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中國人的「餐桌升級」來了!究竟怎麼吃才更健康?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民以食為天。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吃絕對是天大的事。回顧40年來國人在膳食營養方面的變化,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但直到近幾年,我們才慢慢意識到營養與健康的膳食理念,並有人提出:「你的膳食(廚房、餐桌……),需要一次質的改變。」

然而,面對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不均衡的現狀,我們該如何培養科學健康生活方式?我們又是否真正理解餐桌升級的意義?

一、餐桌一直在升級,營養問題卻依然存在

目前來說,在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組織下,我國已經開展並完成了5次全國營養調查。同時,中國營養學會自1945年成立以來,也一直在積極研究國民的膳食營養需要量,推動膳食營養的改善。(沒錯,就是一大幫人跑來看看你們家三餐吃了啥,主食、配菜、湯都是什麼。)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時代,國民的膳食結構也會有所不同。而這一次次變化,實際上都是社會上倡導的「餐桌升級」。

上世紀80年代初,經濟復甦,食物品類不多卻能滿足日常所需。80年代末,基本解決了副食品供應短缺的問題。此後,國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新鮮蔬果、魚禽蛋肉,富足!

上世紀90年代,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一年在餐桌上能吃掉上千億元。「什麼貴吃什麼,什麼稀罕吃什麼」成為那個時代的餐飲標準,雞鴨鵝豬牛羊魚蝦貝……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豪氣!

進入21世紀,大洋彼岸的飲食文化開始流行。漢堡、披薩是兒童的心頭好,西餐廳則是白領們的最愛,七分熟牛扒搭配小半杯紅酒,背景音樂是舒緩的薩克斯,洋氣!

21世紀10年代以來,膳食主題回歸天然與健康。食物多樣、膳食平衡、營養豐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指標。同時,選擇合適的營養素補充劑成為有品質的生活方式,科學!

從上述回顧中可以發現,並非每次「餐桌升級」都是朝著健康營養的方向發展。實際上,經濟落後時,由於食物多樣性不夠,會導致人們營養不良;當經濟高速發展時,膳食結構改變也同樣會導致能量過剩和微量營養素不足的新營養不良態勢。

最簡單的一項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綜合幾次調查結果發現,30多年來,我國居民在某些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方面,一直處於缺乏狀態,且部分有逐年嚴峻的趨勢。

數據來源:《2014~2019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調查研究預測報告》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4種營養素,它們分別是維生素A(又叫視黃醇)、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膳食纖維以及鈣。

此外,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還把機體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定義為隱性飢餓,這種狀態是人體很難察覺到的。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飢餓的困擾,中國隱性飢餓人口達到3個億,隱性飢餓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並急需面對的重大問題。

除了隱性飢餓以外,營養調查的結論還包括:

城市人口穀物粗糧明顯減少;細糧增多;肉類增長,魚禽持平;果蔬降低。農村人口油的攝入量明顯飆升,超過40克/天。全國居民普遍牛奶攝入量不夠,每日攝入量能達到300g及以上的人群僅有22.5%。

數據來源:《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

既有攝入不足的情況,也存在攝入過量的問題。2012年,中國居民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已超過《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推薦的上限,烹調用鹽攝入量依然過高。

二、「知道不健康,但又有什麼辦法?」

在你身邊,是否總會有幾個外號叫做「胖子」的小夥伴?實際上,中國的肥胖比例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得多。

按照中國的肥胖診斷標準,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換句話說,每三人中,就有一位體重超標;每十人裡,就有一位屬於肥胖級別。

這背後也顯示出極為尷尬的一點——中華美食享譽世界,「吃飯人人都會」,但要把飯吃得科學,那就不一定了。

數據來源:《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

當然,不能讓「膳食結構不合理」獨自承擔這一「罪狀」。除了以上提及的原因外,缺乏運動、飲水不夠、睡眠不足,挑食偏食,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脫不了干係。

過去20年間,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疾病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與膳食習慣、營養結構的變化,也給營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有時很難在膳食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很多時候,年輕人的一日三餐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是滿足口感,忽視了對營養素的全面需求和選擇。」

也是啊,回想一下,有那麼多次,我們不都是因為工作繁忙,只能無奈地選擇「有什麼吃什麼」嗎?

