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若向夢中尋夢覺,覺來還入大槐宮」,這句詩出自宋代詩人範成大的《題日記》,表達了範成大對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一些感慨。
所謂日記,便是將生活中的小事大情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領會記錄下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日記的習慣,一個或薄或厚的日記本記錄了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是我們人生的寶貴回憶,而一些名人的日記還會被出版成書,供社會各界閱讀研究,然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日記公開出版之後,卻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使得許多中國人極為憤慨。
原來公開的愛因斯坦的日記中有著很多貶低中國人的言論,在日記之中,中國人被描述成了一個愚昧,麻木,落後的族群,那麼為什麼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會對中國人產生這樣的偏見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這種歧視和偏見呢?
首先,我們不妨把目光投放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的中國之旅。
一、愛因斯坦的中國之旅
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愛因斯坦應約遊訪亞洲各國,並發表演說,中國便是其中一站,並且他在公開場合中描述的中國與他日記中記錄的中國截然不同。
此時的中國正在迫切的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向西方學習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一股主要思潮,提倡科學和民族的聲音在當時空前高漲,來自西方世界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即將訪問中國的消息一經傳出便不脛而走,各界人士均對愛因斯坦翹首以待。
1922年11月3日,愛因斯坦途徑上海,這引起了當地的極高重視,給予這位西方科學家極高的禮遇,愛因斯坦不僅被邀請到高級餐廳就餐,還遊玩了上海當地的許多名勝古蹟,在歡迎宴上,更是有著于右任等來自政界、文化界的大佬級人物出席致辭,可謂是給足了愛因斯坦排面。
而當時在公開場合,愛因斯坦也絲毫沒有吝嗇對中國人的讚美,他當眾誇獎中國青年將來對於世界的科學事業能夠做出突出的貢獻,並且還希望能夠再次踏足中國,和中國青年講述他的所見所聞。
即使是離開中國之後,愛因斯坦在公開場合提到中國也儘是褒揚之詞,他讚美中國精緻的飲食,喜愛中國理想的氣候,澄清的空氣,還喜歡中國南方的漫天星河,燦爛星鬥,他曾經毫不諱言地說,中國給予他的深刻印象,他永遠也不會忘記。
總之,愛因斯坦的中國之行在表面看來是一場賓主盡歡的旅行,中國拿出了極高的禮遇來招待來自西方的貴客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也投桃報李,對中國給予了極高的讚美,句裡行間都洋溢著對中國的喜愛和讚揚。
然而,後面出版的愛因斯坦旅行日記卻向我們揭示了愛因斯坦心中一個完全相反的中國。
二、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
近幾年,普林斯頓大學整理出版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遊記》,也正是這本遊記為已經去世多年的愛因斯坦帶來了許多爭議。
在這本日記中,愛因斯坦對於中國的評價一反我們先前認知的褒揚和讚美,反而在字詞之間充滿了鄙夷和不屑,而且,他對於中國人的鄙夷是對中國人整個族群的鄙夷,在他的日記裡中國人遲鈍,骯髒,麻木,十分不堪,這種偏見之嚴重,甚至已然達到了種族歧視的地步。
比如他對於中國人吃飯的姿勢不理解,他看到中國人吃飯不上桌子,而是就地蹲著吃飯,姿勢十分不雅,他甚至還把中國人吃飯的姿勢與歐洲人上廁所的姿勢相提並論,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
此外,愛因斯坦還把中國人民的任勞任怨當作是麻木不知疼痛,他說中國人猶如羊群,中國人勞作起來,感覺是意識不到疼痛,這樣的民族更像是沒有感覺和思維的機器,而不是一群人類。
而且,愛因斯坦在日記中對中國人的偏見是全方位的,小孩,女人,在愛因斯坦的日記中都被描寫得十分的不堪,他說中國的小孩呆頭呆腦,他說中國的女人缺少魅力,看起來和男性沒有什麼差別。
並且,愛因斯坦還在日記中表達了他的擔憂,他認為中國人普遍缺乏思想,如果有一天中國人取代了其他種族,那麼對於愛因斯坦這種人來說,將會是十分悽涼的事情,當然,中國人不可能取代任何種族,但是,愛因斯坦的這種言論卻暴露出了他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
除了中國之外,愛因斯坦對於亞洲的其他國度和民族,也大多是歧視和貶低之詞,他寫斯裡蘭卡的人民生活在臭氣燻天的土地上,在亞洲唯一被愛因斯坦在日記中假以辭色,稍微有一些誇讚之詞的國家是日本,但是日本同樣也被認為天性智力不足。
總而言之,在愛因斯坦的日記中,中國被描述成了一個完全愚昧落後且不會思考的國家,這與他在公開場合對中國讚美完全相反,由於日記是愛因斯坦的私人日記,記錄之時並沒有公開出版的打算,所以,比起公開場合那些冠冕堂皇的誇獎,似乎日記中表達的歧視才是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真正的看法。
那麼,對於愛因斯坦的這種言論,中國人又有著怎樣的反應呢?
三、中國人的反應
相信很多中國人在第一次看到愛因斯坦日記中的言論之時,心中都會難以抑制地湧出怒火,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任何人在自己的民族受到如此侮辱時還保持心如止水。
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怒火而放棄理性的思考,我們在怒火之後,應該學會反思——當然,這個反思並不是反思我們自身,或許當時中國真的很愚昧,真的很落後,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我們應該對所有的歧視逆來順受,更不代表我們應該去理解針對我們的歧視言論。
我所說的反思,是對種族歧視這一現象的反思,不可否認,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智力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企及的,但是就算是這樣一個智者,也無法擺脫種族歧視的偏見,這才是真正值得恐懼的事情。
所以,愛因斯坦針對中國的言論固然是不對的,但是我們卻必須認識到愛因斯坦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在那個時代的西方世界,或許對中國,對東方的歧視就是一種社會共識,這麼說並不是在為愛因斯坦開脫,而是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與愛因斯坦的言論比起來,這種言論根源——種族歧視才是更加值得我們警惕的東西。
總之,愛因斯坦筆記中的言論不過是樹木,這些言論體現出的種族歧視現象才是樹林,我們在為這些言論感到惱火的時候,還需要思考一下如何面對種族歧視。
結語
距離愛因斯坦這些日記的時候已經過去一個世紀了,然而種族歧視的現象並沒有從我們的世界中徹底消息,這些旅行日記的出版,或許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偏見和歧視真的不容小覷。哪怕最聰明的人也不能擺脫他們。
源於愚昧的偏見其實並不可怕,因為這種偏見很容易就能被肅清,可怕的是,歧視和偏見在一些地方被當作了真理和共識,當所有人都對偏見深信不疑的時候,哪怕聰明如愛因斯坦也會成為這種偏見的信徒,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