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21世紀技能」、「混合式學習」,教育界有太多流行語,家長們已經應接不暇。近期最流行一個詞是「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創建一個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總結經驗。如今,這種學習方法正在美國初中和高中得到普及。
項目教學法在全美蓬勃發展,得益於新技術學校網絡、大圖片網站、遠徵學習公司等組織的促進。教育專家正在培訓一批有志於此的教師,儘管其中的很多理論並不新穎。
專家表示,項目教學可以提高教育水平,增強學生參與度。但和許多教學技巧一樣,它必須經過教師的嚴密構思。
在項目教學的課堂上,學生會分組解決某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是課後思考題,而是整個教學的載體。
例如,學生可能會被要求用數學知識為一場婚禮做預算,或者用化學知識分析葡萄園需要什麼樣的土壤。有時,學生還需要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展示,比如新婚夫婦和葡萄園主會對學生的方案進行評估,他們的意見與學生的最終成績掛鈎。
德克薩斯州貝爾頓市瓦斯科新科技高中二年級學生馬卡爾拉·弗曼表示,她最喜歡的一個項目是用幾何知識規劃學校停車場。每個學生都展示了各自的設計成果,校領導從中選擇最佳方案,並付諸實際。「我喜歡它的原因是,我們通過所學知識,為學校做出了實際貢獻。」弗曼說。
項目教學法還時常運用到跨學科知識,這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同時調用歷史和物理知識來完成任務。引進項目教學法的學校往往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設計有創意、有專業水準的項目。這種教學方式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類高中尤其受歡迎。
與傳統教育方式不同的是,採用項目教學法的教師並不強調課堂教學,而是在學生完成項目期間加以指導。提倡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同時磨練其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未來僱主最需要的。
弗曼表示完成項目的過程讓她受益匪淺。「剛到這個學校時,我非常害羞,不敢跟人說話。」她說,「但現在我很自信,我的表達能力非常棒。」
但這種學習方法並不新穎。紐哈芬大學教育計劃部負責人南希·涅米認為,雖然項目教學法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但這一理念至少在100年前就已經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育家、哲學家杜威的「校園即社會」理論。
涅米認為,項目教學法的「死灰復燃」意味著教育界開始逐漸審視以往的教育理論,從中汲取營養,加以調整,形成新的理念。
「項目教學法不是拯救公立教育最新鮮、最偉大工具,」涅米說,「只有在應用好的前提下,它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和學習方法。」它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密切關注團隊動態,當他們毫無進展時加以指導。
涅米和其他專家都認為,與教師主導型教育相比,項目教學法能讓學生更投入、更具創意。「學生的變化非常驚人。」克裡斯·克羅特博說,20年前他就在密西根州教英語,5、6年前開始使用項目教學法。「許多在教室裡默默無聞的學生突然有了表達的機會,發現了自身的價值。」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