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一傳統婚戀理念正在不斷改變。9月8日,民政部公布了《2019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927 3萬對,比上年下降 8 5%,其中涉外及華僑、港澳臺居民登記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一傳統婚戀理念正在不斷改變。
9月8日,民政部公布了《2019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927.3萬對,比上年下降 8.5%,其中涉外及華僑、港澳臺居民登記結婚4.9萬對。2019年結婚率為 6.6‰,比上年降低 0.7個千分點。
離婚數據方面,2019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470.1萬對,比上年增長 5.4%,其中民政部門登記離婚404.7萬對,法院判決、調解離婚65.3萬對。2019年離婚率為3.4‰,比上年增長0.2個千分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意識潮流的變化,人們對於婚姻的定義產生了很大變化。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它從過去強調繁衍和生存,發展至如今人們在婚姻中越來越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及個人成長,這使得人們對婚戀體現的人生價值和意識內涵更加看重,進而重新開始定義婚戀。
結婚率再創新低
結婚率不斷走低,離婚率反向走高,已然成為了近些年婚戀發展的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3‰,為10年來新低。2019年的結婚率再創新低,降低至6.6‰,同比下降了0.7個千分點。
在婚姻生活中,即便一開始因為某些原因妥協而選擇結婚,但長時間的朝夕相處會讓對方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這一點也是影響人們離婚的重要因素。
來源:2019年民政事業統計公報
這些年,與結婚率走低相呼應的是離婚率的持續上升。2003年-2017年,中國離婚率已經持續15年走高。2018年以3.2‰的離婚率與上年持平,2019年又以3.4‰的比例,同期增長了0.2個千分點。
特別是今年疫情下,情緒的焦慮以及被困在同一屋簷下的長時間相處,讓大眾的婚姻更是遭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大浪淘沙下,不少人們的感情出現了明顯的分岔,許多的婚姻消亡於日常的雞毛蒜皮。這時候,堅定的感情在疫情下顯得尤為珍貴。
今年初,各地民政局復工後出現了離婚預約爆滿的消息。通過整理民政部發布的2020年1、2季度民政統計數據發現,2020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共計543.6萬對,同比去年的779.5萬對,下降了30.26%;離婚登記人數為220.7萬對,同比去年的308.6萬對也下降了28.48%。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離婚數量有所下降,但2020年上半年的離結率卻有所上升,以約40.60%的比例,超過了去年同期的39.59%。
時代婚戀的變化
目前的婚戀形勢,正如《圍城》所描述般,婚姻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倘若上一代擔心平淡的生活會磨滅愛情的激情,而對結婚止步不前,那麼現在的年輕人更多是顧慮婚姻與個人價值的實現所存在矛盾衝突。客觀方面,工作競爭、物價上漲、房價高企的外部壓力,也是成為了人們婚戀的「絆腳石」。
以廣州為例,商品房全年成交均價在2015年為15137元/㎡,截至2019年已增長達28009元/㎡,較2018年大漲29%。然而,廣州市2019年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5052元,增長了8.5%。換言之,廣州的房價已經遠遠跑贏了廣州居民的工資收入。
現如今,房子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空間建築觀念,還似乎一度成為了衡量和判斷婚戀的重要尺度。百合佳緣集團發布的《七夕婚戀觀報告》的數據顯示,45%的男性只接受買房結婚,而女性對結婚必須買房的事情更加看重,比例高達74%。
婚戀中,房子的認知變化,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面臨的窘境,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年輕人步入婚姻的步伐,哪怕是有穩定戀情的年輕人,不敢輕易「談婚論嫁」,因此推高了婚戀的初婚年齡。
據江蘇省民政廳統計,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上海婦聯2018年公布的數據也進一步側面印證了這一現象,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比2010年分別提高了1.5歲和1.9歲。
結婚率的降低,除了初婚年齡的增加,還與教育普及和婚戀意識的改變息息相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0年的26.5%快速提高到2018年的48.1%。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代際間的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使得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所以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甚至關於離婚的社會包容度,也在不斷提高。
