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個孩子忘帶作業,放學的時候,家長來接孩子,我特意找到這個家長,叫她以後要提醒孩子帶好作業及其他的學習用品,那個家長向我抱怨,說孩子簡直就是無可救藥,孩子自從上學讀書起,忘帶書本,忘記做作業是常有的事,光一年買傘就要買大幾十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了多少天的雨,就要買多少把傘,從家裡撐出去的傘,如果回來沒雨,他沒有一次記得帶回的,這話雖然誇張了一點,但卻反映了孩子丟三落四已經成了慣常。其實類似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每天檢查作業,老師都會發現總有一些學生忘帶作業,怎麼強調都不能杜絕這種現象。造成孩子丟三落四的原因是什麼呢?
01保姆式的包辦
孩子小的時候,一些家長心疼孩子,溺愛孩子,擔心孩子累著,總是方方面面都替孩子考慮,什麼都替孩子包辦,整理收拾的事情全都是家長代勞。比如孩子小時候玩玩具,當孩子把房子搞得像戰爭片的戰場一片狼藉的時候,很多家長既不提醒孩子要把東西放回原位,也不教育孩子玩完玩具要記得收拾整齊,總覺得孩子小,不會整理,每次都是自己動手收拾整理,這樣的父母稱得上無私,但絕對稱不上偉大,因為這樣做的最終結果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坑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常常沒有條理。
02缺乏耐心的指導
有些家長也知道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養成習慣,也曾嘗試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動手能力,但因為心氣浮躁,缺乏足夠的耐心去教孩子怎麼做或給孩子做示範。孩子年紀小,不可能隨叫隨動,有的父母叫了孩子幾遍,見孩子無動於衷,覺得叫他做比自己做更累,於是便很不耐煩,乾脆三下五除二自己動手做了。有的家長生性挑剔,看孩子做事動作慢,自己2分鐘就能搞定的事孩子10分鐘還沒做完,左看不順眼,右看不順眼,嫌棄孩子做不好,於是便不讓孩子插手,甘願自己去親歷親為。
03沒有以身作則
有不少父母自己就不善打理內務,家門口拖鞋橫七豎八,地上零食袋子隨處可見,衛生間的化妝品亂放,沙發上堆著衣服,廚房牆角堆滿了瓶瓶罐罐。家裡東西不歸位,整個家看去像個雜貨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處在發展時期的幼兒,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最善於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房間亂七八糟撒滿玩具也就不足為怪了,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裡模仿來的。因此,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壞與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孩子收拾整理東西的能力和習慣看似是小事,實際上卻是培養孩子條理性的第一步和關鍵一步,它是一種思維訓練,不僅能讓孩子做事變得有條理,而且能形成規則意識,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收納整理東西的重要性,結果上小學後,經常丟三落四,不知道將用過的文具放回文具盒,下雨天帶傘每次都忘了帶回,不是忘作業就是忘帶書,因為沒有把書和學習材料分門別類放置,孩子經常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翻找,找不到還找父母的茬,家長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坑了孩子。那麼,家長該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呢?推薦家長們看一套少兒教育圖書。
一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一些好習慣的養成要從孩子小時候的點滴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收納整理越早效果越好,孩子從小養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既可讓父母省很多心,又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以及不拖拉的好品質,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