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顏朝猛 陳美珍 融媒體記者 季明穩
2020年充滿機遇和挑戰,2020年的淮安工業園區,在機遇和挑戰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去年6月,根據市委決策部署,淮安工業園區與蘇淮高新區實現深度優化整合,我市組建新的淮安工業園區。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淮安工業園區凝心聚力推進各項整合工作,迅速形成「機構整合、職能融合、人心聚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以嶄新的姿態在高質量發展中穩步前行,在多個領域初步顯現「1+1>2」的效果。
科學謀劃新藍圖 產業發展加速度
產業立區、項目興區。兩區融合後,如何把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在淮安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曉紅看來,「圍繞市委市政府賦予園區發展的新定位,加速整合發展資源、集成競爭優勢、打造特色品牌」無疑是關鍵一招。
淮安工業園區根據「產業互補、優化延伸、重點突出」原則,快速、科學編制產業規劃——南片區以「產業鏈條化、項目高端化、管理封閉化」為方向,重點集聚高性能複合材料、高端化學品兩類重大項目,形成「鹽化原材料—中間體—終端品」全產業鏈條發展的格局;北片區以「工業化轉型、城市化提升、功能化集成」為方向,主攻智能製造和新能源專用車產業鏈項目,集聚「科創型、潛力型」特色載體項目,一張以「鹽化新材料、智能製造、新能源專用車」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新藍圖快速繪就。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園區高標準實施「5+1」強基工程,通過建立應急管理中心,實施封閉化管理,建設特勤消防站、危化品停車場、綠化防護帶等,大力提升園區在項目承載、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能力。
在新的發展藍圖下,項目招引快速跟進。短短數月時間,一批超10億元的大項目、好項目快速實施。截至去年11月底,淮安工業園區全年累計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30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8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6個,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資源更優、平臺更高,園區產業發展一線的幹部職工信心滿滿,招項目、推項目、服務項目的熱情高漲、勁頭十足。去年7月7日,「淮安造」比亞迪新能源專用車在園區正式下線。隨後,茂泰電子、科銘貨叉一期、新鑫華包裝等一批億元項目相繼竣工,為園區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集中力量興實事 民生事業上臺階
上月21日,在淮安工業園區淮洪路辦事處胡莊村,一支由園區人民醫院組建的義務體檢隊伍為該村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體檢。「周一、周二、周五上午下村服務」這一醫療服務模式深受當地群眾歡迎,68歲的村民胡慶雨稱讚:「園區醫院環境好、醫生好,家門口看病沒煩惱。」
兩區融合後,增加的不僅是面積、人口,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對此,淮安工業園區一方面認真落實過「緊日子」的要求,妥善安排人員公用經費。另一方面,優先保障民生支出,捨得花錢為基層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其中,全年安排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領域民生支出14232萬元,佔全部支出的37.9%;安排農林水支出1717萬元,佔一般公共預算的4.6%,有力保障了民生福祉和「三農」事業發展。
兩區融合進一步充實了為民辦事的人力、財力。針對群眾教育需求,園區累計投入200餘萬元提升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實現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針對群眾家門口休閒健身需求,園區投入60餘萬元建成體育主題公園2個、社區健身公園1個,添置健身器材20餘套。針對群眾養老需求,園區以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形式,聘請第三方服務機構對園區1258名老人開展上門服務。
黨建引領聚合力
幹事創業勁更足
「雖然融合時間不長,但服務幫辦人員展現的精氣神令人振奮,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投資淮安的信心。」去年10月18日,淮安工業園區科銘貨叉項目竣工投產,企業董事長馮殿勝認為,無論是項目建設期還是竣工後,園區幫辦人員的服務都生動展示出園區一流的營商環境。
兩區融合要實現「真心、真合、真幹」目標,關鍵在人。園區一方面以「科學調配、整體融合、互為補充」為原則,迅速理清部門職責,合理設置事業人員崗位,迅速實現物理融合;另一方面強化黨建引領,迅速凝聚全員發展共識,實現思想融合。
近半年來,園區以黨建為引領,通過集中學習、主題黨日、業務培訓、黨建創建等形式,開展「黨員身邊無小事」「黨員身邊無次品」系列宣講活動,舉辦「試鋒論劍·青年說」「村居書記論壇」「美麗園區·周末匯志願服務」等主題活動,全面凝聚廣大幹群齊心協力謀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