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發現致兔唇基因 嫌疑位點只對國人致病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嫌疑位點只對國人致病 相關論文已在國際發表 可幫助研製生物晶片 提前對孕婦檢測預防

  記者昨天獲悉,清華大學與中國生物晶片工程中心等機構的科研人員,首次在遺傳基因中發現一個可能導致中國人出現唇顎裂的重要位點。此前外國專家找到的位點,只對西方人種有致病可能。相關論文昨天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基於這一重要發現,未來有望研製出生物晶片,用以檢測從孕婦體內採集的嬰兒血液,評估孩子出現唇顎裂的風險。

  發現 找到嫌疑位點 只對國人致病

  參與執行該項目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王怡瑞介紹,從世界範圍看,先天性唇顎裂的發生率在黃種人中最高,在中國能達到1.82/1000,「是我國發病率第二高的先天性疾病」。

  王博士表示,「兔唇」由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形成,其中遺傳作用較大。他介紹,25%到35%的唇顎裂有家族病史,如果父母患有唇顎裂,那麼兒女的發病率比普通人高40倍。

  「我們的研究目的,就在於從根子上找到這些患者可能會致病的基因。」王博士說,2010年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生物晶片工程中心主任程京院士,開始對造成唇顎裂的基因因素進行調查。

  2014年底,科研人員在基因中發現一個可能會導致發生兔唇的位點。這個位點在16號染色體,編碼為rs8049367,位於CREBBP基因和ADCY9基因之間。

  王博士介紹,此前世界上僅有五六個團隊在研究先天性唇顎裂的致病基因,且均為歐美國家。他表示,外國專家已找到12個基因位點,但只對西方人種有致病可能。「這次我們找出了第13個位點,而且是只對中國人有致病嫌疑的。」

  追訪 調查數千樣本 掃描百萬基因

  王博士回憶,科研人員到寧夏、廣州、南京等地對2500個唇顎裂患者和3100個正常人進行問卷調查和生物晶片掃描。「這是一次非常龐大的調查,在亞洲來說都是首次。」

  「問卷太多,問得都麻木了。」有一次在寧夏調查中,王博士本來要問「睡覺時會不會出汗」,結果說成了「出汗時會不會睡覺」,患者聽後一臉茫然。前三年,科研團隊都在調查和採集樣本,調查問卷摞起來相當於50本《現代漢語詞典》。

  除了問卷,科研人員還要利用生物晶片對患者血樣中的DAN進行分析。人身體有30億個鹼基單位,要對其中120萬個嫌疑基因位點進行掃描。將患者和正常人身體中的同一個位點作對比,尋找不同之處。「就好像夜晚在CBD林立的大樓中,找出一個容易壞的燈泡。」王博士說。

  「找出的位點越多,越能有效預防唇顎裂的出現。」王博士說,以後可能研製出檢測唇顎裂的生物晶片。

  他解釋說,胚胎發育4周到10周時,開始形成面部。這時可以通過孕婦採集嬰兒血液,用生物晶片進行檢測,評估出現唇顎裂的概率。(記者 蔣桂佳)

