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慶,地無三尺平,馬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輕軌穿樓而過,被網友調侃為「8D城市」,讓人覺得這裡充滿了想像力,蘊含著無限可能。近日,「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重慶,充分感受了山城的發展魅力。
近年來,重慶注重製度創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越來越吸引世界的目光;全力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為傳統產業植入「智能因子」,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推出一批共建共享項目,夯實一體化發展基礎。開放、創新、活力,讓重慶正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門口的「渝新歐」地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制度創新 「一帶一路」在這裡走深走實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門口,有一座數字「0」形狀的巨大地標建築,上面寫著「渝新歐」三個字。它在無聲地告訴人們,重慶的中歐班列從這裡發車開往歐亞。
作為中國內陸重要的國際物流樞紐,重慶在這裡「聯通」世界,將「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園區的展示廳內,有一整面牆的亞歐大陸地圖,以重慶為中心沿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點亮沿線國內外城市。向西,中歐班列(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過北部灣出海,連接中南半島;向北,經內蒙古滿洲裡或二連浩特串聯起中俄蒙經濟走廊;向東,長江水運替代鐵路,接入世界海運網絡。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羅書權介紹,近幾年園區主要在穩外貿穩增長、「一帶一路」制度創新、促進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創新鐵路提單及配套規則等,這些促進了重慶「買全球、賣全球」開放格局的提升。
目前,在內陸同類口岸開發區中,開行量最多的跨境班列,成熟度最高的「鐵、水、公、空」多式聯運,已成為重慶構建「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開放格局的重要載體。而以前,這裡只是襄渝鐵路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站,名為團結村,經過四次轉型升級,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園區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麼?「第一是搶抓機遇,第二是政策驅動,第三最為核心的是制度創新。」羅書權說,「無論是最早發出中歐班列,還是建設陸海新通道,都是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那麼制度創新是放在第一位的。」
截至今年6月底,園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5億元,完工項目131個,累計入駐企業超3200家。談及未來,羅書權把眼光投向了四個方向: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改革,促進現有產業轉型升級;依託保稅區,在轉口貿易、科技貿易上發力;依託重慶高新區科學城,提升物流、科技和新型消費層次;打造產業高地、人才聚集高地、文化高地,助力重慶城市品質提升。
重慶市區塊鏈數字經濟產業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產業集聚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重慶深入落實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傾力打造「智造重鎮」、建設「智慧名城」。目前,重慶全市數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傳統產業改造按下「快進鍵」。
北接一帶、南連一路、東通長江經濟帶、西銜成渝雙城經濟圈,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是重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園區副總經理陳昱陽介紹,西永微電子產業園以佔重慶萬分之五的土地面積,貢獻了重慶9%的工業產值、48%的進出口值和全球25%的筆記本電腦產量。「園區年產1.5億臺件各種智能終端,全球四分之一是西永造。西永微電子產業園作為國家的海外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基地,得到了國家和重慶市的政策扶持,未來將在集成電路工業軟體、基礎軟體、移動應用等方面制定實施一系列專項規劃。」
今年4月,重慶市區塊鏈產業創新基地升級為「重慶市區塊鏈數字經濟產業園」。園區深度開發區塊鏈應用場景,拓寬應用邊界,整合浪潮、IBM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依託「大數據+」「區塊鏈+」,賦能傳統企業、行業。園區內的忽米網是一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忽米網副總裁王藝諺介紹,忽米網致力於為中小型生產企業提供全景數位化解決方案,推動企業「上雲上平臺」,幫助傳統製造企業轉型升級。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忽米網為全國製造企業復工復產免費開放了347萬條供應鏈資源。
著力通過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重慶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今年上半年,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24%,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鵝嶺二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雙城驅動 探索新機遇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重慶的文旅行業遭到重創,鵝嶺二廠就是其中之一。鵝嶺二廠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印鈔廠,後來大大小小的廠房經過改造,成為重慶的網紅地標,吸引近100個特色文創商業品牌入駐,每年的客流量大約有380萬人次。
「疫情影響下,如果北上廣的客人不來,廣州的客人不來,怎麼辦?3月份,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往下走的時候,我去了成都,找了跟我們有同樣境遇的成都寬窄巷子負責人。」鵝嶺二廠負責人周迓昕介紹,「我們發起了成渝雙城互動消費活動,就是『成渝一家親-遠親不如近鄰強』。這樣在『五一』當天,我們的客流量已恢復到1.2萬人次,70%以上都是成都過來的。從六七八月份的數據來看,基本上重慶人去成都,會去寬窄巷子,成都人來重慶,也來二廠,我們率先在成渝兩地的文旅市場上進行了有益互動。」
同樣,去成都尋找機遇的還有重慶覽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從事智能製造的科創型企業。公司負責人杜勇介紹,藉助成渝經濟圈的一些優惠政策,他們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以充分利用四川的人才等資源。目前公司僅成立四年,已實現產值3000多萬。
成渝地區自古以來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經濟同體。從地圖上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很多有利的先天條件。一是區位優勢良好。成渝城市群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優勢。二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金融等產業實力較為雄厚。三是城市化基礎好,城鎮分布密集度高。
成都往東,重慶往西,成渝聯手,不斷用充滿新意的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巴蜀力量。「成都是千年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重慶是一個新興的直轄市,具有創新與活力。下一步,我們也計劃促進成渝兩地的優勢互補,比如舉辦戲劇節等活動。」周迓昕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 賈佳 張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