三、平衡膳食為主,合理選擇營養素補充劑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防控許多疾病,這是健康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有著各種「無可奈何」:例如,加班、熬夜,不按時就餐,常吃外賣、快餐……

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引導合理膳食: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深入開展食物(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膳食文化建設。

數據來源:《國家食物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

2017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還特別強調了營養膳食的重要性,指出要規範指導滿足不同需求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

目前社會層面上有了相關的規定,同時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營養普及,大部分人已經建立了基本的營養認知,但能夠深入理解、科學應用的人群卻不多,更遑論根據自身營養狀況、合理選擇營養素補充劑進行補充了。

有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有超過2/3的居民已經養成食用營養素補充劑的習慣,而我國的這一比例不足20%。

數據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委、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於康教授揭開了營養素補充劑在西方受到熱捧的原因——「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醫療模式也需要改變,逐漸向『防、治、養』模式轉變。」

目前來說,營養素補充劑主要有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機體對外界有害因素抵抗力等功能。細分上分別包括:增強免疫、抗氧化、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耗等;輔助調節血脂、血糖、血壓、骨密度等。

當然,隨著國人的消費水平升級和健康方面意識的增強,營養素補充劑也進入了我國居民的消費清單。

有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營養素補充劑市場規模以每年20%~40%的速度增長,2012年市場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未來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營養素補充劑市場。

行業的發展情況也從側面反映了營養素補充劑的消費趨勢——以前,營養素補充劑巨頭大多出現在美國、澳洲,近年來,國內的營養素補充劑品牌也在逐漸壯大。

但於康同時也提醒,對於營養素補充劑,必須在平衡膳食基礎上,科學選擇,不能盲目。選擇營養素補充劑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老年群體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肌肉數量減少、功能降低者,可以考慮補充一些蛋白粉;血脂偏高的人群,可以考慮使用魚油輔助調節等。為正確引導廣大居民補充營養素,中國營養學會也設立了「居民營養素補充劑使用科學共識研究專項」,對大眾健康和營養素補充劑行為提供指導。

「要科學選擇營養素補充劑」這一說法得到了行業人士的認同。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張旭光博士認為,首先,很多人知道營養素補充劑對健康有幫助,但不知道吃什麼,因此建議服用營養素補充劑,要看個人的身體狀況。

其次,很多人知道吃什麼,卻不知道選擇哪個品牌,「原料是關鍵,同一類產品,原料產地不同,品質就大不一樣。」張旭光表示,湯臣倍健在原料的選擇上尤為慎重,如乳清蛋白取自紐西蘭,針葉櫻桃則選自巴西,β胡蘿蔔素來自生長於澳洲粉紅湖的杜氏海藻。

另外,朱惠蓮補充道,建議人們都掌握一些基礎的營養健康知識,不要盲目相信誇大宣傳的廣告,購買營養素補充劑產品應理性判斷,對其品質和功效,應當了解清楚了再下手。

總的來說,營養問題是民族大事,幾輪的「餐桌升級」下來,國民健康已經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著對營養均衡不全面、不完善的認識。未來,也只有個人與社會都重視起來,使追求膳食營養進入「新常態」,才能真正實現健康生活。

(推廣)