相關焦點

  • NEJM: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人卵「外衣」缺失及其致病基因
    3月27日,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學者的一項重要發現。在這篇來自中南大學生殖與幹細胞工程研究所肖紅梅團隊的原創性論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報導了人類卵子透明帶缺失病例,成功破譯其致病基因,並對致病機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據信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卵子透明帶缺失及導致人類透明帶缺失的致病基因。
  • 科學家發現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症新隱性致病基因
    ,PFBC)的新致病基因。自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劉靜宇發現首個PFBC致病基因SLC20A2以來, 其他實驗室後續又發現XPR1、PDGFRB、PDGFB等致病基因。通過掃描電鏡結合X射線能譜儀分析,發現鈣結節的主要成分為鈣、磷、氧等,與臨床病人腦鈣化的元素組分高度相似,證明MYORG常染色體隱性功能缺失型突變是重要的PFBC致病基因。
  • 【新發現】小腦萎縮症:第40種致病基因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 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導致「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的變異基因,該小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發藥物。 報導說,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又稱「小腦萎縮症」(SCA),是香港的罕見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
  • 唇顎裂基因檢測真的可以預防「兔唇」寶寶嗎?
    基因解碼研究中心報導:劉女士,26歲,懷孕6個月時到醫院做彩超發現孩子是唇顎裂,遂引產。因丈夫也是唇顎裂患者,所以醫生認為是基因導致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留下了流產兒的樣本到佳學基因做了唇顎裂致病基因鑑定基因解碼基因檢測。解碼結果顯示,劉女士的胎兒確實遺傳了唇顎裂致病基因。
  • 兔唇男嬰被棄荒野 兔唇是怎麼形成的
    兔唇是怎麼形成的  兔唇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而遺傳因素佔重要位置,究竟唇顎裂是單基因遺傳還是多基因遺傳,是近百年來口腔學者探討的關鍵問題之一。現在多數人認為唇顎裂屬於多基因遺傳病,其先天畸形往往單獨存在,與染色體畸變或一些單基因突變所致的唇裂土顎裂症候群不同,後者通常以多發畸形的症候群形式出現。
  • 兔唇寶寶如何才能及早發現?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兔唇寶寶,那麼兔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產檢可以查出來嗎?今天高半米就來講講這個話題。兔唇在醫學上是唇顎裂的一種,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是可以通過後天手術治癒的。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李嫣就患有先天性唇顎裂,目前已經治癒。
  • 孕媽如何預防寶寶兔唇?懷孕早期是關鍵
    動畫片中的兔寶寶是非常可愛的形象,可現實生活中,天生兔唇的嬰兒則是很多家庭的不幸。嚴重的唇顎裂甚至會使嬰兒因窒息或飢餓而死亡。這種先天性畸形主要是在懷孕第4周到第10周期間,由於某些致病因素導致胎兒面部發育障礙所致。所以寶媽懷孕早期非常關鍵!
  • 遺傳性漸凍症致病基因發現
    遺傳性漸凍症致病基因發現 2016-04-05 新華網 華義 【字體:大,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該病的藥物。  據日本《每日新聞》4月3日報導,日本慶應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小組發現,遺傳性漸凍症患者體內一個名為「FUS」的基因表現異常。研究人員利用患者的皮膚細胞培養出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再現了幹細胞向神經細胞分化的過程,結果發現FUS基因編碼合成的蛋白質異常堆積,出現了神經細胞死亡現象。
  • 與致病基因攜帶有關合肥近10年共發現526例 及時治療可健康成長
    安徽商報 合肥網 無線合肥訊 記者從合肥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獲悉,該中心確診幾例新生兒遺傳代謝罕見病,其中有2例極為罕見的有機酸代謝疾病——異戊酸血症(IVA)、戊二酸血症Ι型(GA-1),這也是合肥市新篩中心首次確診。
  • 幾種常見心肌病的基因檢測要點
    基因診斷是一種新興、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有擴張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和其他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可篩查其是否帶有突變基因,及早確診。另外,基因篩查可以指導選擇性生育,杜絕該疾病在家族中的蔓延。 原發性心肌病的分類如下圖所示。
  •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發現中國眼咽遠端肌病最常見致病突變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發現中國眼咽遠端肌病最常見致病突變 2021-01-08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雷特氏症致病基因被解密
    人民網香港8月6日電 包括一名香港移民在內的澳洲醫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引致雷特氏症(RETTSYNDROME)的致病基因。有份參與研究的澳洲籍港人譚秉亮指出,問題出於CDKL5基因失常,影響病者活動能力,出現癲癇及自閉等症狀。找出問題後,研究人員可通過研究胚胎,為未出生或較年幼兒童治療。
  • 汗孔角化症致病「元兇」被發現
    今天上午,安徽醫科大學發布信息稱,該校張學軍教授帶領的皮膚遺傳學研究團隊運用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技術結合功能研究發現播散型淺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甲羥戊酸激酶MVK。昨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Nat Genet)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
    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肌萎性側索硬化症致病基因SOD1。
  • 國內口腔專家新發現14個唇顎裂易感基因 —新聞—科學網
    發現了14個新的非症候群型唇顎裂相關易感基因,將唇顎裂遺傳機制的研究更進一步。相關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該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對非症候群型唇顎裂遺傳機制的認識,也為建立適合中國人群的唇顎裂孕前-圍受孕期風險評價指標、預警模型和早期幹預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據。
  • 產檢就能識別兔唇寶寶,早預防早發現,孕媽都要掌握的疾病知識
    很多寶媽應該都在生活中見過兔唇寶寶,面部的這一缺陷讓他們看起來惹人心疼。其實在產檢中就能發現寶寶是否有兔唇,還有後期手術矯正的相關知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兔唇在醫學上是唇顎裂的一種,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是可以通過後天手術治癒的。
  • 【神經遺傳】RELN基因雜合突變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顳葉外側癲癇一家系報導並文獻複習
    Kalachikov等[11]於2002年通過對5個ADLTE家系進行關聯分析,首次將致病基因定位到富含亮氨酸的膠質瘤失活1(leucine-rich,glioma-inactivated 1,LGI1)基因。對不同人群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約50%的ADLTE患者中發現LGI1基因突變[4, 12],且為其常見的致病基因,但也存在某些家系成員未發現LGI1基因突變[6]。
  • 基因晶片技術在非症候群性耳聾快速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它可以由單一基因突變或不同基因的複合突變引起,也可由環境因素,或基因與環境兩者共同作用而致[ 1] 。50%的兒童期耳聾被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2] ,而70%的遺傳性耳聾表現為非症候群耳聾(即除耳聾外不伴有其他症狀和體徵)。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中國人群中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慢性胰腺炎、遺傳性掌蹠角化症等疾病的致病基因變異攜帶者較歐美人群顯著更多,具地域分布特徵  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相對更好,藏族、蒙古族、彝族人群和河南人酒量居於全國前列,但山東人酒量並不突出,福建人和廣東人排在最後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 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從患者體內發現基因突變位點「很多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類單基因的遺傳病,已有約40種致病基因被發現,除了周期性、反覆性發燒外,還伴隨皮疹、關節炎等症狀。」在對致病機制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患者體內的RIPK1蛋白在這個位點發生了胺基酸突變,使得原本應該被切割的它「毫髮無損」,仍然處於全長蛋白狀態,就像做了個整容術,「切割機」認不出來也就無從下手。「這種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的發病機制是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