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計算機的事,不過我是個外行。內容如下:
計算機主板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並為不同的設備提供一個通用的連接平臺。但主板的結構是必須要遵循一個固定的結構布局的!而這個結構顯然是由晶片組來決定的!
晶片組分為北橋晶片和南橋晶片。南橋晶片為輸入設備,時鐘,usb,數據傳輸,能源管理提供支持。而北橋晶片為CPU的類型和主頻,內存類型和最大容量以及各類插槽及ECC糾錯等提供支持!那麼可見,北橋晶片是問題的關鍵!
晶片組顯然是為硬體提供支持的。主板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但是晶片組卻是有所分別的!而其原因應該是兩大品牌CPU的不同吧?
對於兩大CPU廠商的競爭,我們都已習以為常了吧?只要他們存在競爭和博弈,那他們也就不太可能會互相兼容了吧?而且各大主板廠商是必須唯他們馬首是瞻的!所以,主板的開放性結構,也就不可能是一個相對絕對的開放式結構了!
所謂開放性,就是沒有不合理的限制和約束吧?所謂建設性,就是具備能夠完善的可能性吧?我想,沒有了開放性,也就沒有了建設性!
CPU的性能決定了計算機的性能!但是,主板對CPU的良好支持也同樣決定著計算機的性能吧?而主板的結構卻必須由CPU廠商的晶片組來決定!那麼只能說主板也許是開放式的,但CPU的開放性可能就很有限了!
CPU的升級換代,其實就是CPU的技術創新。但是CPU廠商似乎是凌駕於主板廠商之上的!他們限制了主板的結構布局,那麼也就阻礙了主板廠商的技術創新吧?但是主板的技術創新與CPU的技術創新應該是同樣重要的吧?試想一下,如果一塊主板發展到和一個CPU的大小相同的地步,那在計算機領域裡該是一種多麼大的進步呀!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主板的技術創新可能比CPU的創新更加重要呢!
因此,兩大CPU廠商對主板廠商的設限,就應該是不太妥當的了吧?
也曾關注過我們自主發展的龍芯處理器。我想,如果我們要擁有一種自己的馳名中外的CPU處理器。除了要有一個良好的軟體生態,也許我們也應該另闢蹊徑,去創造一個我們所獨有的產品設計思路!
首先聲明:我對計算機一竅不通。不過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開放性的設計呢?比如:不給主板設限!一個主板為什麼只能安裝1個CPU呢(當然,我是個外行)?如果一個主板可以安裝5個CPU!那麼要減少多麼大的資源浪費呀?須知,每年淘汰下來的CPU,估計就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吧?更別提淘汰下來的主板了。而且CPU可能是所有硬體當中,最耐用的吧?為什麼不能物盡其用,而選擇浪費呢?甚至是CPU本身,是不是也可以有某種開放性的設計呢?當然,5個CPU的功耗可能會增加吧?也許可以另想辦法。這些咱是不懂的,很抱歉。
總之,如果我們設計了一個不設限的CPU及主板的製造思路,那我們在這一領域的成長是不是會更好些呢?
我想,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些問題,可能都與系統的開放性不足有關吧?最後,還是那句話:沒有了開放性,可能也就沒有了建設性。不知對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