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工夫紅茶特色產品首先在於味(醇厚、滑口、回甘、帶花香),其次在於香(香幽、細、長且具有明顯的品種風格),再次在於形與色,因此,要形成該品質風格就必須從鮮葉原料的選擇、萎凋、揉捻葉發酵、原料拼配與焙火等五個方面進行全面控制,才能形成理想的產品。
1
鮮葉原料的選擇
茶樹品種一般分為黃芽種、紫(紅)芽種、綠芽(白毫種,其中黃芽種茶樹品種比較合適加工紅茶,主要是由該茶樹的生化成分與農藝性狀等因素決定的,紫(紅)芽種茶樹品種加工紅茶工藝技術較難(花青素等物質含量較高),而綠芽(白毫)種茶樹品種則介於兩者之間;形成該原因主要是由於茶葉中含有多酚類、胺基酸、咖啡鹼、可溶性糖、水溶性果膠、有機酸、無機鹽及少量的水溶性蛋白等物質。
而黃芽種、紫(紅)芽種、綠芽(白毫)種由於其茶葉中含有多酚類與胺基酸的比例明顯不同,且成分也有很大的差別,造就其品質風格的差別:黃芽種體現濃、強、鮮,紫(紅)芽種體現醇、滑、香,而綠芽(白毫)種則介於兩者之間,針對工夫紅茶特色產品的品質要求,從茶樹品種鮮葉原料優劣順序的選擇應該是紫(紅)芽種、黃芽種、綠芽(白毫)種。
2
鮮葉萎凋的控制
茶葉萎凋工序是紅茶加工中的基礎程序,也是形成紅茶品質風格的先決條件。鮮葉萎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紅茶終極產品的好壞,目前,市場上的紅茶大多數都是採用中度萎凋,這樣加工出來的紅茶(排除發酵與烘製因素的影響,普遍滋味不夠醇和,香氣也相對不夠顯露.
因為鮮葉萎凋的過程,不僅是鮮葉失水的過程,同時,伴隨著高分子物質的降解,次生物質的形成,特別是影響到滋味、香氣前體物質的大量積累過程,他們為接下來的發酵工藝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而輕度、中度的萎凋,這些前體物質積累的往往不足,尤其是紫芽品種紅茶類的萎凋,如何形成更多更豐富的內含物就特別重要,因此,紫芽品種茶青鮮葉的萎凋更必須到位,並實施堆青措施,特別是隨著茶葉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烏龍茶市場的日異火爆,武夷山巖茶、正山小種的逐漸被茶客鍾情,造就了紅茶市場味純、色亮、香高的品質新趨勢,因此,茶葉鮮葉萎凋偏足並實施堆青措施的工藝必定是特色紅茶加工的一個方向。
3
揉捻葉發酵的處理
工夫紅茶特色產品發酵過程是茶葉品質定位的關鍵步驟因為紅茶固有的品質風格大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尤為突出的是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的含量與配比以及紅茶特有的香氣成分的組合,多少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因此,發酵工藝被稱為紅茶加工中的核心,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終極產品的好壞。傳統工藝紅茶,發酵程度相對比較重,形成的湯色、滋味均偏重,相當部分的產品較難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而是以出口為目的,生產量相對而言較少,且我國茶葉市場目前是以花茶、綠茶為主打產品,他們的風格與傳統紅茶有著本質的區別,特別是近年來烏龍茶市場的興起,對茶葉結構的調整衝擊極大,與之相應的清醇型紅茶則倍受消費者青睞,而這一產品的工藝特徵,則是發酵趨輕並實施變溫發酵的結果,因此趨輕發酵將會成為工夫紅茶工藝的一個新的亮點。
4
原料拼配與焙火
外形拼配:在不同批次的功夫紅茶選擇外形相對相像的茶葉進行並配,拼配中爭取做到外形最接近的茶葉進行拼配。
內質拼配:不同季節的紅茶原料,其外形內質不同。同一季節不同時期、批次的原料,因採摘、初制時間不同,前後批次內質上也有差異。由於原料的季別品質差異大,春、夏、秋茶要合理進行搭配,使出廠的成品茶品質前、中、後期均衡穩定。不同的產區原料的紅茶品質特徵存在差異,若一個茶廠,從各地調入的紅茶原料有高山茶、低山茶、平地茶時其品質就存在很大差別,所以不同產區原料加工出來的半成品茶也要根據品質進行調劑。
特色拼配:立足於企業文化,尊重茶葉市場品質走向,重點突出茶葉的個性,形成本企業獨有的工夫紅茶特色產品的風格,首先追求茶味的醇厚、滑口、回甘、帶花香,其次在突出茶香的幽、細、長且具有明顯的品種風格,再考慮茶形與色,只有這樣特色拼配才有章可循,形成真正的個性工夫紅茶特色產品。
焙火:工夫紅茶特色產品的個性重於共性,因此他的焙火要突出水性相融,香氣共存,基於這個原則,在焙時首先低溫初焙將各號茶的異雜味進行清除,同時將各號茶的個性表現出來,其次中溫中焙,將各號茶水性進行相互滲透形成個性化的產品風格,最後是低溫慢焙,將茶產品的水質進一步醇化,達到目標產品的要求。
總之,一號好的工夫紅茶特色產品,不是單因素就能完成的,他需要鮮葉原料的選擇、茶青萎凋、揉捻葉發酵、原料拼配與焙火等五個方面共同協調完成的,只有每個環節都不出差錯,那麼理想的特色產品就有可能。
(安根團隊摘自鄔齡盛:工夫紅茶特色產品形成的幾項關鍵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