相關焦點

  • 14億中國人,都是「吃圓」天才!
    ▲ 中國各地人的餐桌。由上至下分別來自上海、甘肅平涼、廣東廣州、內蒙古。縱然如此,中國的美食家族,依然可以找到共同的形與神——圓。圓形、能吃的,說的不就是月餅嗎?當我們將目光視野不斷放大,就會發現:月餅,只是圓形美食家族的九牛一毛。
  • 一碗粥,餵飽了14億中國人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四個碗。碗裡,裝的是粥粉面飯,也是一日三餐,更是那些不同領域、地區帶來的熟悉但又說不盡的滋味。碗中食材或豐饒,或簡樸,或形態不一,但不盡相同。只有在中國人的手裡,它們才化成了成千上百種不同的溫暖的姿態。
  • Taimeopt:年前怎麼吃腊味才無損健康
    腊味雖好吃,也不能吃太多。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儘量慎吃,普通人群也別多吃●吃時先浸泡,並配以其他新鮮菜蔬炒、煮、蒸以中和其鹹味,儘量不要高溫煎炸喝過了臘八粥,年關更近了。「臘月吃臘」,臘八粥其實還是配角,按照老傳統,臘肉、臘腸、臘鴨、臘魚等各種腊味進入製作食用的最佳時節。廣州街坊自己燻曬腊味的少,去腊味老店皇上皇幫襯的卻不少。
  • 這是咱14億中國人拼來的!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勤勞的中國人 堅忍的中國人 對土地,對耕耘,對收穫 有著深刻在骨子裡的深情 為了土地,為了耕耘,為了節約糧食 為了這一刻 為了這把糧食 我們在2020年付出了很多很多 再創紀錄他說離夢想更近了一步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
  • 國際糖王是華裔,派侄子拿綠卡,專為改變14億中國人餐桌
    而更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國民第一油」金龍魚品牌並不是中國企業,而是馬來西亞郭鶴年的公司。郭鶴年是馬來西亞籍華人,出生於1923年。中學時期,郭鶴年在學校裡面學到了流利的英語,這為他以後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炸雞是怎麼爬上中國人餐桌的?
    咱們先不說減肥,你也許不知道,這些年,為了爬上人們的餐桌,炸雞真的很努力了。每個看完《綠皮書》的人,都想來一份炸雞電影《綠皮書》拿下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很多人在看完之後,都紛紛表示,這是一部「從來沒覺得炸雞有這麼好吃」的電影。
  •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怎麼還有這麼荒唐的習俗? 然而後來我卻發現 像這樣坑爹的習俗竟然不在少數!
  • 餐桌美學:中式西式的比較。最後一張圖才像中國人的餐桌,接地氣
    今天我們來說餐桌美學。我們一般在網站上看到的是這樣子的。或者是這個樣子的嬌嫩的鮮花,精緻的蠟燭,漂亮的桌布,高級的餐具,再擺上新鮮的漿果等,吃豆腐腦油條都能吃出海底撈價格的感覺吧。美嗎?很美,很浪漫。很西方。
  • 國貨記|益海嘉裡:用一瓶食用油開啟國人健康餐桌
    「金龍魚始終致力於為中國人打造健康安全的餐桌食品。」1988年,益海嘉裡集團首家油脂公司落戶深圳蛇口,以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打開中國市場,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進入一個陌生市場,益海嘉裡將「金龍魚始終致力於為中國人打造健康安全的餐桌食品」,視為自己的初衷和努力方向。1991年,益海嘉裡南海油脂開發的第一款小包裝食用油「金龍魚」問世,試圖打開中國食用油市場,然而這一步走得並不順利。當時國內糧油市場以散裝油銷售為主,小包裝油還處於起步階段,更沒有品牌概念。
  • 中國人要注意的8個餐桌禮儀
    我們可能都知道在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將筷子插在米飯裡,因為這一般是在葬禮時才會看到的場景,但是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什麼其他要注意的禮儀嗎?如果你是在中國的正式場合吃飯,以下這些禮儀都是你必須要了解的。
  • 讓14億中國人臣服的美食江湖
    億中國人臣服那,一定是火鍋無論是酷夏還是寒冬大家對火鍋的熱愛從未改變用一句俗套卻讓人無法反駁的「至理名言」——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中國人究竟有多喜歡吃火鍋?據天眼查報告,2019年平均每天有30多家火鍋企業誕生國慶8天,重慶一共吃掉了1000萬桌火鍋成都人一年在火鍋上的消費高達120億!
  • 月子餐要怎麼吃才更健康?
