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人卵「外衣」缺失及其致病基因

2020-12-22 生物谷

3月27日,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學者的一項重要發現。在這篇來自中南大學生殖與幹細胞工程研究所肖紅梅團隊的原創性論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報導了人類卵子透明帶缺失病例,成功破譯其致病基因,並對致病機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據信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卵子透明帶缺失及導致人類透明帶缺失的致病基因。

卵子透明帶是緊密包繞在卵細胞外的一層膜狀「外衣」,由ZP1至ZP4四個透明帶蛋白組成,在卵細胞發育和受精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形態異常可影響正常生育,但科學界對其發生機制並不清楚。

研究人員最初在一位被不孕困擾多年的女性患者身上發現了透明帶完全缺失的現象,隨後歷時三年對該近親婚配家系展開追蹤和分析,最終在一個位於11號常染色體上的透明帶基因1上找到致病的答案,並被人類基因庫收錄,其登記編號為KJ489454。

據肖紅梅介紹,帶有該突變基因的女性患者都不孕,突變的基因不僅影響其自身蛋白的功能,還會干擾其他蛋白的作用,發病機制極其奧妙,在遺傳方式上符合隱性遺傳特徵。

進一步的研究找到了通向致病機理奧秘的鑰匙,被稱之為「移碼突變」,「這就使ZP1基因的』終止密碼『提前出現,導致原本由638個胺基酸構成的蛋白質鏈後三分之一整體丟失了。」肖紅梅表示,正是這一異常影響了卵細胞發育過程中透明帶的形成,導致精子無法與卵子正常結合,使患者最終失去生育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們發現透明帶的整體缺失與之前已在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發現的並不吻合。」肖紅梅說,「將ZP1基因在老鼠身上全部敲除後,其他蛋白還是可以表達,只是形成的透明帶更薄而鬆散,但仍可生育。」

人類與小鼠在基因表現型上的上述差別引起了數位審稿人的高度關注。「這十分有趣,且具有潛在的重要性「,審稿人之一說。這可能將研究引向一個更深刻的領域,或許與生命的進化有關。(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1308851

Mutant ZP1 in Familial Infertility

Hua-Lin Huang, M.D., Chao Lv, M.D., Ying-Chun Zhao, Ph.D., Wen Li, Ph.D., Xue-Mei He, M.D., Ping Li, M.D., Ai-Guo Sha, M.D., Xiao Tian, Christopher J. Papasian, Ph.D., Hong-Wen Deng, Ph.D., Guang-Xiu Lu, M.D., and Hong-Mei Xiao, M.D., Ph.D.

