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一位享譽全世界的物理學家,他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過相對論,他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據說全球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科學家能夠讀懂。他對物理學的建樹和伽利略、牛頓齊名。愛因斯坦與中國的聯繫建立在20世紀初期,當時愛因斯坦的理論和相對論相繼傳入中國,特別是相對論一出,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可以說,愛因斯坦也備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然而,愛因斯坦初次來到中國,就留下了驚人語錄,實在是讓人咂舌,1922年7月,43歲的愛因斯坦在完成論文的路上,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在從日本到上海的路上,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獎,1923年2月2日,從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訪問,逗留12天。這就是他短暫的亞洲之旅的過程,但就是這段短暫的經歷,在他筆下的日記裡對中國人卻出現了「勤勞、骯髒、愚鈍」這樣的詞彙,被人們認為是歧視……
他寫道,中國人吃飯時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著吃——就像歐洲人在叢林裡解手時一樣——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得悄無聲息且一本正經。他說:「就連中國的孩子們看起來都無精打採、呆頭呆腦。」在描述完中國人子嗣眾多和「繁殖力旺盛」後,愛因斯坦寫道:「如果其他種族被中國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來說,缺乏思想將是無法言說的悽涼之事。」
他還寫道,中國女性並沒有女性特有的吸引力,面容模糊、男女一樣,骯髒而無美感。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評價,雖然只是片面之詞,但是,它們確實反應出了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現狀,我們在為愛因斯坦的「毒舌」而尷尬的同時,也該好好反思一下自身,因為,即使是到了現代,國人的素質仍有有待提高的地方。
其實,愛因斯坦的言論並非歧視,而是事實,1922年的中國,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境地呢?20年代的中國,剛剛從清帝退位的迷夢中醒來,進入到民國時期。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們被軍閥們剽竊,等到北洋的掌門人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時期。當時的中國混亂到了什麼地步?皖系、奉系、直系輪番上臺,其他割據勢力則稱帝為王。溥儀復闢的鬧劇還沒有結束,皖系頭子段祺瑞被直系、奉系給搞下臺,連年徵戰,受苦的是誰呢?老百姓。
而愛因斯坦對日本的評價則完全相反,因為日本此時則是另一番景象。1922年,始於1868年的明治維新已經結束。日本通過學習西方,迅速崛起,早已走在大國復興的道路上了。在經濟上,日本名義GNP總值由1885年的8.06億日元,增加到1940年的368051億日元,55年間擴大44.72倍。當時的中國卻連統一的經濟體系都沒有,處於軍閥混戰狀態。時代造就了不一樣的影像,也警醒著我們,要力爭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