    「坐」才是好的,月子中的「飲食」要怎麼吃才「健康」等問題,出現了很多分歧。今天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月子中的飯要怎樣吃才更好?」。1「月子」的由來月子飲食,月子養護,有關「月子裡的習俗」用上幾頁紙都是寫不完的,那問問大家:「您知道月子的諸多講究是怎麼來的嗎?」
  • 鈉元素 怎麼吃鹽才健康?
    我國有句俗話叫「沒鹽沒味」,意思就是覺得只要鹽不夠就沒味,因此對鹽的要求沒有那麼的嚴格,以至於到現在,很多成年人的舌頭對鹽的敏感程度降低,鹽也就越吃越多。與此同時,鹽用量離健康指標也就越來越遠。其實鹽是我們生活中應該特別注意的一種食物添加料,吃太多的鹽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還容易引起很多疾病。那麼,怎麼樣吃鹽才健康呢?今天蝌蚪君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如何吃鹽。
  • 小龍蝦的前世今生:在爬上中國人的餐桌之前,還有更多的傳奇
    在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雖然沒有中國隊的身影,卻隨處可見中國元素,除了各類企業高達53億元人民幣的廣告投入,更有10萬隻來自中國的小龍蝦成為了世界盃球迷的標配。「吃小龍蝦,喝啤酒、看世界盃」成為神級搭配。
  • 挪威三文魚年入4000億,成中國人眼中高端美味,如今卻被爆出黑料
    大家都知道,三文魚是中國富人餐桌上的奢侈美味,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三文魚進入中國才不過短短35年。若不是今年6月北京新發地三文魚因新冠病毒一夜跌入神壇,恐怕它還將繼續在中國市場上「跑馬圈錢」。自從1985年挪威三文魚首次入華,此後的35年,三文魚逐步打入了中國高端餐飲市場,一時間「健康」、「高端」的光環加身。然而,這麼一款動輒成百上千的「高端食材」,隨著北京新發地疫情的爆發,其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也開始浮出了水面。
  • 印度人:中國人不簡單,有14億人口,電還能普及全國
    可是儘管我們都可以用得上電,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就沒有我們這麼幸運了,有許多人到現在都是用點燈來照亮生活的,這個時候就有一些用不上電的印度人說了:中國人不簡單,有14億人口,電還能普及全國。確實我們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夠讓我們中國人家家戶戶都用上電其實在許多國家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在許多國家因為技術的限制或是種種原因,許多家庭是根本無法使用電的。
  • 美國人不知道處理的掃把草,中國人當成菜,不知道怎麼吃才是笨
    掃把草是我國北方田地裡較多的一種植物,不僅能當菜吃還能用來做掃帚,這種草的學名叫風滾草,一年生植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就連遙遠的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很普遍。不過他們沒有較好的運用,上不了餐桌下不了堂屋,中國人卻能把他的好處用得淋漓盡致,變廢為寶。
  • 究竟怎麼吃才是養胃的正確姿勢?
    究竟怎麼吃才是養胃的正確姿勢?喝粥養胃?養胃不當反傷胃!從小,我們就伴隨著「喝粥養胃」的叮嚀長大,賦予了白粥很高的養生地位。白粥經過長時間的熬燉,更加軟爛、易消化,能夠減輕胃部負擔,非常適合胃病患者在發病的急性期食用。但是,長期喝粥並不養胃,甚至傷胃!
  • 大米中加點料,吃起來更健康美味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無論酒菜多麼豐盛米飯永遠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幾口米飯下肚才像正經吃過一餐飯可是米飯怎麼吃更健康你知道嗎?所以,長久以來,我們以大米作為主食的飲食習慣並沒有問題,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進行合理搭配,讓米飯吃得既營養又健康。
  • 舌得饞貓圍繞國民餐桌入口,攜手創業中國人引領火鍋新風尚
    但如何準備、怎樣做到事半功倍,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可以獲得相應的價值回報,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緊跟潮流仰勢而來、別出心裁引領風尚,亦或是二者完美融合,開拓屬於自己的時代,都不失為一種良策,但具體應該怎麼實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