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齋畫報》中的圖式嬗變與媒介傳播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點石齋畫報》中的圖式嬗變與媒介傳播

2019年08月26日 08: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建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在近代中國畫報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點石齋畫報》近年來深受中外學界青睞,其集晚清知識更新與社會轉型大潮中的文學、美術、新聞、思想、文化等要素於一體,吸引了多學科參與,研究基本呈現出以圖像為主的美術與視覺文化的視角以及以文本為主的歷史與文化史的視角。但在「圖」與「文」的縫隙之間,對繪製畫報的主體——晚清畫師,學界仍缺少足夠的聚焦。以近代新聞出版業為背景,從工作內容與性質上看,畫家已完成或正在完成從「民間畫師」到「職業美編」的身份轉換。也正是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孕育並誕生了晚清大變革時代區別於傳統圖式的敘事方式、傳播理念與社會功能。

  從「傳統美學」到「世俗之眼」

  蘇州商品畫交易市場在明代中晚期已初具規模,催生大量職業畫家與畫工,至清代晚期商品畫藝術風格更趨多樣,為其將來進入點石齋書局提供了技術層面的儲備。而且在以追求惟妙惟肖為標榜的石印畫報中,其善於和敢於改變的商業繪畫思維在畫報表意的直觀性與情感的在場性方面,蘇州畫家展示了先天技術優勢與突出的圖像敘事能力。

  首先,點石齋畫家善於使用西畫技巧。《點石齋畫報》在畫面空間表現上大量結合西方繪畫的成角透視與明暗表現,為大眾提供了區別於傳統審美的視覺體驗,出現這種敘事圖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此並非點石齋畫家首創,在清代中期的桃花塢版畫如《姑蘇閶門三百六十行》等即用成角透視法表現城市建築,並帶有明顯的陰影效果,充分說明蘇州畫師已具備運用這種圖式的技術經驗與繪畫傳統。第二,在面對城市景觀的複雜結構時,傳統「界畫」形式中遊移的視線不利於新聞故事情景敘事的聚焦以及對現代建築物的立體表現,加之在石印技術限囿下,此時傳統繪畫語言可謂綆短汲深,需要直觀性更強的圖式介入。第三,成角透視輔以光影效果營造出的既視感,更加切合下層民眾的閱讀能力,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其次,點石齋畫家在圖像敘事架構方面,描繪本土景觀與人物形象時,其能熟練使用傳統繪畫中程式化的語言符號組織畫面劇情關係,而在表現西方世界的聲光電化、異域風情等無法在場親眼目睹的事物時,則主要依據文本描述展開一種基於民族性和本土化審美視角的「技術想像」。以《水底行船》為例,經過畫家的圖像重譯,山、水仍使用傳統繪畫程式符號,船內洋人著燕尾、戴禮帽、高顴骨、多鬍鬚,共20人各司其職,均用傳統線描技法表現。船內有機器、電燈、圓窗,最重要的船身部分則用「形如卵」的輪廓線條簡單勾勒。此圖是畫家根據文本描述以「他者化」的視角對西方舶來品產生的一種圖騰想像。這種技術層面的想像不僅體現了西學東漸思潮下晚清民眾對未來、效率和功利的關注,而且畫家對傳統圖式的使用也隱含著傳統審美維度的歷史想像。

  最後,畫家善於對多重媒介圖像進行轉譯與重譯的技術手段亦值得關注。追求「能肖為上」的《點石齋畫報》以「世俗之眼」取代了傳統美學。在《動地驚天》《脫人於危》等作品中,其首先在構圖上別具一格,放棄了畫報中絕大多數畫面使用的中遠景視距與低於視平線的視角,而採用在場感極強的近景視距與視平線等高的視角進行構圖。《脫人於危》對排線與表現物體結構、明暗關係的理解則更進一步,但對煙霧的描繪仍使用傳統手法。綜合以上畫面特徵,畫家採用並無先例的現場攝影視角方式構圖,且未使用單一的傳統繪畫語言對域外新聞圖像予以重譯,而是呈現了東方線描與西方版畫語彙混雜的視覺狀態。

