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正常的情況,在平時也特別常見,主要多發生於孩子當中,在孩子出現了便秘的情況後,我們一定要重視,而且也要對寶寶進行合理的調理。
小兒便秘與牛奶有關
鮮牛奶中的蛋白質以酪蛋白為主,在寶寶胃酸的作用下會結成硬塊,不易消化,引起寶寶大便乾燥,有的寶寶便秘還會很嚴重,給寶寶帶來痛苦。有人說,牛奶是餵養小牛的最好食品,人類的嬰兒自然不能很好地消化。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此,用牛奶人工餵養寶寶應該注意,鮮牛奶需要經過加工,即煮沸並加少量糖,以糾正其不足。同時還要多餵寶寶一些溫開水、果汁和菜水,有些寶寶非常能喝水,便秘的機會也會因此大減少。還應早一些添加果泥、菜泥等輔食。
寶寶便秘的9大常見原因
1、挑食或者偏食:有的寶寶吃肉太多,吃蔬菜和水果太少,造成飲食結構中蛋白質過多而膳食纖維含量太少。蛋白質成分多易使大便呈鹼性。易乾燥;植物纖維素含量太少,大便難以鬆軟。且腸道缺乏刺激、蠕動不足,不易產生便意。有的寶寶喜歡吃乾食,飲水太少,腸道刺激不足,不夠潤滑,也易發生便秘。
2、食物過於精細:許多寶寶的食品都由精細糧食加工而成,缺少粗纖維,對腸壁刺激不夠,長期吃這些食品容易導致便秘。
3、喝水太少:水是最好的通便劑,如果喝水太少腸道內就會水分不足、不夠潤滑,導致大便乾燥。
4、寶寶進食太少:有的寶寶進食量過少,食品經過胃腸消化吸收後。剩下的食物殘渣少,在結腸內產生不了多大壓力,所以不會有便意
5、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媽媽沒有幫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排便的條件反射沒有形成,導致腸管肌肉鬆弛無力,引起便秘。
6、經常抑制便意:有的寶寶平時排便不規律。雖然出現便意,但常常由於貪玩或者因為沒有熟悉的如廁環境而有意識地抑制。這樣時間長了,就會使腸道的排便反射敏感度降低,大便堆積於腸內,使更多的水分被吸收,大便變得乾燥而不易排出。
7、懼怕排便加重便秘:有的寶寶發生便秘以後,幹硬的大便讓肛門在排便時產生疼痛,由此懼怕排便,造成本就幹硬的糞便更加乾燥,加重便秘。
8、運動量少:有的寶寶(尤其是胖寶寶)平時不愛運動,長期缺乏有效運動會使腹肌無力,腸蠕動降低,這樣也會導致便秘。
9、精神因素的影響:如果寶寶受到突然的精神刺激,或者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突然改變,也可能出現暫時的便秘。另外,如有便秘家族史,也容易造成寶寶便秘的發生,可能與遺傳有關。
小兒便秘的治療
1、按摩治療:家長可用手掌輕輕按摩小兒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次為一組,反覆3~4組。也可在仰臥位下,給孩子的雙腿做屈伸運動,共10次。
2、合理用藥:可以用一些作用緩和的中成藥,如王氏保赤丸、麻仁丸。西藥可以服用液體石蠟,每晚一次。開塞露等藥物儘量少用,以免形成習慣,還可以用一些微生態製劑如培菲康等。另外,應該積極治療引起便秘的原發疾病,如肛周炎、先天性巨結腸等。
3、飲食療法:一般情況下,母乳餵養較少發生便秘,如果出現,則可加用潤腸的食品,如加糖的蔬菜湯、新鮮的橙汁、加糖的番茄汁或紅棗糖,4個月以上可以加蔬菜泥或水果泥,1歲以上可加蜂蜜水或紫菜湯,更大的兒童可以加玉米粥、麥片糊、馬鈴薯、胡蘿蔔、黃瓜、香蕉等,然後逐漸加氣味較濃的蔬菜如韭菜、甘藍菜等。總之,飲食要多樣化,少吃生冷食物,食物應富含纖維素。牛奶餵養的孩子容易發生便秘,可以合理加糖如牛乳中加入蜂蜜,還可加些果汁等。
4、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一般在出生後的2個月即進行排便訓練,每天定時由家長扶持或坐便盆,一個月左右即可養成習慣,不要隨意改變規律。避免持續高度的精神緊張狀態,保證孩子睡眠充足。通過室內外的遊戲活動,提高腸道的蠕動。
5、開塞露:讓寶寶側臥,將開塞露的尖端封口剪開,管口一定要光滑,以免刺傷寶寶皮膚。將開塞露管口插入寶寶肛門,輕輕擠壓塑料囊使藥液射入肛門內,然後拔出開塞露空殼,在寶寶肛門處夾一張乾淨的紙巾,以免液體溢出弄髒衣服或床單。儘量讓藥液多在寶寶體內停留,以充分刺激腸道、軟化大便,達到最佳通便效果。
6、甘油栓:將甘油栓的包裝紙打開,緩緩塞入寶寶肛門,而後輕輕按壓肛門,儘量多待片刻,讓甘油栓充分融化後再鼓勵寶寶排便。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