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去幼兒園忘帶水杯、去上學忘帶作業、老師前一天叮囑讓帶的文具轉頭就忘了、考試的時候落下一道題沒寫……不少家長因為孩子這樣的表現而煩惱。丟三落四、粗心大意的毛病可大可小,說這個毛病大是因為如果孩子總是馬馬虎虎做事以後走上工作崗位也會不停的失誤,讓人不信服;說這個毛病小是因為它是可以改正的,只要家長們足夠重視。
有關孩子忘記東西的調查研究表明,十分之三的家長會在孩子表明忘記拿東西時給孩子送;大部分的家長會在送的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忘了;極少數家長不會自己給孩子送,寧可陪孩子回家拿。此外,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東西是作業本、文具一類的學習用品。
孩子為什麼記憶力差
1.父母包辦一切
有些當家長的習慣了為孩子提供幫助,幫孩子裝文具、收書包、撿玩具、甚至是無條件的為孩子善後,孩子落下東西二話不說就給送……孩子如果有忘東西的習慣家長們最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把孩子當回事了?家長的做法放任了孩子的錯誤。
2.孩子責任心差
做事情沒有責任心,自然不會把事情放在心上,不用心做事就會導致粗心大意。孩子做起事來心不在焉的,一邊想這一邊想那,注意力也會分散,最終導致出了差錯。孩子的年齡還小不懂得什麼是責任心,家長要告訴孩子有責任心的表現,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榜樣,叮囑孩子照著那樣做,時間一長孩子自己就明白了。
3.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進門不換鞋、牙膏用完不蓋蓋子、賴床、晚睡……生活習慣上沒有規矩,做事情就很難養成規矩,總是隨心情做事,隨便亂放東西,等到用的時候肯定找不到。二十一天就能養成一個好習慣,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講究規矩、規範生活。
家長能做什麼增強孩子記憶力
1.讓孩子對一件事情產生條件反射
很小的孩子是不懂條件反射的,但是家長了以幫助孩子建立,就像出門要帶鑰匙、買東西要帶錢一樣,這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家長就要讓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時有自然而然的習慣,比如寫完作業就放進書包,不要鋪在桌子讓第二天一早收拾。
2.分步驟做事情
把一件事情分成一步一步讓孩子理解、記憶會顯得更容易。比如吃完飯以後要撿碗筷、擦桌子,那麼就告訴孩子先怎樣後怎樣,幫助孩養成習慣。
3.尋找一個「最佳位置」
告訴孩子把第二天要帶的書包、水杯等物品擺放在門口,仔細檢查一遍,這樣出門的時候就不會忘了。
4.學會做計劃
家長可以給孩子買個計劃本或者是日曆本,在本子上寫下每天要做的事情,有計劃地去落實,而不是每天漫無目的做事。每天有很多細小的雜事,如果不加以記錄很難做到面面俱到。
有句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只有一個人受了傷才能長記性,這就告訴家長們一定不要過於呵護孩子,如果家長像個「小尾巴」一樣總能為孩子善後,孩子終究是長不大的。只有家長狠下心才不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改掉不好的習慣。
5.對孩子的記憶力進行專項訓練
被動的訓練和主動訓練各有各的優點:被動訓練勝在對孩子的影響時間長,花費精力少,更適合長久的增長孩子的記憶力;而主動記憶力則具有花費時間集中、影響大、專項性較強的優點,再加之花費的時間更為集中,適合家長在對孩子還小的時候為孩子打下良好的記憶基礎。
而對於孩子的記憶力訓練,我最推薦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孩子讀益智書籍:最真實也最客觀的原因就是這是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能做到的最廉價,最合適的辦法。
科學的訓練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而目前來說關於對孩子記憶力等大腦能力的科學訓練人才還處於一個空白的階段,更多只能靠家長自學,而對於工作繁忙的家長來說,學習一門專業性極強的教育手段又無疑是極其不現實的,而益智書籍則是歷久彌新的兒童記憶力培養手段,只要選擇合適的記憶力專項訓練書並讓孩子成功讀完,那麼孩子的記憶力就可以得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