相關焦點

  • 晚清畫報 Pictoria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的這部《晚清畫報》不僅順應了當下畫報出版的潮流,而且不落俗套,精心選擇了十六種創刊於清末的稀見畫報,以饗讀者。其中包括:《畫圖新報》《飛影閣畫報》《飛影閣士記畫報》《飛影閣畫冊》《飛影閣士記畫冊》《飛影閣玉記畫冊》《飛雲館畫冊》《求是齋畫報》《戊申全年畫報》《輿論時事報圖畫》《神州五日畫報》《兒童教育畫》《圖畫日報》《民立畫報》《新聞報館畫報》以及《圖畫災民錄》。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摘要:藝術的媒介特性體現在其創作、文本、傳播中的媒介身份,決定了藝術的傳播基質。藝術是在傳播中生存的,藝術媒介是在媒介技術演進中變化的。媒介技術的演進直接推動了藝術創作媒介、文本媒介、傳播媒介的變化,藝術的文本形態日趨豐富,藝術傳播模式也由單向傳播進入多向傳播。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即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導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中;傳播媒介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越高。 「培養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1 媒介互動性與受眾個性融合 傳統的涵化理論認為,只有媒介涵化受眾的理論;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由於網絡的便捷性、實時性、交互性,受眾可以親自參與到網絡虛擬環境的構建過程中,媒介內容和展現方式會根據受眾需求的反饋而進行調整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近年來,校園暴力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過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關論爭,從媒介暴力的定義入手,通過大眾媒介的特點來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並藉助數據與調查尋找出媒介暴力與受眾攻擊行為的關聯,以便尋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積極意義。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一、媒介之歷史溯源 「媒介作為承載、傳遞知識的載體」,在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利用媒質存儲和傳播信息的物質工具。按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施拉姆的見解,「媒介就是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在遠古時代便已經產生。
  • 天津鼓樓文化旺地又添新家庭 「興華齋」畫廊暨寶山石堂、榕華書畫...
    「興華齋」畫廊暨寶山石堂、榕華書畫苑揭牌儀式現場。「興華齋」畫廊暨寶山石堂、榕華書畫苑揭牌儀式現場。興華齋畫廊具備有展示空間和畫案等設施,擁有當今天津書畫名家作品,是文化街、鼓樓的書畫藝術展示、傳播、交易平臺。興華齋畫廊主營中國書畫、書畫衍生品、書畫諮詢、書畫策展、金石交易等,兼營油畫、版畫、陶藝等。
  • 鬼斧神工石破天驚 浦江南岸「璞石齋」吟
    由上海閔行區人民政府浦錦街道辦事處指導,上海鵬欣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璞石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作為政府、企業、商業地產聯合辦展的模式,石頭的故事很精彩。  閔行區人民政府浦錦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健康在致辭中指出,浦錦街道下轄上海市閔行區,是比鄰浦江南岸最近的一個社區,距都市不遠,離自然很近。
  • 王廷信│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媒介」的英文單詞是medium,意謂媒體、媒介、中間物。「媒」在漢語中是指使雙方發生關係的人或事物。媒介是讓信息得以儲存並傳播從而讓信息能夠在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流通的介質,是承載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載體。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從口耳相傳到報紙、廣播、電視的出現,再到網絡傳播乃至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介質的迭代消除了傳播的時空障礙,消解了傳播權力的界限,重構了傳播全要素和全過程,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最廣泛的連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信息由傳播學意義中的價值概念回歸到經典資訊理論中的屬性概念,傳播由線性關係回歸到網絡拓撲關係,媒介由信息傳遞介質回歸到樸素的關係的連接。
  • 媒介新形勢下的廣告信息傳播策略
    以媒介創意為核心的廣告策略通過對信息空白的填補、多元要素的整合、點式形態的挖掘以及媒介內容的關聯等方面實現傳播效力的提升,其一方面彰顯了新時代廣告傳播的主要特徵,另一方面也預示了未來信息傳播環境的主流發展。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複製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這種變化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在運營模式、管理流程等眾多方面再調整、再適應。 新媒介技術為組織的自我傳播提供了更大自主空間網際網路在中國經過了二十多年發展,網際網路幾乎滲透到社會每個環節,社會信息傳播環境也因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環境越來越開放,傳播門檻越來越降低,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人們只能在這中「擬態環境」中來建構觀念和再生產實踐。這其中就包含著「意識形態」建構。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託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
  • 構建以「媒介事件」為核心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
    從「媒介事件」的理論及方法出發,探討其與城市形象國際傳播之間的關係,對於新時代中國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媒介事件」的內涵和特殊傳播效果「媒介事件」一詞在傳播學研究中曾經多次出現。在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如果對「媒介事件」加以「善用」,可以從速度、廣度和程度上起到聚焦輿論、擴大聲譽、建構形象的作用,能成為城市形象國際傳播中的有力「抓手」與「快手」。
  • 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原標題:傳播媒介發展引發課程創新 網際網路技術與數位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應用,讓信息傳播逐步從過去印刷傳播時代向電子傳播時代邁進。為應對傳播媒介的重大變革,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複合型媒體人才,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就傳媒專業結構設置不斷推陳出新,開設了一大批可以與時代對話的新型傳媒課程。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中。框架可以分為「個人框架」和「組織框架」,框架理論引入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誕生了「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2、新聞框架的基本觀點①新聞框架是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原則(或準則)。
  • 論微媒介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以微信為例【2】
    而相反,微博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因為用戶之間關係的非對等性使得消息的傳播是點對面的傳播形式。 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微傳播 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更強,內容的產生方式更豐富,比如微博和微信均可以生成包含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內容的信息。而事實上,傳統媒體在嫁接了新的傳播渠道和互動功能之後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 依賴與緊張:司法與媒介的傳播關係樣態
    雖然後來屢有改進和補充,但這一5W模式確定了以後傳播研究的基本框架。這一模式啟發我們,傳播關係是司法與傳媒的根本關係,作為傳播者的司法機關正是通過作為渠道的傳播媒介向社會公眾傳遞信息、表達意見、引導輿論、提供服務。  具體來說,司法與傳媒的傳播關係可以分為兩種樣態:依賴關係和緊張關係。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從主觀動因上看,在媒介審判中媒體和民眾都自認為是出於正義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從表現方式來看,主要表現為對案件作煽情式報導,或刻意渲染事實,甚至誇大或者隱藏某些事實,或藉助多種媒體聯合作用形成單向度的傳播旋渦,或對審判結果胡亂猜疑,甚至未經司法審判就為案件定性,給被告人定罪,從而影響公眾判斷。
  • 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80後」媒介形象演變與傳播
    這是一個擁有2.8億人口的龐大群體①,截至目前,他們中年齡最大的是30歲,才剛剛步入而立之年。過去的十年中,圍繞這一群體所引發的爭議聲不絕於耳,其形象成為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並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好」、「壞」兩種極端。以2008年為界,80後的媒介形象由「墮落的一代」向「希望的一代」嬗變,這一突兀的逆轉,讓人不得不質疑在大眾傳媒所塑造的各種80後形象中,到底孰是孰非、孰真孰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