過去由於特定的環境,離婚需要承受社會與周邊的壓力,人們對於離婚的決定慎之又慎,所以離婚基數少,這也是離婚率低的重要原因。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離婚提供了變量因素和社會環境,教育的普及、離婚成本的降低、城鎮化推進、個人經濟獨立等因素,都對婚姻賴以維持的穩定條件產生了衝擊。據人民日報統計,自1987年至2017年,中國的離婚數據從58.1萬對,增長至2017年的437.4萬對,增長了6.53倍。
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倡導男女平等,女性在教育、婚戀、經濟上開始追求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在婚戀上也不再依附於男性,並開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質量。當婚姻走到3、4年的時間,新婚的甜蜜也會逐漸褪去,步入到未來幾十年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更需要兩人在家庭、婚姻觀念上的「志同道合」。
據最高人民法院數據,在2016年至2017,離婚糾紛案件更是高達每年140萬件。其中73.4%女性提出離婚,年齡相差0至3歲的夫妻最多,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的高發期,將近八成的比例是由於感情不和。
為了人們更加深刻理解婚姻的意義,民政部、全國婦聯近日還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婚前要探索開展婚前輔導,開發婚前輔導課程,幫助當事人做好進入婚姻狀態的準備,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婚姻家庭糾紛的產生。
創造婚戀新機會
在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不斷上漲,以及適婚人群的上升等等,國內的單身人口達到了新時代的高峰。截至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達到2.4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
按目前的婚戀發展趨勢,單身的數字將越來越大,數以億計的單身人群,也因此創造了龐大的婚戀市場潛力。艾瑞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網絡婚戀交友行業市場營收為49.9億元,網絡婚戀行業在整體婚戀市場中滲透率為54.4%,預計到2021年網絡婚戀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總營收超70億。
有趣的是,當下的疫情正改變著單身人士的戀愛交友觀。看到了疫情下婚姻生活的糾葛,單身們更加強調在思想層面上的一致性,追求在性格、三觀、興趣上志同道合的伴侶。他們思想上的變化,都會引起婚姻市場的波動,這也為婚戀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在單身群體擇偶首選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這就要求企業尋找新的方式,去滿足婚戀思想的新變化,進而提到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今年「雲相親」的爆紅,代表著單身們由以往的傳統婚戀方式,追求更加契合他們使用習慣和自我展示的婚戀模式。因此,如何進行婚戀產業數位化轉型,對婚戀企業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作為婚戀行業的重要發展力量,百合佳緣集團始終緊抓著發展的趨勢,徹底擁抱新技術,與婚戀行業相結合,推動服務、產品數位化轉型。自2019年始,百合佳緣集團開始引入以紅娘牽線的視頻直播,並不斷推陳出新,引入更多的社交屬性,以適應時代婚戀變化而帶來的使用習慣。
在大數據的算法技術下,百合佳緣集團將用戶資源信息化進行篩選、分配,將三觀、性格、思想以及擇偶條件等相契合的單身群體提供匹配服務,除了減少用戶自我篩選的時間、人力和金錢成本,更是幫助有婚戀需求的雙方更加深入了解對方,從而締結戀愛關係,持續走向婚姻的階段。
創新功能玩法實現趣味性更強的互動,是婚戀應用用戶粘性顯著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以世紀佳緣、百合網等婚戀平臺在視頻業務上的布局和運營的各項舉措,有效提升了用戶使用時長,也為後續推動商業化變現提供了更大空間。
易觀數據顯示,一季度婚戀行業整體活躍用戶2735.1萬人,由於疫情宅家對相親關注度的降低,令活躍用戶呈現小幅下降的趨勢,但仍同比增長10.5%。同比增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主流婚戀平臺融入直播、短視頻、多人連麥等泛娛樂元素後,活躍用戶數據良好的上行趨勢,以及在探索視頻相親,提升實時互動體驗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在結婚率持續下降,離婚率不斷走高的當下,婚姻逐漸成為人生其中一條選擇的道路。他們的自我意識在生活中愈發凸顯,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更加追求高質量的婚姻生活。因此,在婚戀上,社會應該尊重多元化、個性化的個人選擇,給年輕人更大的選擇空間,包容看待單身人群的婚戀觀;婚戀行業、企業也需要持續觀察和分析婚戀觀念的時代變化,為有婚戀需求的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履行其社會公眾責任。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