The human zona pellucida is composed of four glycoproteins (ZP1, ZP2, ZP3, and ZP4)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production. Here we describe a form of infertility with an autosomal recessive mode of inheritanc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eggs that lack a zona pellucida. We identified a homozygous frameshift mutation in ZP1 in six family members. In vitro studies showed that defective ZP1 proteins and normal ZP3 proteins colocalized throughout the cells and were not expressed at the cell surface, suggesting that the aberrant ZP1 results in the sequestration of ZP3 in the cytoplasm, thereby 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zona pellucida around the oocyte.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發現致兔唇基因 嫌疑位點只對國人致病
    嫌疑位點只對國人致病 相關論文已在國際發表 可幫助研製生物晶片 提前對孕婦檢測預防  記者昨天獲悉,清華大學與中國生物晶片工程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首次在遺傳基因中發現一個可能導致中國人出現唇顎裂的重要位點。此前外國專家找到的位點,只對西方人種有致病可能。相關論文昨天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 NEJM:鋒芒盡顯,CRISPR基因編輯人類臨床試驗,治癒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地中海貧血症是全球分布最廣、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種單基因遺傳病,也是我國影響最大、發病率最高的遺傳病,僅在我國就約有3000萬地中海貧血症基因攜帶者,地中海貧血症在我國北方少見,但在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多見,尤其是廣東地區,平均每9個廣東人就有1人攜帶了地中海貧血致病基因。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的新致病基因。自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靜宇發現首個PFBC致病基因SLC20A2以來, 其他實驗室後續又發現XPR1、PDGFRB、PDGFB等致病基因。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科學》:我國學者發現細菌感染致病新機制
  • NEJM綜述: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該文作者是在腫瘤表觀遺傳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Andrew Feinberg,曾首次發現人類癌症中的表觀遺傳變化。我們邀請了曾在Feinberg實驗室接受博士後培訓的「青年千人」劉贇教授解讀這篇文章。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
  •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基因突變導致少數人指紋缺失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澤克勒醫學院和特拉維夫紹拉斯基醫療中心教授埃利·施普雷歇表示,出現無指紋這一罕見情況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指紋被看成識別身份最準確的方法之一。
  • 用卵母細胞1/50大小的極體進行基因檢測,國婦嬰的這一...
    文匯網報導 近日,一個6斤的健康寶寶在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國婦嬰)出生了。這個寶寶來之不易,她的母親因攜帶變異的「矮身材同源結構域包含基因」(SHOX基因)患上馬德隆畸形,其生育的嬰兒將有一半患病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脆性X症候群致病方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同湖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脆性X症候群關鍵致病基因的致病方式。
  • 【新發現】小腦萎縮症:第40種致病基因
  • 遺傳性漸凍症致病基因發現
    遺傳性漸凍症致病基因發現 2016-04-05 新華網 華義 【字體:大  據日本《每日新聞》4月3日報導,日本慶應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小組發現,遺傳性漸凍症患者體內一個名為「FUS」的基因表現異常。研究人員利用患者的皮膚細胞培養出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再現了幹細胞向神經細胞分化的過程,結果發現FUS基因編碼合成的蛋白質異常堆積,出現了神經細胞死亡現象。
  • 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基因不是100%相同
    周四,研究人員稱,同卵雙胞胎之間的遺傳差異可能很早就在胚胎發育階段開始,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暗示了這些同卵雙胞胎如何幫助科學家梳理出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同卵雙胞胎或同卵雙胞胎來自單個受精卵,該卵一分為二。它們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因為它們被認為具有最小的遺傳差異。
  • 科學家第一次成功修復了人類基因中的致病突變,這意味著什麼?
    文化方面可能的影響也同樣讓人擔憂:某些專家警告,不受監管的基因工程可能帶來一種新的優生學,有錢人可以付錢獲得能力提升的後代,而那些帶有缺陷的嬰兒則被視為沒有價值。未經基因編輯的剛受精卵子(左),經過基因編輯、已進行了數輪細胞分裂的胚胎。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宣布,通過編輯人類胚胎能夠修復常見的嚴重致病基因變異。
  •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發現中國眼咽遠端肌病最常見致病突變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發現中國眼咽遠端肌病最常見致病突變 2021-01-08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第二節 基因定位的應用
    這些資料就充分說明基因定位和克隆對腫瘤的鑑別定位及其深入研究有著密切關係。當然,基因定位與基因圖的發展,也推動了許多常見複雜病的遺傳因素的研究。   4.位置克隆與基因定位基因定位的重要應用之一是據此進行基因克隆(gene cloning)。致病基因克隆有兩種基本策略:一是功能克隆,二是位置克隆。
  • 最新發現:遺傳因素佔自閉症患病風險的80%!專家聚焦基因療法
    澳大利亞、芬蘭等6個國家和中國香港的,22個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SPARK是西蒙基金會與美國26個州、31個大學附屬研究診所合作進行的自閉症研究計劃,旨在通過收集、分析自閉症患者及其家人唾液,研究他們的遺傳信息,發現更多自閉症相關的遺傳因素,該項目於2015年12月正式啟動,目前項目還在進行中。)
  • 為什麼有人會少了幾顆牙 牙齒發育異常基因被證實
    正如每個正常人都有206塊骨頭,成年人的牙齒數量應該是32顆,其中有4顆為智齒,並不是每個人的都會長。但一般人都會有28顆牙齒。然而,為什麼有的人卻數來數去,發現自己少了幾顆牙?牙齒是身體上數目最多的器官,也和身體所有器官一樣,需要基因來支配。
  • 白皮書:中國SMA患者約3 萬每50 人就有一個致病基因攜帶者
    SMA屬於對患者生存及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的相對常見的罕見病,被收錄於國家衛健委等五部委 2018 年 5 月聯合發布的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      8月7日,第三屆中國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大會開幕式上,北京市美兒脊髓性肌萎縮症關愛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中國SMA患者生存現狀白皮書》,白皮書基於美兒患者登記資料庫,根據人口學特徵
  •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賀建奎實驗室 供圖人民網深圳11月26日電(呂紹剛、陳育柱)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
    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
  • 同卵雙胞胎基因不相同
    圖片來源:JON GUSTAFSSON/DECODE 即便是同卵(單卵)雙胞胎,基因組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同卵雙胞胎在子宮發育時,就開始出現遺傳學差異。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同卵雙胞胎的兩人總是非常相似,這樣稱呼他們不會冒犯任何人。但在試圖理解同卵雙胞胎之間的差異時,應該遠離『同卵』這個術語。」冰島雷克雅未克基因解碼公司CEO兼創始人Kari Stefansso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