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不可以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與山巨源絕交書》
古代中國經濟發展繁榮昌盛,科技文化水平發暫緩迅速。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種族,我們更是以知禮自信,聰慧非凡聞名於世。數千年過去,歷史的塵埃絲毫沒有掩蓋住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在科研人員的努力研發下,各種航天、通信技術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在人們眼前。但是誰都沒有想到,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在百年之前說中國人骯髒且遲鈍。好在有那麼一位數學家,替我們爭回了一口氣。聰明活絡如愛因斯坦,晚年卻被一位中國天才「打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曾路過中國,留下日記
古代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侵害,長期的壓迫使他們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意志,淪為統治者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因此,近代時期為了解放人們被關在牢籠中的天性,拯救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有識之士行動起來向統治者發出抗議。然而近代時期內憂外患之下,這條路走得很艱辛。
因此,當1922年愛因斯坦路過中國,看到的就是一副民生凋敝,混亂不堪的景象。據其記載,當時人們站在街頭,呆呆地吃著嘴裡的東西,眼睛裡都是對戰爭的恐慌與變革的不適,就連用來保暖的衣服也破舊不堪。他將當時的我們比作「牧群般的奇特民族」,還稱我們骯髒並且遲鈍,話語間自視甚高,令人不適。
晚年遇知己
愛因斯坦晚年依舊活躍在學術界的視野中,彼時64歲高齡的他仍然奔波於世界各地,同各國優秀人才進行學術交流與項目探討。某次學術交流中,愛因斯坦遇到一位很是優秀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叫做陳省身。作為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老師,陳省身在數學和物理領域卓有成就。天資聰穎的他從小學就開始了傳奇的「跳級生涯」,最終以24歲的年齡獲得了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又完成了高斯博內公式,創下一系列令數學界震驚拜服的歷史記錄。面對這樣一位「絕世人才」,愛因斯坦顯得極為和善,不僅經常找他探討數學和物理上的難題,還屢次邀請陳省身去家中做客,二人相處非常融洽。但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當他向陳省身提出合作邀請時,對方竟然會一口回絕。
拒絕原因
愛因斯坦名氣大是人盡皆知的事情。這就意味著,一旦能與愛因斯坦一起做項目,合作者就會收到源源不斷的研究邀請,這對合作者的事業來說簡直就是光輝燦爛的一筆。但是陳省身拒絕了。彼時愛因斯坦的日記還沒有被世人公開,因此陳省身絕對不可能因為日記中的內容拒絕他。那麼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原來,陳省身追求的是長遠的合作對象。誠然,愛因斯坦人氣很高,但這對科學研究並沒有太大用處。科學研究靠的是持久的耐心與敏捷的頭腦,愛因斯坦雖然聰明,但年事已高,集中精力做科研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如果選擇跟他合作,陳省身的科研進程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除此之外,假如他真的與愛因斯坦達成合作,到時定然會有許多人上門拜訪,這並非陳省身本意。
他理想中的科研生活,是忙碌又單調,辛苦又安寧的,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他拒絕了愛因斯坦的邀請。誰也沒想到,赫赫有名的愛因斯坦之所以被人「打臉」,不是因為他曾寫下一些帶有偏見的不妥的東西,而是因為他的年齡與名氣。
結語
雖然愛因斯坦被拒絕並不是因為他那充滿偏見的發言,但如果當時就將日記內容放出,想必許多人會對這位大科學家心生牴觸,陳省身的拒絕理由可能也會再加一條。判定一個民族,並不能基於一時的場景就妄下定論,而是應該站在他人角度,設身處地地去觀察和思考,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和背景。陳省身的拒絕,也算得上是陰差陽錯地替打當時的人們出了口氣。跳出「打臉」事件,陳省身專注科學研究,不慕功名利祿的態度和行為,也值得我們讚揚與學習。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