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飛
在日本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有人問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如果杜鵑不啼叫,怎麼辦?"德川家康回答:"如果杜鵑不啼叫,那就等到它啼叫。"
這是一個常常被引用於描繪德川家康其人個性的故事,在各種風評中,人們也喜歡用它論說日本人重視忍耐的文化。這類觀感讓日本人在我們中國獲得了一個外號——「忍者」民族。其實在隱忍的日本文化之下,日本人的個性有著急躁輕進的另一面。
二戰時期,日本對美宣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其在萬曆年間入侵朝鮮,在人們常常提及的野心之外,則更是隱藏著這種急躁輕進的特徵。雖然日軍戰敗退回日本國後沒有受到明朝軍隊的追擊,但是戰爭的影響並未就此止步。
一、日本人的蜜汁自信
在軍事行為中,為普通人所忽視的戰前備戰,對戰爭的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備戰包括:端正舉國上下面對大戰的心理狀態、收集敵方情報、廟算制定足以戰勝敵方的戰略、儲備足以戰勝敵方的力量。
咱們中國在抗日戰爭中,雖然英勇堅韌,但整個戰爭過程卻很艱難,原因就是備戰不足。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國,其為了發動侵華戰爭,足足準備了數十年。我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免會懷疑日本人的這種謹慎,是不是被當年的大明軍隊打出來的毛病。
豐臣秀吉在統一了日本之後,僅僅因為聽信流竄回國的倭寇關於大明軍隊腐敗不堪戰的說法,便悍然發動了以朝鮮為跳板、意圖徵服中國的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侵朝戰爭,豐臣秀吉前後發動了16萬和14萬兵力投入戰場,明朝則分別出兵4萬和8萬。最終,明軍以傷亡3~6萬讓日本軍隊付出了傷亡超過17萬的代價。
雖然,日本的歷史書始終堅稱己方的軍隊一路大獲勝利,僅僅因為豐臣秀吉的死亡,才導致退兵。但豐臣秀吉死前留下的這份密令,卻流露出了日本人對明軍展示出的軍事力量的恐懼。
秀正傳秀賴,密囑二人曰:"吾與明構兵,禍結弗鮮,吾深悔之。彼聞吾死,或大舉來報,國朝自古未曾受外國侵辱,及我時受焉。吾深恥之,是吾所以託國家於家康。"
冒進的軍事行動讓日本付出了代價,而這負面的政治遺產又直接指向了豐臣家。
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朝露般降臨,朝露般消散,此即吾生。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的夢。"豐臣秀吉臨終時說道。他那野心勃勃地吞併亞洲的計劃,在開始的地方結束了。他的話語裡,似乎也包含了對不光明的未來的嘆息。
戰後,明朝的軍隊並沒有像豐臣秀吉預期般的入侵日本,反倒是臣服於其麾下的諸侯(大名)發起了進攻,給豐臣家帶來了末日。
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在其政權內部本就有分歧。圍繞這場戰爭,日本不止發動了三十萬兵力,而且為了滿足後勤供應也動員了上百萬國民,消耗無數物資。以至於當時民間,家家生怨,甚至出現了舉兵造反的現象。
隨著作戰的不利,這種不安定的因素不斷地滋長,內部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在豐臣秀吉生前,政權內已分化出了文吏派和強權派,這刺激了不甘久居人下的德川家康的野心,開始窺視豐臣氏的權柄。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侵朝戰爭也隨之結束。兩年後的1600年,德川家康便聯合豐臣氏強權派討伐文吏派,標誌性的一戰——關原之戰則以德川家康的全面獲勝而告終。豐臣家大勢已去,殘餘勢力被清洗。狂風暴雨之下,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也隨之出現。
三、再也不敢言戰,改行以長壽制霸
德川家康在日本也被稱為以長壽戰勝了政敵,他的主要對手都死在了他前面,這無疑也讓他統一日本變得更加的容易。而吃一塹長一智,見到豐臣秀吉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況下,不勤修內政、安撫百姓,卻盲目地向外發動軍事侵略,最終被撞得頭破血流,家族覆滅,德川家康的內心不可能沒有產生震動。
1603年,被日本王室封為徵夷大將軍的德川家康,在日本開創了幕府時代。德川幕府一改往昔向外擴張的思維,注重內政的建樹。甚至在1608年的時候,就派遣使者前往朝鮮,恢復過往的邦交,並尋求和明朝重新開啟國家間的貿易。
1615年,在德川家消滅了大阪的豐臣家最後勢力之後,日本開啟了一段再無大戰爭的漫長的和平時期,甚至還實行了海禁。除了長崎之外,日本政府禁止外國人踏足日本國土,更別提自己重新踏上徵戰之途了。在悍然發動戰爭,動搖了東亞原本穩定的政治格局,讓無數朝鮮人民流離失所之後,此時的日本只想不受別人打擾的過上安靜平凡的日子。
如果我們只從中日關係看的話,雖然侵朝戰爭的餘波對三國還在起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日本確實因為大明軍隊的震懾,政治上由原本的野心擴張走向內斂,近300年的時間不敢再對鄰國開啟戰爭。中晚期的明軍,雖然不像明初時強悍,但依然一動而改變了一個國家300年的進程。
參考文章:1、《萬曆朝鮮戰爭對中日雙方的影響》2、《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給日本帶來了什麼》,金榮國、宗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