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學者的一項重要發現。在這篇來自中南大學生殖與幹細胞工程研究所肖紅梅團隊的原創性論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報導了人類卵子透明帶缺失病例,成功破譯其致病基因,並對致病機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據信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卵子透明帶缺失及導致人類透明帶缺失的致病基因。
卵子透明帶是緊密包繞在卵細胞外的一層膜狀「外衣」,由ZP1至ZP4四個透明帶蛋白組成,在卵細胞發育和受精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形態異常可影響正常生育,但科學界對其發生機制並不清楚。
研究人員最初在一位被不孕困擾多年的女性患者身上發現了透明帶完全缺失的現象,隨後歷時三年對該近親婚配家系展開追蹤和分析,最終在一個位於11號常染色體上的透明帶基因1上找到致病的答案,並被人類基因庫收錄,其登記編號為KJ489454。
據肖紅梅介紹,帶有該突變基因的女性患者都不孕,突變的基因不僅影響其自身蛋白的功能,還會干擾其他蛋白的作用,發病機制極其奧妙,在遺傳方式上符合隱性遺傳特徵。
進一步的研究找到了通向致病機理奧秘的鑰匙,被稱之為「移碼突變」,「這就使ZP1基因的』終止密碼『提前出現,導致原本由638個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鏈後三分之一整體丟失了。」肖紅梅表示,正是這一異常影響了卵細胞發育過程中透明帶的形成,導致精子無法與卵子正常結合,使患者最終失去生育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發現透明帶的整體缺失與之前已在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發現的並不吻合。」肖紅梅說,「將ZP1基因在老鼠身上全部敲除後,其他蛋白還是可以表達,只是形成的透明帶更薄而鬆散,但仍可生育。」
人類與小鼠在基因表現型上的上述差別引起了數位審稿人的高度關注。「這十分有趣,且具有潛在的重要性「,審稿人之一說。這可能將研究引向一個更深刻的領域,或許與生命的進化有關。(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1308851
Mutant ZP1 in Familial Infertility
Hua-Lin Huang, M.D., Chao Lv, M.D., Ying-Chun Zhao, Ph.D., Wen Li, Ph.D., Xue-Mei He, M.D., Ping Li, M.D., Ai-Guo Sha, M.D., Xiao Tian, Christopher J. Papasian, Ph.D., Hong-Wen Deng, Ph.D., Guang-Xiu Lu, M.D., and Hong-Mei Xiao, M.D., Ph.D.
The human zona pellucida is composed of four glycoproteins (ZP1, ZP2, ZP3, and ZP4)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production. Here we describe a form of infertility with an autosomal recessive mode of inheritanc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eggs that lack a zona pellucida. We identified a homozygous frameshift mutation in ZP1 in six family members. In vitro studies showed that defective ZP1 proteins and normal ZP3 proteins colocalized throughout the cells and were not expressed at the cell surface, suggesting that the aberrant ZP1 results in the sequestration of ZP3 in the cytoplasm, thereby 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zona pellucida around the ooc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