」活動近尾,我們約請記者小結「走」的感動、體會和心得,銘記「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起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砥礪奮進和磅礴力量……走到湖北大巴山中——盡職盡責幹事 方能不負芳華從幕阜山區的扶貧一線
  • 怒江姐妹花開民宿成「萬元戶」 讓幸福的花兒栽滿老姆登
    從靠賣涼粉維生,到開民宿成為村裡少有的月入萬元戶,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姐妹花客棧的老闆婭珍是當地人眼中的致富能人。遠遠望去,4層的建築外牆由竹篾編織而成,顯得質樸優雅。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各色絢爛綻放的花兒頓時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階梯旁、拐角處、餐桌上、窗臺邊處處奼紫嫣紅, 「這是馬蹄蓮、蘭花、月月紅、大米花、格桑花……」婭珍笑著一一向記者介紹,她生平最大的愛好之一就是種花。
  • 新春走基層丨臨海土城村蝶變:後進村是這樣變美的
    擎天華表矗立在村文化廣場左右,格外氣派;偌大的LED大視頻播放著歡度新春的大集錦,一派祥和。一條名為門前河的河流,曲曲折折沿村繞行,河水清澈見底。記者順著沿河長廊一路前行,過橋,穿過孩童遊樂園,眼前是頗有古色古香的韻味的四合院,這便是村裡的文化禮堂了。禮堂是融合四合院、文化戲臺、老年活動中心、農耕文化展示廳等為一體的綜合園。
  • 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原標題: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這是2月10日記者「新春走基層」走進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新民村所看到的可喜現象。   新民村舊村至六岸原為黃泥路,只能容一輛後驅動車通過,失修多年。村民梁明揚感慨,到處坑坑窪窪,每次拉石灰出去搖晃得厲害,「像跳舞一樣」,顛簸得厲害時還會搖下不少石灰;短短的路程要走半個小時;碰到會車那就更麻煩了,看到前面有車來,趕緊找地方停下來,讓對方車輛先過去。
  • 廣東梅州:村裡的貧困戶成了專業的「客家菜師傅」
    客家美食。裴瑩/攝11月21日,中央媒體「走基層、強四力」主題採訪團一行來到梅州梅江區的老城區,在這裡看到不少當地客家小吃現場製作、售賣。客家菜以其獨有的風味在中華美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梅州梅江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具有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多且集中的特點,所產茶葉、蔬菜、稻米、水產等品質優良且獨具特色,因此這些農產品製作出來的美食深受消費者喜愛。
  • 【新春走基層 脫貧攻堅這一年】泰安耿山口:家住黃河灘 搬進新樓房
    新春之際,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積極踐行「走轉改」,充分發揮融媒體報導優勢,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推出「新春走基層 脫貧攻堅這一年」系列報導,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一年來山東省脫貧攻堅工作,聚焦各地在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搬遷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的積極探索和有益經驗。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昔日窮山村,今朝幸福園
    記者走村入戶來探訪。  山連著山,路連著路。在沈橋村村部附近的一家商店門口,因為車輛太多,發生了短暫的交通堵塞。當地人告訴記者,村民買車司空見慣,臘月裡堵車是常事。記者好不容易「擠」進村部,看到牆上的脫貧攻堅作戰圖寫滿了貧困戶的名字、脫貧措施等。 「全村1800多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415人。經過幾年的攻堅拔寨,2016年底就申請了出列,村出列已是定局。
  • 新春走基層|昔日饑荒窮鹽茬兒 今日旺年聚寶盆兒
    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之風,撕掉「貧困」標籤|從江縣丙妹鎮長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顯躍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成了村頭村尾熱議的話題。小組會、村民大會、評議會、投票……還挺新鮮的,我家因兒子雙眼失明、家庭經濟負擔重,沒有穩定經濟來源,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後來,村裡來了工作隊,隔三差五來家裡問人口、問項目,村裡到處看到他們的身影,各項惠民扶貧政策也接連而至,扶貧項目逐漸實施起來,我的日子也跟著慢慢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